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防止投资增速反弹 化解价格上涨压力

更新日期: 2005年06月25日 【字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春季报告
 
  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工作经受住了新的挑战和考验。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过快,煤电油运紧张等一系列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做出了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遏制了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
  2005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依然是十分艰巨的,既要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较快增长,取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继续发展,又要进一步化解各种较为尖锐的矛盾,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我们必须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宏观经济的各项工作,争取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胜利完成“十五”计划,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本报告将在模型模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预测和分析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主要指标预测
  如果我们能够在2005年继续较好地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组织实施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坚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做到有保有压,主动而及时地进行宏观政策调整,以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变化,同时国际经济环境不出现重大的突发事件的冲击,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中央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的预期目标完全有把握实现。
  据我们预测,GDP增长率将达到8.9%左右,继续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由于需要继续抑制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薄弱环节,GDP增长率适度低于上年是合理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5%左右,由于上年基数较大,增长率比上年有所降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0.4%左右,增速较上年也有所减慢,其中重、轻工业的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10.9%和9.7%左右,重工业增长仍然快于轻工业增长,但是两部门增速的差距幅度将小于上年。重工业增长继续快于轻工业,说明宏观经济运行在2005年仍将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7.6%左右,因为GDP增长速度较上年减缓,第三产业增速也略有减缓。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005年将达到84400亿元,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4.9%和20.4%左右。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将比上年有所降低,但仍将是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进一步上升。按现价计算,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达到54%,这一份额多年持续明显上升的势头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004年我国各种价格指数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预计2005年各种价格水平将仍然呈上升趋势。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的年变动率将分别为2.4%和3.4%,投资品价格指数变动率为4.8%左右。虽然价格指数上涨率略低于上年,但是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如何保持价格水平稳定将是2005年和今后几年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2004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率是多年来最高的,而且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之差是多年来最小的。2005年居民收入增加的势头将会继续保持下去。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5年将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在2005年为5.5%左右,这将是农村居民多年来收入增长第二高的年份。
  2005年,消费仍将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成为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达到60790亿元,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0%和12.7%,基本与上年的增长水平持平。
  2004年我国的对外贸易继续出现了出人意料的高增长局面,使得净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继续保持为正,对拉动宏观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多数有关国际机构预测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量会略有提高,有利于我国保持对外贸易的较快增长。国内对进口初级产品的需求增长会低于上年,同时出口增长势头不减,对外贸易仍将是十分活跃的一年。虽然进口和出口的增长率可能不如上年那样高,但是仍然可能接近30%。预计2005年进口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28.6%和29.4%,与前几年相比,对外贸易顺差的数量将呈继续扩大的趋势。
  总的来看,我国国民经济在2005年中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但是我们需要审时度势,认真应对国内外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继续努力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化解消极因素,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稳定、协调和健康增长。
  2004年经济形势
  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绩的根本保证,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及时和果断有力地采取了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2004年的宏观调控工作不仅保证了宏观经济的平稳快速运行,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宏观调控的经验,为我们在今后继续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开拓了道路。
  在过去的2004年中,我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GDP增长率达到9.5%,这是自1997年出现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增长率最高的一年。
