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认清形势 认准目标 真抓实干 务求实效

更新日期: 2016年08月22日 作者: 吕桂新 【字体:
    
 
    一、认清当前水泥行业形势
 
    2013年来以年,在国内经济下行巨大压力之下,我国水泥工业产能严重过剩、需求增长严重不足的矛盾凸现,全行业出现生产、销售、价格和效益全面下降,产品卖不动,货款难回收,企业没效益,职工没收入的现象比较普遍,企业经营日益困难,全行业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2015年,全国水泥累计产量23.5亿吨,同比下降了4.9%,多少年来第一次出现年度负增长;全国水泥平均出厂价格270元,同比下降了29元;规模以上水泥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897亿元,同比下降9.4%;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只有330亿元,同比下降58%,比上一年少赚400多亿元;比最高年份少赚700多亿元。东北、华北、西北水泥行业全线告急,盈亏相抵后整体处于净亏损状态。规模以上3392户水泥企业亏损总数达1181户,亏损面35%;亏损企业亏损额215亿元,同比增长119.6%。
 
    进入2016年以来,由于国家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出台作用逐渐显现,水泥行业形势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好转的苗头。1—5月份,全国水泥累计产量8.86亿吨,同比增长了3.7%,扭转了下滑局面;4月份开始全国多数地区水泥价格有所回升, 5月份全国水泥平均出厂价格260元,环比上升了1%。1-5月份规模以上水泥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4.9亿元,虽然同比下降52.5%,但总算扭亏为盈了(1—4月份盈亏相抵后还亏损1.5亿元,说明5月份当月实现利润超过46亿元)。
 
    尽管上半年水泥涨价消息频传,但是,仍属于在去年价格大幅下跌后的恢复性上涨。1—5月份全国水泥价格同比还是低10.9%, 企业亏亏损面42%,居高不下;亏损企业亏损额120亿元,同比不降反增19%。特别是,1—5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9.6%,首次回落到个位数,房地产投资虽然较去年底有所回升,但环比又有所下降。所以说,今年上半年水泥行业形势出现了好转苗头,但极不稳定,地区也不平衡,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需求增长严重不足,产能过剩的矛盾没有缓解,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等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总体来看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对此要有清醒认识,绝不能盲目乐观。
 
    二、认真学习领会34号文件精神
 
    针对水泥为代表的建材行业出现的严峻形势,去年年底我们会同行业协会联合调研,并向国务院领导汇报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得到国务院领导肯定,强调要根据各行业具体情况分业施策。今年5月初,国务院办公厅34号文件正式印发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这是17年来国务院专门为建材一个行业印发的文件,充分体现了对建材行业的重视。34号文件针对性、政策性和指导性都很强,将对今后三年乃至更长时间建材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34号文件在指导思想方面,紧扣党的十八大以来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抓住产能过剩、结构扭曲、无序竞争等关键问题,在供给侧截长补短、压减过剩产能,有序推进联合重组,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扩大新型、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和组织结构,有效提高建材工业的质量和效益。
 
    强调要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策引导、统筹协调四项基本原则。
 
    明确目标任务。即:到2020年,再压减一批水泥熟料产能,产能利用率回到合理区间;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量排名前1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60%左右;建材产品深加工水平和绿色建材产品比重稳步提高,质量水平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材工业效益好转,水泥、平板玻璃行业销售利润率接近工业平均水平,全行业利润总额实现正增长。 
 
    其次,在化解“过剩产能”上有新举措: 
 
    一是严禁新增产能。强调到2020年底前,严禁备案和新建扩大产能的水泥熟料建设项目,2017年底前暂停实际控制人不同的企业间的水泥熟料产能置换,即产能置换只能在同一个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企业集团内进行。 
 
    二是对前一段化解过剩产能的成效进行了确认。国发【2013】41号文件印发以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其他部门,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对水泥在建及建成项目进行了一次集中清理。这次《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项目的处理结果。《意见》还规定水泥窑协同处置(含电石渣利用)必须利用现有水泥生产线改造,防止借开展协同处置新增扩大产能。
  
