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国企改革方案出台预期增强 央企整合又至风口

更新日期: 2015年08月11日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字体:

   【导读】

  券商:一致预期未形成 关注国企改革

  重返3900:国企改革概念爆发

  国企改革或成 新一轮行情爆发点

  180只国企改革概念股昨领涨A股  机构称央企整合箭在弦上

  国企改革方案出台预期增强 央企整合又至风口

  据媒体报道称,国务院已批准国企改革方案,业内预期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公布在即。而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中美的“负面清单”谈判今年力争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后,才能讨论出台中央政府层面的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在产业负面清单敲定以及“十三五”规划公布之前,方案出台的几率不是很高。由于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国务院层面最主要的任务仍然是稳增长。

  国企改革需明确负面清单

  近期围绕国企改革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明确了底线红线,也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虽然目前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条件已经成熟,但什么时间推出还不好说,此前中央深改组于5月5日召开十二次深改会议提出改革“三个有利”的标准尺度,6月5日的十三次深改会议提出改革的两个保障机制,7月1日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即将召开的第十五次深改会议比往常的会议时间要晚一些,预期会有一些新举措。

  文宗瑜表示,这次国企改革改革更多的是突破重点,打开突破口,推进难点,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正稳妥推进,不急于求成。整个十八届三中全会各项改革部署是到2020年,例如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尤其国有改革、央企改革要打开突破口就需要各种配套条件成熟,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

  他指出,此次中央政府层面的国企改革涉及多个方面的配套改革,如中国对外开放,新的国际贸易体系的构建等等,很多问题不是单方面自己可以决定的,国有企改革方案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负面清单,在和其他国家负面清单达成协议之前应该不会很快发布,此外,将于10月召开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在“十三五”规划公布之前,改革应该不会有太多动作。

  央企整合将成新风口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央企的合并重组就一直在做,这项工作会再继续推进,和出不出台改革方案两者间没有必然联系。”文宗瑜表示,未来央企间合并重组会增多,一方面更多是资源的整合,将央企间相同和交叉的业务合并,避免央企之间的恶性竞争,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伴随着近年央企以及国有企业财务指标恶化,除了国资委的推动,各个企业之间本身也有合并的意愿。但目前看到的合并重组绝大多数涉及的都是非垄断领域,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由于地方国有企业大多数不涉及负面清单,因此地方国企改革会先行一步。

  今年以来,央企重组提速。

  继南车与北车合并重组、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并重组后,消息称中远和中海两大航运央近日组建集团层面的“改革领导小组”,商讨两集团整合改革事宜,并将在三个月内制定出初步的改革方案。不仅如此,近期央企密集换帅也被看做是重构央企内部秩序、助推改革的重要举措,为央企的大合并也奠定了基础。

  国泰君安认为,2015年是国资国企改革全面推进的一年,央企的整合是其中重要一环其内在动力强劲,能够增强市场竞争力,占据国际市场,提升国资资产证券化率,维护产业和国家安全;实现国家资产保值增值,改善企业结构。未来央企整合将加快进行。可能较大的领域是产业集中度不高、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同行业的大型企业存在差距、存在恶性竞争或者严重产能过剩的外向型行业。因此,建材水泥、钢铁有色、煤炭、航运、船舶制造、军工或因产能过剩的问题,或因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生命周期、国家战略等原因,很有可能被纳入央企整合名单,以期强强联合、化解产能、参与全球竞争。

  券商:一致预期未形成 关注国企改革

  在调整融券规则、严查异常交易账户等系列措施并举的环境下,近期市场展开回升态势。周一,沪指强势反弹,大涨4.92%,收复3900点。但机构对于后市看法依然分歧较大,并未形成一致的悲观或乐观预期,多家主流券商研究机构的策略周报均看好国企改革概念。

  广发证券000776策略分析师陈杰认为,多空较量只在一线之间,只要稍加一些外力,就有可能向乐观的方向逆转。“滞胀”预期的证伪(未来通胀上行的幅度或将弱于预期)和“利率底部”预期的证伪(国内利率有望进一步下行)有望使市场悲观情绪发生逆转,进入难得的“股债双牛”窗口期。

  目前,流动性水平已经向后危机时代回归,A股3400点-3600点附近的救市底线也在进一步夯实。但国泰君安认为,市场的一致预期尚不明朗,并不支撑市场形成新的、显著的拐点,对市场维持震荡的观点,震荡区间为3400点-4300点。

  对于部分乐观投资者的强烈看多逻辑,申万宏源000166也认为其有待推敲。申万宏源表示,看多逻辑不外乎三点——低仓位、没卖盘、中期大类资产配置格局仍有利于股权。但这些逻辑在前期高点4100点时同样存在,只能维持当前的震荡格局。