  第二,农业生产取得了重要成绩,扭转了过去多年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下降的局面,粮食产量的增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991年以来最高,第一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自2001年以来首次上升,达到9.2%,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值。同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为6.8%,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也达到了自20世纪末以来的最高值。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幅的提高对稳定宏观经济全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全年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逐月加快,显示出较强的增长势头。200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0.2%,比上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虽然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仍然在下降,但是消费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成为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季度增长速度逐渐回落,全年投资增速比上年回落了近两个百分点。虽然投资的增长速度仍然过高,但是在投资结构方面有所改善。全年部分投资增长过快的行业的投资增速明显回落。例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速回落了38.5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工业投资增速回落了65.5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工业投资增速回落了43.5个百分点。同时,与上年相比,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的投资增速明显加快,由上年的下降19.6%转为增长20.3%,而第二产业的投资增速为38.3%,回落了约8个百分点。
  第五,虽然各种价格上涨因素形成的涨价压力十分沉重,但是全年各项总体价格指数,特别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均控制在了较为温和的可承受的程度之内。
  我们在总结2004年宏观经济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时,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于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各方面的认识都比较集中和一致,主要有:粮食进一步增产和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膨胀出现反弹的压力很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煤电油运仍然相当紧张;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扬,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较大;就业状况仍然严峻;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需要改善;国企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急需突破;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等等。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短期经济波动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来进行调节;有的是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优化经济结构逐步加以解决。它们已经引起各方面越来越充分的重视。2005年我们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必将为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2005年尽管我们面临着许多更为艰巨复杂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国内外总体环境还是比较有利,只要我们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已经取得的成果,国民经济可以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两个需注意的问题
  1.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反弹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数次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其中包括1985-1986年,1988-1989年,1993-1996年的三次旨在治理经济过热的紧缩性调控。在这三次经济过热中,都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失控。过快的投资增长如果不加控制,必然会造成经济过热,引起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及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投资一直是一把“双刃剑”,既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又经常是引起经济过热的主要原因。
  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历史,投资一直存在着需要调整的问题。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一直偏高。2004年这一比例已经突破了50%,达到了51.5%。按照目前的惯性发展下去,2005年会超过54%,达到历史最高值。第二,在经济过热时期投资增长率过高。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出现的三次经济“过热”,每一次过热之初,都伴随着投资的过高增长。1986年第一次“过热”时,1984-1985年投资增长率为28.2%和36.8%;1988年第二次“过热”时,1987-1988年投资增长率为21.5%和25.4%;1993年第三次“过热”时,1992-1993年投资增长率为44.4%和61.8%。2004年第一季度,我国的投资增长率也达到了43%,某些过热行业的投资增长率甚至高达100%以上。第三,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攀高。自1998年开始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来,由于这一政策的投资导向性,使得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度的大小发生了逆转。在1998年时,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约为30%和66%。而据计算,到2004年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上升到67%,而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到28%。2005年如果仍然维持投资增长率明显高于经济增长率的话,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还将进一步上升。
  2004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个主要的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就是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经过一年多的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工作,某些部门的盲目投资状况得到了抑制,与上年相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了一定回落。但是2005年头几个月,全国城镇投资增长率仍为25%左右,相比GDP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来说明显偏高,特别是目前在建和新上项目过多,各地投资冲动仍然很强烈。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在建项目超过7万个,2004年12月份新开工的项目就有2万多个。在建规模约为20万亿元,为历史较高水平,差不多相当于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作量。2004年在总投资中,扩建和改建项目投资仅增长了16%左右,而新建项目投资增长了36%以上。2003年总投资中新建项目投资比重为55%,而2004年这一比重上升到了59%。这样大的在建规模加大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难度。
  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较快的同时,行业投资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的问题。目前工业投资增长仍然较快,一方面,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热行业的投资规模仍然偏大,另一方面,出现了一些地方和企业违规开工建设电厂等新的盲目投资。投资需求膨胀又造成了煤电油运更为紧张,引致有关行业的投资增加,导致新的投资结构失衡。
