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2006年中国经济十大预测(上)

更新日期: 2006年01月04日 【字体:
    总报告:以和谐方式助推经济增长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2006年中国经济加大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有望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宏观调控政策将坚持"双稳健"取向,继续严格控制投资增长速度,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努力调整国际收支状况,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综合看,在高、中、低三种方案中,我们倾向于争取实施中方案,这是在现有资源和体制条件下,主要依靠扩大国内需求,积极利用国际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延展经济扩张期,并兼顾宏观调控四大目标的方案,实施起来政策难度和风险较小。
 
    本报告执笔:范剑平
 
    总体策划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 范剑平
 
  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 杨溟
 
    课题协调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处长 王远鸿
 
    上海证券报首席编辑 邹民生
 
    课题成员
 
    杨宜勇 张亚雄 陈强 张永军 祁京梅 张峰 李若愚 周景彤 徐平生 范全彬 乐嘉春
 
    [指标预测]不同政策与环境组合下经济增长三种可能前景
 
    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特别是充分考虑"十一五"规划实施第一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政策需要,我们测算了2006年不同环境和政策力度下国民经济高、中、低三个不同增长前景。
 
    中方案:GDP增长8.8%
 
    世界经济继续维持平稳增长格局,国内外没有影响经济发展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2006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减至600亿元,财政预算内建设投资比2005年增加2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财政支出向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方向倾斜。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微调,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分别达到16%和15%,新增贷款规模3万亿元。在上述条件下,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8%,增长幅度比2005年回落0.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连续五年保持在8%--10%的适度增长区间。
 
    基于投资周期和增长惯性的考虑,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20%左右(实际增长率约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到13%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对外贸易出口增速明显快于进口增速的局面有所改观,呈现均衡发展态势,预计全年进口和出口都将增长20%左右,新增贸易顺差减少为200亿美元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左右。
 
    这一方案的特点是兼顾考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趋热与趋冷两方面因素,既引导投资平稳回落,又通过财政政策的支出结构调整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条件,稳步调整外贸进出口增速避免外需剧烈波动,可以较好地保持经济景气的持续性,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景气环境。
 
    高方案:GDP增长9.3%
 
    高方案与中方案相比,要求世界经济形势好于2005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较为宽松,建设国债保持800亿元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维持在17%左右。在上述条件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然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达到23%,投资对经济增长仍然保持较大的贡献率。由于经济景气度较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达到13.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达到3.2%。出口增长21%,经济高增长使资源性产品进口的需求大幅上升,进口增幅达22%,虽然进口增速快于出口,但对外贸易顺差仍然达到1111亿美元。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左右。
 
    这一方案的特点是经济景气在高位继续上升,投资需求带动消费需求进一步回暖,就业压力减轻,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偏松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多数经济资源得到较充分利用的同时,能源、交通等瓶颈约束进一步加剧,并增大下一阶段产能过剩压力。
 
    低方案:GDP增长8.3%
 
  低方案与中方案相比,国际环境变化使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紧缩力度有所加大。在上述条件下,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比2004年下降1.1个百分点。投资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名义增长15%左右,增幅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2.5%,比上年小幅回落;由于国内景气下滑,企业被迫扩大出口,进口增幅下降,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8%和16%,贸易顺差高达1200亿美元以上。由于经济景气有所回落,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左右。
投资消费出口对GDP影响有结构性变化
 
    200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仍会保持较快增长,但将呈现快速增长中平稳回落的态势。而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消费市场稳中偏旺,对经济增长贡献加大。对外贸易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进出口增速差距有望缩小。
 
    从国际、国内环境和条件看,2006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特别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等,以及国内需求的中周期增长因素趋势没有改变,为我国2006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固定资产投资在快速增长过程中平稳回落
 
    200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将呈现快速增长中平稳回落的态势。2005年前10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达27.6%。在建规模仍然较大。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为22.4万亿元,按上年投资额计算,相当于3年的工作量。新开工项目增加较多。前10个月新开工项目14.7万个,同比增加2.7万个;计划总投资5万多亿元,增长28.5%。从2005年新开工项目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惯性较强;加之"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将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而固定资产投资将呈现平稳回落态势的原因,一是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力度不减,特别是对土地的控制仍然较严。近期对部分地方出现的"以租代征"的错误做法已经叫停,各地在逐步消化了前几年过快征用的农地后,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约束在今年将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二是银行中长期贷款增幅逐步下降。中长期贷款增速放慢将影响今年的投资增速,特别是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三是加工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将更加突出。产能过剩、价格下降使利润空间明显压缩,必然降低企业投资意愿,约束部分行业的投资扩张。四是部分行业外商向我国的产业转移放慢。多年少见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下降对今年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消费品市场稳中偏旺,对经济增长贡献加大
 