  当市场中的一致预期尚不明朗时,市场才存在交易性投资热点。国泰君安认为,应沿用底线思维,做好区间交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视从交易中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市场行业轮动和主题轮动的特征会更加明显,国企改革短期有望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多家主流券商也不约而同看向国企改革概念。

  近日,有媒体报道,中远集团、中海集团拟联合组建集团层面的“改革领导小组”。上周末,中国远洋601919中远航运600428中海集运601866中海发展600026等上市公司宣布停牌。中信证券600030认为,央企改革大幕或将就此拉开。随着居民消费进一步升级,经济发展向服务经济转型趋势越来越明确,传统行业大部分进入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乃至衰退期。央企大部分集中在传统行业,需求增长明显放缓,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而市场格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更制约了企业竞争力提升。要实现习主席提出的“做大做强做优”目标,通过整合重组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提升竞争力是必经之路。

  申万宏源也认为,如果想积极调仓,建议关注有些边际变化的“稳增长”和国企改革。最适合我国国情、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国企改革形式就是央企合并,从股票表现角度说,也属于短期难以证伪的方向,尽管这种形式的国企改革在效率提升方面任重而道远。

  针对需要整合的央企,中信证券认为,那些符合国家战略且行业内部整合空间比较大的行业最具有投资价值,在高铁、航运之后,建议可重点关注造船、有色、建筑、发电设备等行业。

  重返3900:国企改革概念爆发

  国资改革风再起

  随着中远和中海集团成立“改革领导小组”的消息传出,关于这两家大型央企的重组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国资改革再次成为资本市场最为热门的话题,机构做多,主力资金追捧概念股,甚至连中粮系也出现了大涨的情况。

  但是,相比于南北车的整合,中远和中海的整合显然要复杂很多,目前清晰的方案并未公布。其中颇受外界期待的方案之一是,两家集团重组后变身为首个航运国资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方向是否真是这样,还有待于相关文件的发布。

  导语

  中海集团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则向记者透露,与此前中外运长航集团的合并重组不同,中远与中海集团层面的重组或倾向于转向成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定位于首个航运业的产业投资运营公司。

  本报记者 高江虹 北京报道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和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旗下在A股、H股或者新加坡上市的多家公司于8月10日同时停牌,这几家公司在公告中均表示,因为控股股东正在筹划重大事项。

  8月10日,中远集团内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国资委8月初召集中远集团与中海集团两家公司高管开会,要求启动两大航运央企重组工作,首先由两大集团最高管理层共同组建“改革领导小组”,着手起草两个集团重组改革方案。

  中海集团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则向记者透露,与此前中外运长航集团的合并重组不同,中远与中海集团层面的重组或倾向于转向成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定位于首个航运业的产业投资运营公司。

  终于要重组了

  一切似乎早有迹象。

  今年3月底,中远集团董事长马泽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曾被记者追问与中海集团的重组传闻,马泽华当时承认中远和中海集团已有很多的合作,双方之间的合作还在加深。但重组合并事宜,并不属于两家央企集团能够自主决定的范畴。他表示,新常态形势下,航运企业对资源内外整合将成为航运市场的竞合常态,要求各方在合作深度上有突破,从单点合作逐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从国内合作逐步向国际合作转变。

  8月10日,一位中海集团高层向记者透露,国务院国资委曾于今年三月份对两家集团进行过调研,但调研结束后一直未有任何动作,直到7月下旬国资委才将两大央企重组意向报给国务院,随后两家集团高层开会正式启动重组事宜。

  实际上,中远集团与中海集团的合并重组呼声,并不在近期,已经传了近十年。一开始的原因在于当时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提出“打造行业排头兵”,要求央企做到各自行业的前三名,否则就被国资委强行归并到行业领头企业中去。

  当时航运市场中的央企多达五家,因此实力最弱的中外运集团与长航集团率先进行了重组合并,将航运央企的数量缩至四家。按照李荣融的要求,各行各业最终或只能留下三强,因此究竟还有谁会被合并,业务高度重合、管理架构类似的中远与中海便一直成为重组猜测的重点对象。

  不过,中远与中海集团内部似乎对重组前景讳莫如深。几年来,集团各层级高管与员工都曾向记者表达“集团重组不易,且行且珍惜”之意。按照两家公司人士的看法,两家集团各业务板块的合作非常有必要,解决的方式有很多,没必要动用整个集团合并重组的强力工具,毕竟两家公司牵涉人员众多,资产和业务全球密布,又涉及多家上市公司,重组不易。且两家公司人事、文化复杂,融合起来未必顺畅,若陷入中外运长航重组时的漫长内耗,重组效果无疑大打折扣。

