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坚定不移强化行业自律 深入持久推进错峰生产

更新日期: 2018年05月17日 作者: 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 齐 欣 【字体:
 
    水泥行业错峰生产有利于减少冬季燃煤污染总量、减轻雾霾污染,有效地调节了水泥市场供应需求,缓解产能过剩带来的严重影响,在增强水泥企业社会责任感、维护行业自律的同时,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探索出了一条传统行业生产与环境兼容的发展道路。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结构与资源配置,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效益和发展质量,实现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根据今年4月初在天津召开的“2018年中国大型水泥企业领导人圆桌会议(C12+3峰会)”上就错峰生产所达成的共识意见,中国水泥协会要求全行业及时有效解决错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努力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坚定不移强化行业自律,深入持久推进错峰生产。
 
    具体内容如下:
 
    1.错峰生产是国办发【2016】(34)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贯彻落实的一项压减过剩产能的政策措施,是政府明确支持和推进的行业自律行为,也是水泥行业利益共同体的集团意志。尽管不能从根源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且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方面仍有待完善,但在最终实现中国水泥行业去产能这一艰巨而又长期的目标之前,错峰生产仍是维护行业发展利益,且被实践充分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最佳选择。全行业要在珍惜当前错峰生产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果的同时,更要统一意志、不遗余力、坚定不移地将这一举措长期有效地执行下去,积极做好补充完善措施,使这一政策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常态化,从而实现对行业自律的再认识、再提高、再深化。
 
    2.针对当前错峰生产中出现的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熟料,以及承担居民供暖、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或危险废弃物的水泥熟料企业执行错峰生产的问题,应参照国家工信部《关于水泥行业错峰生产规则认定的复函》(工原函【2018】145号)的要求,严格按照中国水泥协会《关于水泥错峰生产规则认定的请示》(中水协字【2018】10号)中的规定执行,并将其纳入未来是否执行错峰生产的考核范畴。西北地区应借鉴新疆“错峰置换”经验,从速解决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熟料企业参与错峰生产的问题。
 
    3.对于错峰期间,部分不执行错峰生产省份的水泥企业向错峰省份倾销熟料的行为,中国水泥协会将建议国家政府主管部门敦促个别未开展错峰生产的省份实行水泥错峰生产;各相邻区域之间、相邻省份之间的协会组织应建立沟通机制,及时通报协商解决问题;大型企业(集团)应带头在行业自律公约中,对在非错峰省份的自家企业禁止上述倾销行为做出承诺,认定这种倾销属于破坏错峰生产行为,主动接受舆论监督检查,共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4.各省协会要设立季报机制,按季度向中国水泥协会报送本省当季错峰生产情况表,及时发现错峰生产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解决建议措施,对拒不执行或破坏错峰生产的企业,将列入季报中,由中国水泥协会向国家主管部门汇报,并通过行业媒体进行曝光。
 
    5.在错峰生产过程中,协会组织要制订和完善行业自律公约,组织企业认真学习《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对低价倾销无序竞争的企业经营行为;严格执行中国水泥协会《关于水泥行业错峰生产规则》,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6.政府开展的环境督查行动和对企业环保排放限值的高标准要求有助于错峰生产的持续与深化,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环保水平,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在实施错峰生产的同时,应加大环保技改的投入力度,在实现完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主动执行标准中的先进排放值,为行业排放总量大幅下降做出贡献。
 
    7.错峰期间要充分注重维护职工队伍稳定,防止人员流失,在保证职工基本工资发放的同时, 主动开展停窑检修、职工技能培训、安全教育以及多种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保障职工权益,维护社会安定。
 
    8.企业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的同时,要积极支持行业主流媒体(《中国建材报》、《中国水泥》杂志、数字水泥网等)讲好水泥故事,传播行业正能量。错峰生产行动是中国水泥行业在全国率先推行,对我国制造业化解产能严重过剩起到了政策创新的贡献。2017年冬季,错峰生产已在京津冀2+26大气污染防治输送通道城市的钢铁、有色、焦炭、医药化工等多个行业开始实施。作为“错峰生产”的政策创新,水泥行业将坚定不移强化行业自律,深入持久推进错峰生产,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为行业最终实现去产能营造良好的条件和宝贵的机遇。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