    2006年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首先,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由于国家支持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粮食保护价政策有利于农业再现增产增收的局面。2005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增长6%左右,农民收入连续两年呈现较快增长,对于改变农民收入预期,扩大消费支出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农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已由沿海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
 
    其次,城市居民收入继续有较大增加,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成为城市商业市场主要推动力量。2005年部分地方政府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失业人员补贴等政策措施。2006年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将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在收入政策上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公务员工资结构调整将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并将带动城市工薪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挖掘他们发展型消费的潜力。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有助于扩大即期消费。国家财政支出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出台了较为严厉的制止教育高收费、乱收费的措施,部分城市推出中小学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有关部门对医院收费加强监督,医疗统筹面继续扩大。国家财政将住房改革的货币补贴落到实处,对住房不达标和无房人员进行货币补贴等等。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人性化设计,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
 
    2006年消费增长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高油价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汽车和住房消费难以重现旺市。二是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
 
    3、进出口增速差距有望缩小,贸易顺差减少
 
    2006年,我国外贸发展的有利因素是: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出口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受国内需求降温影响,投资形成的加工生产能力使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努力扩大出口。此外,随着结构性投资过热的逐步缓解,能源、基础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体短缺的格局将带动进口增长逐步回升。加入世贸组织积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不利因素主要是:2005年1000亿美元左右的顺差规模将成为我国外贸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无论国际、国内都将采取措施施加影响。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及人民币升值将成为影响2006年进出口的重要因素。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国内市场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及环保压力的增大、贸易摩擦的急剧增多、出口退税地方分担压力、抑制"高能耗产品"出口的最新措施等问题都将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抑制作用。
 
    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到2005年基数因素的影响,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将呈现均衡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出口将增长20%左右,进口增长20%左右,贸易顺差约1170亿美元,新增贸易顺差由2005年的650亿美元减少为200亿美元左右。
 
    宏观调控四大政策取向
 
    今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平稳发展的关键之年。需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的独特功能,加大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政支出;货币政策要灵活适时微调,适度放松信贷控制;产业政策重点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节能降耗;价格政策重点理顺资源类和公共事业类价格。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政支出
 
    2006年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财政政策应相应增加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继续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二是进一步完善支农资金机制,提高支农效率和效益。三是采取切实措施稳定农资和粮食市场价格,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四是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改革试点。增强农村购买力,保持农村消费品市场活跃兴旺的局面。
 
    其次,发挥财政的收入再分配功能,调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增长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内生增长潜力和质量。要发挥财政作为收入再分配手段的功能,一是在总量上适当减轻居民的负担,加大对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的财政投入,减轻居民教育、医疗方面的过重负担。二是适当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适当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及社会保障的政策。
 
    再次,保持合理建设国债规模,适度调控预算内投资规模。2006年,为了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解决社会公共产品资金不足问题,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可稳定在3000亿元左右,国家长期建设国债发行可以保持600亿元的规模,适当增加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同时,对国债项目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投向"十一五"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城乡基础设施项目、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和环保设施项目、农村教育医疗基建项目等。
 
    第四,要加快推进税制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立法工作,以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二是加快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及时总结东北地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将企业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的实施方案。三是继续研究消费税调整工作。降低一般护肤品、小排量汽车等商品消费税税率,适当扩大对高污染和高消费商品征收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四是研究征收资源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五是择机推出燃油税。
 
  2、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时微调,适度放松信贷控制
 
    2006年,货币政策仍应坚持"稳健"的基调,一方面要保持货币信贷投放对经济的支持力度,维护总量平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将持续稳中小幅攀升的走势,价格型工具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收缩效应。作为松紧搭配,数量型工具在总量上应适度宽松,以保证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要灵活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外汇占款,努力保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基本稳定;通过信贷政策来引导商业银行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贷款需求,保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合理正常的资金需求;客观看待房地产业的发展与房地产市场变化,加大对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不断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目标。
 
    在结构调控方面,要积极发挥"窗口指导"在优化信贷结构中的作用,配合产业政策,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对有利于鼓励自主创新,有利于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和项目要提供重点支持。对低水平、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和项目要严格控制贷款供应,促进优胜劣汰。
 
    2006年,要进一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对改制成熟的银行可以考虑优先上市。要在社会资金总体充裕,银行间接融资出现萎缩的情况下,积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发展以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为重点的金融市场,以满足企业无法通过银行贷款满足的资金需求。
 
    3、产业政策重点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节能降耗
 
    加强行业规划、产业政策与土地、信贷、环保、安全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继续做好开发区清理整顿工作,完善开发区设立政策。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严格控制过度扩张行业的信贷投放。要完善行业规划政策,对已出台的钢铁、电解铝、煤炭、汽车等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将强化落实,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尚未出台的,将抓紧制定和完善,尽快出台。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国家明令淘汰的项目和企业,不得提供贷款和土地,环保和安监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要严格市场准入,控制新上项目。
 