  因此,近几年,中远与中海两家公司一再发布业务层面的合作,从集装箱内贸市场的牵手,到共同组建矿运公司,2014年双方还在集团层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方式与内涵步步深入,但就是不谈合并重组。

  重组的逻辑

  中远与中海之间的回避态度,并不妨碍外界对两家央企联姻的期盼,其中包括国资委。在推动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实现重组之后,国资委也调研了航运央企之间重组的可能性,并形成了肯定的报告报给国务院。

  近期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东北考察时提出要“把国企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值得关注的是“做大”首次放到前面,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认为这是国企发展基调的一个变化。李锦表示,从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需要出发,随着“一带一路”以及央企“走出去”等战略的提出,央企在规模和发言权上还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兼并重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认为,同上一轮重在打造国内前三竞争力的央企重组不同,这一轮央企合并重组的逻辑是,国家希望打造出在各行各业能够与国际巨头竞争的、有国际水准的实力央企。

  中远与中海集团的重组,显然能够实现国家对新央企集团的预期。

  21世纪经济报道曾于今年4月就对航运央企之间重组的可能性以及实现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报认为,航运不仅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排头兵,实现国家战略意志无疑需要强有力的航运央企支持,四大航运央企的业务发展需求也呼吁进一步的整合。对比央企其他板块的并购重组,航运业的国企改革对于本轮国企改革的布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航运三大业务板块的重组中,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的业务互补性较强,整合重组的可能性最高,成为本轮航运央企重组的重点。而招商局集团和中外运长航集团,从集团层面上来看,两家央企分属类型不一样,招商局集团属于金融业为主的央企,而中外运长航集团属于物流央企,双方只是在能源运输层面具有重组需求,而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双方油轮资产的重组。预计在集团层面不会有更进一步的重组计划。

  中远与中海集团多位管理层向本报记者反馈,本报当时对航运央企重组路径的分析,将本次中远与中海重组的大部分目的与效果都袒露无遗,在内部获得不小的共鸣。

  集团大变身

  眼下,中远与中海两大集团终于证实了将要进行重组,则下一个疑问是:如何整合?

  正如本报此前所分析的,由于中远和中海两家集团的资产规模分别高达3300亿元与2000亿元,合并后资产总额将超过5300亿元,过半资产在海外。两家公司的业务种类又比较繁杂,分别涉及航运主业、物流码头、修造船工业以及其他的金融资产。两家集团控制的境内外上市公司多达8家,因此重组工作会比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这起重组繁杂得多,涉及上市公司的程序也会复杂得多,非简单的行政指令可以实现。

  有中远高管向记者表示,因为境内外对上市公司的相关法规与合规监管要求非常复杂,两家企业的资产整合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需要一定时间,料重组不会如中国中车601766一样迅速推进。

  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斌建议,中海和中远可借鉴新加坡海皇集团合并美国总统轮船的方式,只做产权合并,而不做资产和管理架构的整合。双方保留独立运营的资格,但有了产权上的合作后,就会成为更大的利益集团,共享更多资源。

  不过,记者从两家集团的高层人士处了解到,目前高层在考虑中远集团与中海集团的此次重组,将摒弃以往常规的做法,用新的方式让两大央企重组不涉及太多资产和业务的繁杂整合。其中一位高层人士透露,两大集团层面或可改组为同一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定位于产权投资,做航运产业投资运营。而在该公司之下,通过各种股权投资的方式,融合各业务板块,合并同类项,各自形成相应的业务优势。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在中国中车集团的重组思路上,还是中海与中远集团的重组方式上,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都开始为高层所考虑。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认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组建是国资改革中的大事,它把国资管理的两元架构改为三元架构,去除了国资委以往既当监管者、又当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变成了由国资委做统一监管者,而若干个多元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来做出资人。这种多元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就成了国资改革的一大亮点。

  不过目前关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定位与组建条件均未揭开,刘纪鹏认为,国有投资运营公司的组建应在现有央企集团公司基础上改造完成,不应该在央企体制之上再新设一层架构,叠床架屋,徒增成本。从这一点考虑,中海与中远集团的改组为国有投资运营公司或正好是国家鼓励央企集团公司转型的方向。

  国企改革或成 新一轮行情爆发点

  沪深多家基金公司人士昨日认为,从多只中海系、中远系股票8月7日同时宣布停牌的事件看,国企整合大幕可能全线开启,但亦有基金经理认为挖掘国企改革机会使得机构投资者趋于散户化。