    三是在淘汰落后产能上,强调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产品质量法》、《安全生产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四法一目录”各项规定。同时,对支持企业联合重组,主动压减过剩产能,明确简化办理生产许可证手续等支持政策。 
 
    四是全面推行错峰生产。这次《意见》以国务院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在采暖地区的采暖期全面试行水泥熟料(含利用电石渣)错峰生产,其他地区水泥熟料装置在春节期间和酷暑伏天也应错峰生产。
 
    五是开展化解过剩产能试点。这次《意见》明确提出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开展两项试点,即:支持骨干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压减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探索由大型骨干企业联合设立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奖补主动退出的产能。
 
    再次,指导意见就如何转型升级、“补短板”、降成本、增效益等方面也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意见,包括:
    
    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加快大宗产品升级换代。落实《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开展绿色建材评价,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提升水泥产品档次,拓展水泥产业功能,停止生产32.5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重点生产42.5及以上等级产品,加快发展专用水泥、水泥制品和部件化制品,积极利用尾矿废石、建筑垃圾等固废发展砌块墙材、低碳水泥等产品。 
 
    发展智能制造。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建材工业企业开展智能化生产,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和数字矿山;加强对产品质量、污染物排放、能耗等关键参数的可视化管理,提高质量效益。 
 
    实施品牌战略。发挥优势企业的主导作用,以品牌、管理和营销网络为纽带,促进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化“互联网+”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和专业物流网络配送体系;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在完善支持政策方面: 
 
    一是优化产业政策。发布建材工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并据此对建材工业节能减排、产品升级换代、提升质量效益等项目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研究修订水泥产品标准、制修订混凝土产品标准、混凝土掺合料产品标准和专用水泥标准。加快制定协同处置固废伴生水泥产品污染控制标准。落实水泥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节能减排。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通过提供专项贷款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建材企业并购重组。三是探索由大型骨干水泥和平板玻璃企业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联合设立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奖补主动退出的产能。四是严格执法监督。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完善并公开本地区水泥、平板玻璃行业建设项目库;对国发2013〕41号文件印发后核准备案、点火投产的项目,要逐条注明具体情况;对隐瞒信息或违规建设的项目,一经举报并查证属实,将予以公告,并追究相关责任。企业应依法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并与环保部门联网,主动披露环保相关信息。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要加强对水泥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处理违反强制性节能标准的行为。对水泥行业实行基于能耗限额标准的阶梯电价政策。质检部门要加大产品抽检力度,对产品质量不达标的,依法责令整改并予通报;对无证生产水泥的,依法责令停产、处罚并向社会公告。严格安全生产监督执法,依法查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及时公布企业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信息。
 
    三、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34号文件已发,大计方针政策措施已定,下一步就是要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增强大局意识、看齐意识和自律意识。落实好各项政策。特别是水泥是34号文件明确的重点行业,贯彻落实的程度和效果好坏关系到整个建材行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任务能否完成。为此,各方面要真抓实干,合力推进,务求实效。
 
    一是省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建材行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负总责,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方案,切实抓好组织落实。
 
    二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地方的督促指导,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抓紧完善配套政策,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近期我部将召开部际司局级联系会议,明确分工。
 
    三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完善行规行约,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遵规守法、规范经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发挥协会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支持企业推进兼并重组,促进企业主动去产能,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帮助企业加强和改进管理。加强对行业关键、共性问题的研究,反映企业诉求,反馈政策落实情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四是大型龙头企业要起牵头带动作用。近两年北方地区水泥错峰生产能够坚持并得到完善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下一步水泥行业要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仍然需要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牵头带动作用,特别是联合重组去产能和设立产业结构调整资金两项试点,更是如此,需要广大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积极带头,自觉参与,勇于担当。
 
    总之,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水泥行业出现调整不可避免,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我想,只要我们大家保持足够的理智和清醒,凝聚共识,齐心协力,避免无序竞争,水泥行业就一定能实现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保作出更大贡献!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