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中国水泥理性回归在路上

更新日期: 2016年10月13日 作者: 魏晋渝 【字体:
 
    2016年7月6日,由中国水泥协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材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水泥行业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现场交流大会”在乌鲁木齐如期召开。会议以贯彻落实国办34号文件精神,去产能补短板,加强行业自律为主题,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去产能退出机制,全面推行错峰生产以及大企业间产能互换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充分交流,旨在推进我国水泥行业的经济效益回升。
 
    长期以来,水泥行业深陷“产能严重过剩”的泥沼之中,“去产能、增效益”成为全行业面临的核心任务,也是当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唯有破釜沉舟才能置死地而后生!新疆会议的召开,拉开了水泥行业去产能的新一轮序幕,也在水泥行业统一认识,加强行业自律,提产增效的征途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出困境的转折点
 
    7月22日,“2016年西北水泥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市场论坛”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时隔6天后,以“贯彻落实国办文件精神,区域协调提升效益”为主题的“2016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水泥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市场论坛”于7月28日在郑州召开。会议紧紧围绕如何推进去产能、执行错峰生产、加强区域合作并建立区域联动机制等事宜进行深入交流与研讨,以期有效提升行业和企业效益。
 
    8月3日,由中国水泥协会联合贵州省水泥工业协会、云南省水泥工业协会、重庆市水泥协会和四川省水泥协会共同主的“2016年西南地区水泥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市场论坛”在贵阳召开。随后,云南座谈会、山西水泥市场协调会、银川西北4+1市场论坛……
 
    短短1个多月,在中国水泥协会牵头下,联手14个省市自治区水泥协会在各大水泥区域市场召开多场市场论坛。不难发现,其会议的主题皆围绕“落实国办34号文件精神,区域协调提升效益”进行,尤其是在新疆会议召开后,甚至被业内人士高度赞扬为水泥行业“走出困境的转折点”。
 
    据悉,新疆会议不但凝聚了水泥区域市场50家大型水泥公司领导参会;其列席会议的还有90家水泥企业领导和来自30个省市自治区水泥(建材)协会领导,同时会议还邀请了新疆、内蒙古、宁夏、吉林、青海、江苏、湖南、浙江省区经信委原材料处的领导。参加会议的代表达300多人。
 
    史无前例的高规格、高水准的行业会议规模,让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高度评价这次会议是水泥行业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从产能过剩迈向稳步协调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今天的会议非常重要,可能是水泥行业参会企业领导最多的一次。”
 
    如果说会议的任务在于分析形势、部署工作;那么会议的成效正在于抓好落实。这一点在新疆会议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领会精神狠抓落实
 
    众所周知,2015年新疆区域水泥亏损16亿,2016年上半年同样的区域市场,新疆水泥已经减亏50%!
 
    “从实际出发,敢于解决问题是新疆经验的核心。”中国水泥协会乔龙德会长一针见血地指出。
 
    一是乘东风,二是抓落实。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在讲话时着重强调并说道:伴随国办34号文出台,为行业发展提供方向性和原则性的指导,这是工信部、建材联合会、水泥协会和大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水泥行业的一个东风,不能再失去这个机会。抓落实,短期是坚决执行错峰生产并扩大范围,取消32.5水泥品种和限制新建产能;中长期加强区域联合重组,反对不正当竞争,以及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水泥行业的支持政策。
 
    不仅如此。在会上,各区域水泥市场龙头企业负责人纷纷建言献策,找准当前行业面临的实质性重大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是中国水泥协会于会后立马进一步贯彻落实了“新疆会议”部署。
 
    由此契合新疆经验的会议精神,水泥行业重新解读了抓“落实”。接踵而至的西北、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南水泥论坛概莫能外,狠抓会议精神落实,全力促进行业提产增效!
 
    在多场论坛会上,水泥企业统一认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纷纷表示要以贯彻落实34号文件精神为契机,将按照乔龙德会长的要求,多管齐下,以省级区域为主,全面推进,整体突围、分兵突围、齐头并进;省级协会要积极主动向地方政府争取去产能专项补贴资金政策,全面推行错峰生产政策,积极开展区域市场治理,开展行业自律活动,全行业都要行动起来收到实效,彻底扭转水泥行业效益下滑的局面。
 
    期间,落实指导意见靠拓展转换,扭转行业效益低下靠遏制无序竞争,这是两个关键的关键。
 
    水泥价格恢复性上涨拉开序幕 行业理性回归在路上
 
    事实上,通过市场协调,目前多数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从2011年之后就走向滑坡的水泥价格,终于有了触底反弹的迹象。自从6 月下旬以来,全国多地水泥价格出现持续上涨苗头。最新数据显示,水泥价格7月底又开始逐步上行,全国平均吨水泥价格较中旬上升1.3%至258.58元。河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吨水泥价格上涨20到30元。其中水泥区域市场触底反弹并不鲜见。最突出的莫过于身处全国水泥价格“洼地”的河南、福建水泥皆已开始出现回暖迹象。
 
