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节约型社会宏观调控与政府管理改革的强烈信号

更新日期: 2005年07月15日 【字体:
    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我们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
 
    开展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建设节约型社会,首要的就是要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政府,更要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最大的浪费往往产生于管理的失误,转变政府管理观念,推进体制创新,这对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在近日先后举行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和“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推进体制创新--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近20位中国的正部级以上官员发表了他们的真知灼见,透露了一系列宏观调控、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全新改革政府管理体制的强烈信号......
 
    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住房消费追求大面积、高标准,有的产品过分包装,一些活动讲究排场、大吃大喝。这样,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煤电油运紧张,环境污染加重,导致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且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曾培炎阐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六大重点
    曾培炎在“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但同时应当看到,中国在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改革面临着更加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更加复杂的利益关系。
 
    曾培炎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前几天,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刚刚主持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工作的重点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的两个文件。
 
   马凯: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
    国家发改委马凯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上说,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大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十分紧迫的任务。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就成立了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专门机构,并于1994年率先完成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国家发展政策和行动计划中。采取广泛宣传、法制规范、政策引导、增加投入,强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在各个领域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
 
    重复建设,节约型社会面临的难题电信业重复建设严重 敲警钟
  
    据电信业内权威人士介绍,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资产闲置、资源浪费是我国电信业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截至去年底,我国几大电信运营企业的光缆线路总长度已达360万公里,总投资近1300亿元。而目前我国的光纤利用率仅约10%,仅此一项大约有上千亿元的资产被闲置。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所建移动通信基站已超过30万个,两公司的铁塔一般都是并肩而立,但本可多家企业合用的铁塔却只承载本企业的基站天线,浪费了大量土地和钢材。
 
 
    电力建设无序发展潜伏巨大风险
电力建设在遭遇最严重“电荒”的同时,我国加大了电力建设力度。去年是我国历史上电力建设速度最快的一年,新增火电装机3500万千瓦,今年预计新增火电装机5300万千瓦。
 
  权威部门估计,目前全国违规建设的电站规模超过8000多万千瓦,截止到今年2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共清查了电站项目388个,仅清理出的违法开工项目共计139个。由于能源项目周期长,短期内其危害不会显现,电力建设的无序发展潜伏着巨大风险。
 
    电解铝行业已到全面亏损边缘
    受过去盲目建设、低水平扩张影响,目前我国部分行业盈利水平下降。一些企业产品积压增加较多,经济效益下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曹玉书日前透露,一季度,我国电解铝行业的实际亏损面高达近80%,全行业已到了全面亏损的边缘。
 
  据了解,我国电解铝行业虽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进度加快,目前60千安自焙电解槽已基本淘汰,但仍大约有120万吨电解铝生产能力闲置。由于生产成本上升较快,原料氧化铝和自备电厂发电成本居高不下,加上国内电解铝价格从去年4月中旬开始下跌,至今每吨下跌近2000元,许多电解铝生产企业效益大幅下降。
 
    水泥、钢铁等行业面临危机
    实际上,面临危机的不仅仅是电解铝行业,水泥、钢铁等行业的运行态势也出现一些新问题。
 
    水泥行业虽有一批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但由于产能增长明显超过需求增长,竞争加剧导致价格下降,加上生产成本上升,使得全行业由去年同期的盈利转为亏损。
 
    钢铁企业也面临产能过快扩张的压力和风险,根据钢铁协会的估计,去年底我国粗钢产能已经超过3亿吨,今年还将增加4000万吨以上产能,预计部分企业的长线产品将面临生产能力过剩带来的冲击。
 
    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构建新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新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为此,我们必须摒弃不利于能源资源节约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牢牢抓住提高利用效率这个核心,紧紧把握发展循环经济这个重点,采取综合措施,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据测算,近20年来,我国以能源消费翻一番为支撑,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这一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但是,由于我国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还比较高,粗放型增长的方式尚未实现根本的转变,经济快速发展所付出的资源和环境的代价仍相当大。今后若干年内,我们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又面临能源资源不足的矛盾。针对这种情况,只有全面做好节约能源资源的工作,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才能为我国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资源保证.
 
  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关键是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需求结构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增长转变。要通过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鼓励低油耗小排量车辆的财税政策,以及调整高能耗产品进出口政策等一系列有利于资源节约的财税政策,促进增长方式和需求结构的转变。
 
    二是产业结构要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增长的转变。要进一步加强规划指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项目,促进资源节约型产业项目发展,淘汰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同时,还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带动农业发展。
 
    三是要素资源投入要实现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的转变。要加快建立能源资源技术支持体系,加大国家对能源资源技术开发资金和人力投入,加紧研究开发影响未来能源资源发展方向的重大技术,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力量增强能源资源节约能力。
 
    四是资源利用方式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的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增加、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
 
  切实转变消费方式,既要注重优化消费结构,也需要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一是要在消费领域全面推广和普及节约技术,鼓励消费能源资源节约型产品,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
 
    二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先行一步,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在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
 
    三是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组织领导和协调,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大力建设节约文化和节约文明,制止资源过度消耗和奢侈消费的现象,积极引导社会消费行为。
 
    四是着力创建一批节约型城市、节约型单位、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做好典型示范,及时地总结推广。
 
    此外,还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能源资源节约活动,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方式。
 
    政府声音: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政府改革
 
    曾培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曾培炎在“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说,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推动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财政、税收、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马凯:政府职能要向公共服务倾斜
    “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新的攻坚阶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7月12日举办的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作出这一论断。他表示,虽然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四梁八柱”已经建立,但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风险性在加大。马凯强调,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将把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使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过多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观。
 
    周小川设问:为什么要花资源改革金融机构
    7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在金融机构改革中改进政府的作用》的演讲,就政府作为管理者如何进一步在金融机构微观改革方面发挥作用的问题作了阐述。周小川在这个讲话中针对了当前金融改革中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一是政府应进一步明确金融机构改革重组的目的;二是政府在强调公司治理改革时应进一步明确公司治理的原则与指引。
 
    楼继伟:财政预算要让人大代表看得懂
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昨天说,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就是要让人大代表看得懂,让他们知道政府正在做什么,由谁来做,怎么做。
 
    楼继伟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的重点将放在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上。财政部已于去年研究设计了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并选择中央部门和省市进行模拟试点。
 
    李荣融:力争08年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全部退市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表示,将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力争到2008年全部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退出市场问题。 
 
    他说,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总体上要实现两个目标:从2004年开始,用三年左右时间建立起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基本框架,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性;按照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到2010年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王岐山:按照不同目标的需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革,效果明显。但目前政府的机构及其权责配置还有不少不合理的地方,部门关系、层级关系没有完全理顺,权力过于集中与过于分散的现象并存。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依法规范政府的机构设置和权限配备,消除部门职能交叉,明确责任主体,减少协调环节。
 
    韩正:推进金融改革发展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国际金融中心作为支撑。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为我国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契机。特别是近几年,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推动下,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伴随着金融的全球化,各国都更加重视金融中心在本国和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争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也在加剧,世界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的格局进一步强化,北美地区加快向纽约集中,欧洲加快向伦敦集中,亚洲国家也在争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中心的竞争就是经济发展主导权的竞争,这种国际竞争,也是国际大都市之间的竞争。金融中心的竞争就是经济发展主导权的竞争,这种国际竞争,也是国际大都市之间的竞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中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9%左右,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未来十到二十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金融中心建设能够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来源:人民网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