  目前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仍然很高,具有投资反弹的内在动力,这是出现反弹的制度条件。同时,国内各方面蕴藏着相当数量的资金,可以为投资反弹提供资金条件。在财政方面,财政政策性质虽然已由扩张转向稳健,但是仍然带有一定的扩张性特点,2005年将继续发行相当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并且财政预算仍然安排了3000亿元的赤字,资金使用方向需要严格控制。在金融方面,银行仍然是存款增长快于贷款增长,存贷差在扩大。而相对于中小企业和短期资金供应较紧来说,大企业和中长期融资较松。此外,大量民间资本不断积聚,力量日益壮大,需要寻找出路。我们在作好防止投资反弹的工作中,需要高度重视这些制度条件和资金条件对可能形成的投资反弹产生的影响。2005年宏观调控的中心任务是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及时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注意积极调整投资结构,控制过热部门的投资,同时加强薄弱环节。
  2.化解价格上涨压力
  2005年我们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标志,除了看GDP是否能实现8%的增长之外,最重要的标志是要看能否有效化解目前存在的价格上涨压力,将物价上涨率控制在4%以内,并且减缓对下一年的价格上涨压力。
  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同时由于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过快,煤电油运紧张等新问题的出现,价格上涨压力日益增强。形成2004年价格上涨压力的因素目前仍然存在,而且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可能引起价格上涨的因素,需要我们密切关注。
  第一,虽然2004年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仅为3.9%,较上年的提高幅度只有2.7个百分点,但是衡量总体价格水平的GDP减缩因子已经上升到6.3%,较上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由于投资需求膨胀拉动的影响,2003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上游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必然要向下游产品传导,引起消费价格水平的上升。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能在多大程度上向下游产品传导,受到下游产品需求的制约。目前下游产品需求在上升,因而传导的可能性在增大。虽然许多制造业部门能够通过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消化一部分上游产品的涨价,但是必然还会有一部分上游产品的涨价要传导下来。现在正处于这种传导的过程中,这种价格传导的影响已经在某些制成品,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中表现出来。
  第二,目前生产资料价格依然在继续上涨。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了5.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了6.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了11.4%,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十分明显,由于宏观调控的效应,年底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势头有所缓和。但是2005年年初随着投资反弹压力的增大,生产资料价格又出现了上扬的趋势。1-2月份虽然消费价格指数上升2.9%,但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7.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了9.8%。就目前的投资需求形势来看,生产资料价格的这种上升趋势,在短期内是难以根本遏制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仍然不可掉以轻心。
  第三,由于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内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的下降,我国粮食的生产与消费出现了缺口,造成粮食及相关产品价格上涨,2004年农产品价格上涨了13.1%。虽然2004年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粮食产量明显回升,但是依然与历史最高产量水平有一定差距。粮食生产的恢复是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的,同时为了继续提高农民种粮收入,2005年粮食价格仍然是上升趋势。
  第四,煤电油运和供水的紧张,以及相关的公共服务产品价格需要调整,是2003年下半年以来价格水平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2005年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仍然难以完全改变。目前国内煤炭和发电的增长速度长期维持在两位数,短期内产能已接近极限,同时铁路运力不足对煤炭供应和电力生产的制约短期内也难以根本缓解,供求关系的紧张必然产生涨价的压力。另一方面,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调整又受到多种行政因素的影响,使得问题往往显得更为复杂,价格上涨压力更难缓解。
  第五,国际市场上原油的价格持续走高,对我国生产成本提高和生活费用的上升将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据有关预测,油价走高的趋势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下去,因此会对国内总体价格水平的上涨形成较长期的压力。
  上述5个问题是自2003年下半年就已经存在的形成价格上涨的因素。目前我们还面临着新的可能形成价格上涨压力的问题。
  首先,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以及某些地方房地产泡沫的扩大。2004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上涨呈加速之势,第一季度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上涨6.7%,上半年上涨11.6%,前三季度上涨13%,全年上涨14.4%。其中,全年商品住宅平均售价上涨15.2%,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幅度。由于钢铁、水泥等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升,同时土地交易价格也在继续上升,房地产价格的继续上涨是难以避免的,其对总体价格水平上升的影响也将越来越明显。
  其次,近来一些地区出现的民工荒说明,劳动力成本呈现上升趋势。据统计,2004年前三季度,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劳动报酬分别增长了12.5%、14.1%和14.5%。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有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积极一面,同时也需要我们注意可能产生的对总体价格水平的影响。
  再次,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越来越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要求生产企业更加注重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为了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也需要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这些新增投入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价格水平。
  总之,2005年我们面临的价格上涨问题的程度可能不会比2004年更严重,但是价格水平将继续上升的总的趋势可能对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产生的影响是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我们在2005年不仅应该保持当年的消费价格上涨水平不超过4%,而且应该努力进一步化解通货膨胀因素,为2006年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条件。
  政策建议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任务、为“十一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不仅要做好当年的工作,还要为中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工作中更要着眼于注重解决一些中长期问题。
  1.注重为解决中长期的经济结构问题创造条件