  弱市关注主题投资这一策略在当下市场尤为普遍,虽然昨日沪深两市强势崛起,沪指暴涨接近5%,但一旦指数或个股继续往上拉升,抛压就会显著增强,个股大面积涨停和大面积跌停只不过隔着一层纸。在这种情况下,较为确定性的主题则成为机构资金比较关注的对象。

  大摩华鑫基金公司人士昨日强调,考虑到市场预期已经有所调整且目前机构普遍的仓位并不高,中远与中海可能合并等事件在强化市场国企改革加快推进的预期,监管层仍在持续采取措施稳定市场,综合这些因素,市场有望在短线进一步活跃,而政策预期及国企改革成为近期板块和个股挑选的重要参考。

  “市场回归到短期业绩和政策确定性上来,因此交易性投资机会不断出现和转换,而行业和主题的轮动异常迅速。”融通基金的相关人士也认为,热点轮换之中,以央企整合为主的国企改革再次成为市场焦点。8月7日有传闻称中远和中海两大航运央企拟于近日联合组建集团层面的“改革领导小组”,之后6家相关上市公司宣布停牌。这意味着央企改革大幕有望逐步拉开。从中长期来看,军工、环保、核电等政策大力推动的行业以及传统产能恶化的行业有望成为国企改革主要的受益方向,也是市场能够持续关注的投资主题。

  对于国企改革主题的后市走势,安信证券认为,国企改革是近期的政策风向和关注焦点,近期必有大动作出现。尽管此前的股市大调整,国企改革相关政策的落地受到拖延。但近期,高层及相关部委等都在集中吹风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国企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关键地位,因此,相关股票或是近期甚至下半年都必须把握的投资方向。

  对于后市,博时基金也认为可以重点关注主题机会,尤其是国企改革。博时基金指出,市场下行风险较小,投资者情绪逐渐恢复,可能带来一波上涨行情,而行情爆发点可能是国资改革,以及有业绩支撑的部分行业。在宏观政策波澜不惊的背景下,下半年国企改革可能有较强的表现机会。国资运作是实现“国企做大做强做优,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关键,对于船舶制造、钢铁、航空航运等国企标的,也可加以关注。

  180只国企改革概念股昨领涨A股  机构称央企整合箭在弦上

  专家称,交通运输、电力、钢铁、机械制造等几大行业央企严重产能过剩,很有可能被纳入整合名单

  受益强烈的国企改革预期带动,近期央企改革概念股普遍表现出众,而昨日相关个股更是炙手可热。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8月10日,沪深两市央企、国企改革概念板块涨幅超9%的个股达到180只,而国投系、中粮系、际华系旗下国投新集601918*ST中鲁600962际华集团601718中成股份000151中粮生化000930中粮屯河600737中粮地产000031等悉数涨停。

  在国企改革中,央企重组整合成为市场热点。今年5月份,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提出“制定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方案,加快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形成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布局调整的有效平台”。

  “央企整合已是箭在弦上。”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表示,2015年将是国资国企改革全面推进的一年,央企整合是其中重要一环。

  航运企业将进行大规模重组,近日得到全面验证。8月7日晚间,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旗下的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停牌公告。同时,两大集团近日将组建集团层面的“改革领导小组”,商讨两集团整合改革事宜,并将在三个月内制定出初步的改革方案。

  “央企重组今年下半年将掀起又一个高潮。”任泽平表示,央企整合的内在动力比较强劲,整合将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国资资产证券化率;同时维护产业和国家安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今年3月25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继续加大国企国资改革力度,加快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强强联合,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问题。从目前已确认的南车与北车合并重组、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并重组来看,强强联合、参与全球竞争是央企整合的主攻方向。

  “目前国内经济仍有下行压力,国内所剩余的空间与较大体量的产能并不匹配,造成极大的压力,必须依靠出口和产能输出来化解。未来央企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可在短期内化解内部恶性竞争,打造国家品牌,促使本土品牌真正‘走出去’,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任泽平表示。

  任泽平认为未来央企兼并重组将加快进行,且产业集中度不高、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同行业的大型企业存在一定差距、存在恶性竞争或者严重产能过剩的外向型行业央企出现重组整合的可能较大。

  “通过比较2008年-2014年各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发现,交通运输、电力、钢铁、机械制造等几大行业的年度同比增速低于整体平均水平的次数较多,都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很有可能被纳入央企整合名单。”任泽平表示,随着“中国制造”由低附加值商品逐渐向高铁、基建、核电等高端领域升级,相关领域的国字号行业巨头陆续筹谋资产整合,央企也将从速度规模型转化为效益质量型。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