    8月中下旬,在许多行业已经开始为“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酝酿涨价行情,在有的行业已提前启动的形势之下,其中水泥业的价格回升来得更为振奋人心。
 
    多场论坛会后,各地纷纷通过去产能或限产,推动水泥价格恢复性上调。据了解,贵州省主要通过要求水泥企业积极开展错峰生产、遏制无序竞争,8月中旬各地区联动恢复性增长20~30元/吨,加上7月底已增加20~30元/吨,7~8月份增加30~50元/吨,各品种水泥出厂价均达到200元/吨以上水平,主要企业销量稳中有增,均价普遍提升20元/吨。同时,该省还将结合各地区产能过剩和市场情况,制定每条窑线下半年错峰生产不少于45~60天,确保价格稳定。
 
    西南水泥于8月21日起全省范围内所有水泥企业、所有品种水泥价格恢复性增长30元/吨,熟料水泥的1.5倍即45元/吨。多数水泥企业扭亏为盈,亏损严重的企业实现大幅减亏。散装水泥价格恢复性增长30元/吨。
 
    8月,广东水泥价格止跌回升,到目前已恢复到2015年的同期水平(PO42.5散装市场到位价约310元),环比1~6月提高约20%。广东水泥协会还将加强市场协调,不定期对粤东、粤西区域市场进行协调;严格调控水泥产能,确保到2018年全省水泥熟料产能控制在1.1亿吨以内。
 
    近期,动力煤价格快速上涨,与此同时,国内部分地区焦炭价格也持续探涨。数据显示,截至8月1日,沿海六大电厂煤炭库存量为1097.1万吨,日耗煤量77万吨,环比涨幅高达32.99%。下游方面,8月份电厂煤炭接收价格整体上涨,幅度为20~35元/吨。因此,由于煤炭价格的上涨也将使未来水泥价格呈现上涨的趋势。
 
    毋容置疑,国办发34号文件是水泥行业转型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协会企业开展市场协调的尚方宝剑。中国水泥协会孔祥忠副会长亦指出,贯彻落实国办发34号文件是水泥行业“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当前关键是要将34号文件中的政策变成各省区的实施细则,全面推进政策的落实。
 
    决战攻坚第四季度 水泥行业发展任重道远
 
    实际上,当前大力推进水泥供给侧改革,尤其在新疆会议后,中国水泥协会表示将和大企业一起,将尽快研究逐条落实34号文件内容,形成行业建议,推动政府部门出台实施细则,加快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真正实现水泥行业的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
 
    水泥行业应清楚地认识到,价格的回归根本还是供给侧改革。
 
    近期冀东和金隅的深度合作消息一经传出,被业内评价为“北京、河北两地推进水泥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锋”。不仅是显著推动集中度提升,形成市场核心利润区,还为公司盈利复苏、基本面改善带来机会。
 
    与此同时,国内大型水泥企业山水集团踏上新的征程,通过与天瑞集团携手并进,对河南、山东与辽宁的水泥市场整合,力争今年扭亏为盈。该集团副董事长宓敬田在于协会交流时表示今后山水集团将发挥大企业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为行业发展担当,为企业生存担当,为加强水泥市场的建设和协调,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担负企业应当担负的责任!
 
    无论是龙头企业的强强联合典范,还是水泥市场新疆经验的真知灼见,都折射出一个重要的启示:推进供给侧改革,创造行业共赢局面,是以政府支持为前提,行业担当为关键,企业共识为基础,三者缺一不可。
 
    当前,水泥企业抓时机谋发展应具体采取什么发展形式?
 
    实际上,早于2015年,乔龙德会长已指出水泥行业必须要扭住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结构调整,使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回顾近两年,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增长缓速稳定的新常态,水泥行业也在从过往的以速度和增量为主导,转向以创新提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提高品种质量和效益为发展主旋律的新阶段。
 
    转眼已进入第四季度,水泥行业加强区域市场协调,落实“ 去产增效” 任务迫切!
 
    只要我们的水泥企业家以行业利益为重, 不但要让破解困局的问题要落地;更重要的是有些工作必须坚持做,拿出锲而不舍的精神,按照统筹规划,必须有序进行,并勇于创新,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唯有水泥企业凝聚共识、携手共进,才有灿烂的明天!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