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上市公司利润增长或将见顶

更新日期: 2005年06月25日 【字体:
      截至本月26日,沪深两市共有1237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04年报,其中黔源电力与中材国际是2005年新上市股,不具有可比性,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可予以剔除,那么,年报中究竟透露出什么样的信息呢?迎来丰收年

    2004年,无疑是A股市场十余年业绩大幅增长的一年,1235家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275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0.09%,此数据虽然未创下历史之最,但平均市盈率却创下了历史之最,只有17.18倍,这可能也是业内人士所称的软着陆的主要依据之一,即通过业绩的增长达到消化A股市场历史上所存在的泡沫。

    而从各行业来看,具有瓶颈产业特征的行业的利润增长率无疑是最高的,石油、石化类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虽然只增长了34.92%,但净利润却增长了132.54%,这一方面得益于产能的满负荷运作使得单位折旧率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则是产品价格上涨提升了产品毛利率。另外,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也取得了不菲的增长,净利润增长率达到了48.11%。

    上市公司利润的增长其实在一定程度反映出经济增长,也反映出居民收入的提升,所以,在2004年,消费类行业也出现了业绩增长的趋势,零售服务业在2004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增长趋势,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21.75%,净利润增长了77.56%,说明了企业的内生型增长能力在提升。与此同时,食品饮料业也呈现出加速的态势,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7.46%,净利润增长了30.39%。如此数据折射出04年的确是上市公司的丰收年。上游价格涨开始向下游传导

    但可惜的是,经济的增长使得瓶颈的制约显得越发明显,从而使得上游产品的价格出现了持续涨升,在2004年已开始向下游传导,受此影响,下游行业的上市公司开始尝到了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苦果。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电力行业,历来电力行业以其业绩稳定增长的形象面“市”,但可惜的是,在2004年,由于煤炭价格的暴跌使得电力行业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负增长,每股收益下降了11.29%,如果再将2005年一季度季报结合起来,那么,可以讲,2004年报只不过是电力行业恶梦的开始,因为2005年季报出现了建投能源、华银电力等诸多火电股亏损的现象。造纸行业、机械制造业等也是如此。

    当然,负增长的行业也不仅仅是上游价格上涨这一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产品价格的下降,这主要体现在医药产业,因为在2004年,由政府引导下的药品价格再度出现下降,同时,由于国际大宗医药产品价格也因为市场竞争的因素而出现了价格下调,比如说维生素C等,如此就使得医药行业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98%的前提下,净利润出现了24.13%的下降幅度。当然,医药产品尤其是化学原材料也面临着原材料涨价以及治污提升等诸多因素的压力。

    正是由此,我们越发感到始于2003年的业绩增长步伐将可能在2005年见顶,一方面是因为上游产业的价格逐渐向下游传导,使经济增长的成本提升,削弱了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活力。另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产业链的压抑也会在2005年逐渐体现,水泥、钢材、工程机械等在2004年下半年开始下滑,在2005年会进一步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拖累整个上市公司的增长步伐。同时,和谐社会的提出也意味着上市公司的粗放式增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压力主要体现在治污成本的提升等方面,故我们预计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势头在2005年或将见顶。年报信息中寻找成长股

    当然,趋势见顶,并不意味着每一个股的增长也会见顶,道理很简单,经济增长步伐见顶,但经济总量仍在不断扩张,这必然会产生新的投资机会,只不过投资机会没有2002年底至2005年上半年经济增长周期那么多罢了,但只要仔细发掘,仍然可以寻找出2005年的成长股。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产业转型成功的个股,因为这不涉及到经济增长是否见顶,比如说中技贸易,原先是技术贸易为主,但经过2004年向医药产业转型后,公司的产业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2004年报中就称因收购两家医药公司的股权,公司在2005年主营业务会有根本性的转变,公司的盈利水平会得到提高,这就是机会,类似个股尚有岷江水电、上实联合、云维股份、香江控股等。

二是不受经济减速影响的产业股,比如说食品饮料业的古越龙山的主营业务、黄酒业务在近两年保持了高速的发展势头,在未来数年内仍然有望取得实实在在的增长。再比如说在2005年产业政策有望变化的个股,税控收款机的推出对新大陆的影响,3G产业政策的可能推出对华胜天成、亿阳信通等个股的影响,这些信息均是未来业绩增长的支点,也是未来业绩增长的信息,值得继续跟踪。

来源:证券日报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