  目前除了投资与消费、居民收入差距、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问题之外,还需要注意工业内部的结构问题。2004年我国重工业增长速度高出轻工业3.4个百分点,在工业增加值的结构中,重工业所占比重高达67%,而轻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不足1/3。重工业成为目前工业增长的主导,也是造成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的重要原因。重工业增长具有较强的自我循环特点,因而也具有较强的惯性。工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会加深经济波动对经济平稳增长的负面影响。重工业增长一旦启动,会在一定时期内成为经济增长的带动力量。但是一旦重工业增长陷入萎缩,又会形成螺旋式下降趋势,启动起来十分困难。工业内部的结构问题和投资与消费的结构问题交织起来,在中长期内会造成供给能力没有足够的有效需求支持,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出现通货紧缩问题。
  2.落实好稳健的财政政策
  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调整转向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项新任务,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稳健的财政政策的施行方式,不同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也不同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它不是简单地单纯调控总量,而是要在总量调控的同时承担和实现调整结构的任务。在实行过程中更要认真谨慎,密切注意执行效果,防止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政策实行收到实效。
  第一,目前总的形势是宏观经济运行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稳健的财政政策要防止经济运行出现重新反弹或经济“硬着陆”两方面的问题,财政政策的基调应与宏观调控的大方向一致。面对当前物价水平上涨压力,宏观调控更多的是要防止通货膨胀。而继续发行国债的措施仍具有一定的扩张性特点,因此,稳健的财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政策转向不能过猛,做好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的转换衔接,实现较平稳的政策过渡;另一方面,更要把握好财政政策扩张性的度,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进行进一步调整,继续减少扩张性特点,弱化扩张性性质,以适应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总趋势。
  第二,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基本上是为了解决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问题,但是根据中国目前的实际特点,以及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任务的需要,我们应该注意在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将解决短期波动与长期结构调整问题结合起来,使宏观调控能够产生更大、更充分的效果。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投资率过高、投资增长速度偏快,以致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严重。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实行应该有效发挥其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推动在宏观调控中,积极解决或改善投资率长期过高,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的问题,使此轮宏观调控能够在解决当期宏观经济运行问题的同时,为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奠定较好的基础。
  第三,虽然稳健的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将继续适当发行的国债资金用于“三农”、西部大开发和发展社会事业,但是从长期看,公共财政对“三农”、西部大开发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投入和支持,主要还是应该通过正常的、规范的财政预算中的转移支付来解决。总的来看,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应该逐步继续减少并停止发行此类建设国债,而把所需资金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中。
  第四,解决“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是需要全社会增加投入的事情。我们应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动员和争取各方面的资金,包括政府的、社会的,国内的、国外的,而避免政府资金孤军奋战。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好“三农”和西部大开发问题,发展好各项社会事业。
  第五,自1998年开始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来,累计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已近1万亿元,未来还本付息任务沉重,还本付息负担主要集中在中央财政。因此防止出现财政状况恶化,避免财政风险也应该是在今后实行财政政策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3.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作用
  在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和缓和价格上涨压力方面,货币政策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一年多的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工作中,货币政策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宏观调控实践中,我国的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货币政策的导向作用日益明显。
  为了控制投资反弹和有效抑制价格上涨压力,目前应考虑再次释放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信号,更好地发挥利率杠杆作用。从货币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乃至宏观经济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宏观调控。特别是由于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的存在,目前某些行业的投资成本相对较低,获利性较大,需要通过提高利率进行调控。此外,实际利率,特别是居民存款的实际利率基本处于低利率、负利率状态。长期如此,不利于保护居民储户的利益,不利于理顺经济关系,不利于建立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在提高利率的同时,也要采取其他必要措施解决中小企业及短期资金供应偏紧的问题,支持那些应该发展的部门的发展。
  从进一步形成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要求来看,根据形势需要及时调整利率可以使宏观调控具体政策成为社会可预期的目标,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宏观调控能够产生积极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公众对可能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理性预期,因此宏观调控政策应该是公众可预测的。调控政策只有建立在公众可预测的基础上,宏观调控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有效和积极的作用。当前多数宏观经济信号都预示着升息趋势,提高利率应该是宏观调控因势利导的必然结果。我们在宏观调控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努力使宏观调控具体政策成为社会可预期的目标,以便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2005年是我国改革和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我们具备的最大的有利条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全国各方面共同的奋斗目标。可以相信,2005年必将是又一个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年。
  课题总负责:刘国光、王洛林
  执行负责人:李京文、刘树成、汪同三
  执笔:汪同三、沈利生、万东华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