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综合报道>资讯详情

ST江泥:原高管被查 10亿资金黑洞曝光

更新日期: 2006年07月16日 【字体:
    新京报  吴敏
 
    原总经理杨石根等65人涉嫌侵吞、挥霍10多亿元公众资产
 
    曾经拥有10多亿元公众募集优质资产的国有控股上市企业---江西万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ST江泥000789),近年连续亏损,遭到查处。昨日新华社报道称,最近江西省国资委查清包括"万年青"原总经理杨石根等在内的65人涉嫌侵吞、挥霍10多亿元公众资产。
 
    万年青曾经是江西省的优质企业,于1997年上市。在市场行情看好的情形下,近年连年亏损。其中,2004年亏损4800多万元,2005年1-7月亏损8200多万元。
 
    2005年,江西省国资委根据群众举报,对江西省建材集团公司及所属的万年青股份公司原主要领导涉嫌违规炒股、投资及严重腐化堕落案进行了立案调查。经过一年多努力,此案现已基本查清,涉案人员达65人,其中建材系统内部管理人员36人,社会相关人员29人。
 
    涉案主要事实为:违规挪用企业巨额资金炒股、投资,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利用职权大肆收受贿赂;官商勾结、私设小金库侵吞国有资产;生活糜烂,肆意挥霍企业资产等。此案涉案金额高达10多亿元,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数以亿元计。
 
    据记者了解,涉案人员中,包括上市公司原监事会主席谢赛玖,原总经理、副董事长杨石根,副总经理、董事梁家友。杨石根已于2005年10月因"个人原因"辞去上述职务,梁家友在去年12月辞去上述职务。
 
    昨日,*ST江泥董秘方真告诉记者,由于此案没有最后审结,除去上述三人外,公司还不清楚原高管中有多少人涉案,但目前管理层已无涉案人员。
 
    对于企业2004年、2005年两年的亏损,方真不同意亏损全部是由于涉案高管的作为引起的。
 
    "2004年的亏损主要是投资大鹏证券的亏损计提,而2005年的亏损主要是经营不善,财务成本过高。"上述事实均发生在杨石根任总经理期间。
 
    方真说,"这里面虽然有这方面(高管失职)的原因,但水泥行业不景气也是亏损的重要因素。"
 
    据记者了解,在2005年水泥行业32家上市公司中,盈利的公司占到21家。
 
    ■幕后
 
    盲目投资企业举步维艰
 
    "万年青"上市后,杨石根等人频频出击非主业投资领域。他们先后7次从企业非法斥资1.5亿元用于炒股,至案发时已亏损2174万元。
 
    股市"失手"后又以所谓"委托理财"新理念投资证券公司,2003年5月,一次性投资2918万元到大鹏证券公司,结果一年不到全部投资血本无归。1993年至2003年,杨石根等人擅自决策,盲目对非主业进行投资,金额累计4.3亿元,目前绝大多数已难以收回。
 
    投资主业更不可思议。如玉山水泥生产线项目,国内同等规模项目仅需4亿元,而他们的投资额竟高达6亿元,目前这一项目仍欠外债4400万元,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另外,在江西建材集团及控股的"万年青",竟一次性被"发掘"出55个"小金库",违规金额1131万元。
 
    在公司大账现金管理方面,杨石根的司机竟可从企业账上一次提取现金90万元,说是用于买车,但至今9年过去了,钱、车皆无。
 
    截至去年7月,公司累计被拖欠的应收货款1.26亿元,其中5年以上坏账8065万元。
 
    通过查办此案,目前,"万年青"一度混乱不堪的经营管理得以恢复正常。2005年8月至12月,公司减亏38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整体盈利200多万元。
 
    "一把手"肆意挥霍
 
    杨石根等人把国家和股民委托给他行使的法人代表的权力,完全私有化。他担任股份公司总经理以来,企业所谓的"管理费"连年增加,到2004年已高达5531.6万元,占当年销售额的9%。这数以千万元的"管理费"大都转化为其个人消费基金。
 
    杨石根一年之中绝大多数时间是在与情人游山玩水中度过的,直到案发前一两个月,他在公司报销的机票就达4万多元。
 
    为方便杨石根等人玩乐,公司专门在香港设立办事处,8年来办事处未开展任何业务,但每年花费都在二三十万港元。
 
    杨石根嗜酒成瘾,而且只喝专供北京市场的"京酒"。为满足其"嗜好",公司竟派专人从北京拉回整整一火车皮的"京酒",存放在公司总部和各生产基地,供其享用。事后,这笔巨额的"专供酒"款被他大笔一挥进入了企业生产成本。
 
    凭借国企"一把手"权力,杨石根等人疯狂进行权钱交易。在公司他公然对部分人员说"我是享受副厅级待遇的老总,你们要当官就是我一句话"。为此,公司设立的管理机构多达72个,管理人员260多人。其中,杨石根盖私章任命的"处级干部"就达25人。
 
    凡与杨石根等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都被安排在了公司重要部门和岗位上。
 
    暴露监管制度失灵
 
    此案暴露了杨石根等人极度膨胀的个人贪欲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地方国企监管制度和机构失灵。
 
    在总结、反思江西"建材案"沉痛教训时,江西省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说,上述问题虽然查处在江西建材集团及其控股公司,但类似问题在其他一些国有企业也不同程度存在。少数国企领导人将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完全等同于个人对企业资产的自由支配权,由此产生的"一把手"权力失控现象亟待根治。
 
    多年来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江西"建材案"表明,在权力和利益面前,这些规章随时面临失效危险。
 
    江西"建材案"说明,制度失效的背后,其实是集团上下一系列决策、监管机构的失灵,监管机构失灵的背后则是部分监管人员的同流合污。
 
    公司上市后,虽然搭起了法人治理框架,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一个不缺;作为国有控股企业,党委、纪检、审计、法务等机构也一应俱全。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决策、制衡机构形同虚设,企业仍在按"家长制"运作。企业干部职工说"一切得看杨石根脸色行事"。   
 
来源:广东证券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