    继续清理整顿在建和拟建项目,区分情况,分类处置。要依据法律法规,淘汰落后产能。在主要依靠市场优胜劣汰的同时,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要推进技术改造,加快兼并重组。鼓励大型钢铁集团的重大技改和新产品项目。加大对纺织行业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研发、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原则,以资产、资源为纽带,鼓励钢铁、水泥、煤炭、化工等行业的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
 
    加快组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抓紧出台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对高耗能行业继续实行差别电价。研究建立节水标准体系,推动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研究制定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财税、价格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
 
    4、价格政策重点理顺资源类和公共事业类价格
 
    要充分利用当前价格水平较低的有利时机,逐步理顺资源类产品和公共事业类价格,为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形成创造条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进一步理顺成品油价格关系,合理安排国内成品油价格。深化电价改革,实施新的输配电价管理办法,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推进水价改革,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合理调整水利工程和城市供水价格;加大污水处理收费制度的实施力度。改进天然气价格管理,简化天然气出厂价格分类,建立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调整的机制。要促进煤炭价格市场化,推动土地价格改革。
 
    继续下大力气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价格问题。完善药品的政府定价办法及相关配套措施,对部分政府管理的药品进行出厂价核定试点,继续分批降低政府管理的药品价格,制止医疗服务中存在的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的行为,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强化房地产价格管理,规范住房销售、房地产中介与物业服务收费行为,规范经济适用房价格和廉租住房租金。
 
    消费篇:政策与环境支撑消费良性增长
 
    2006年作为"十一五"规划的启动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家大力提倡节约能耗、减少污染、建设和谐社会,让老百姓最大限度分享经济快速增长成果的年份。在大力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更多地围绕消费需求发展经济等政策取向的引导下,2006年消费需求将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本报告执笔祁京梅
 
    "十一五"规划对扩大消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有三个重要"看点":一是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关于积极扩大内需,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三是关于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上述三方面看似相互独立,其实均围绕着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降低投资率和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样一个中心点。
 
    "十一五"规划中的相关内容对于2006年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日趋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有利于消费的增长
 
    2006年国家依旧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国债投资发行额不会高于2005年,即使国债投资与2005年持平,但在支出结构上将更多地投向农村、更多地投向社会保障、更多地投向社会公益事业、更多地投向转移支付,用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完善社会保障和加大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等方面。财政支出更多地转向公共服务支出,对于提高城市低收入者和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消费预期有积极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助工作稳步推进,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河北、陕西、吉林12个省市已开始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国家还提出了"十一五"社保覆盖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的目标。多年来,国债资金和财政资金大量投入在工业、企业等基本建设上,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扩大消费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较快增长,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的支付能力增强
 
    2005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9.5%的高速增长,1-3季度第一产业增长5.0%,增幅高于上年同期,农业生产的较快增长,有效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2005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增长6%左右,农民收入连续两年呈现较快增长,对于改变农民收入预期,调整消费格局和更新消费观念有重要作用。目前,农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已由沿海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当前我国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城乡接合部商业网点快速增长,郊区农村受到大城市的工业经济辐射影响大,城市化步伐迈的较大,因而农民收入增长超过城市,消费需求也呈现旺盛增长态势。
 
    城市居民收入结构性微调,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将呈现增加趋势
 
    收入差距急剧扩大是困扰城市消费的根源之一。为了维护低收入阶层的利益、缩小收入差别,2005年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失业人员补贴等政策措施,2005年1-3季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8%,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当年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将刺激下一年消费的快速增长。2006年将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在收入政策上向低收入者倾斜,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状况不断得以改善,生活消费支出将相应扩大。此外,有消息表明,2006年公务员工资调整的方案将出台。在全国10多个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中,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排名处于中下位次。通过给公务员涨工资,将在更大范围内改善收入过分向高收入者集中的局面,有利于挖掘他们高层次消费的潜力。
 
    提高低收入和工薪阶层的收入等城市居民收入结构的微调政策,涉及到城市人口的很大一部分,这部分人收入增加、预期改善对消费的贡献不可估量。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趋于合理,即期消费有望扩大
 
    随着各种社会福利制度的取消,医疗、住房、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未来支出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消费。90年代中后期多项涉及到个人的福利制度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那一时期消费需求的增长。当我国经济重新进入扩张期,国家财力不断增长,且财政支出从发展生产转向改善人民生活方面以后,有关部门开始重新审视和进一步完善各项改革制度,以期建立公平、合理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例如,国家出台了较为严厉的制止教育高收费、乱收费的措施,强调中小学的义务教育性质,一些家庭在教育支出上的不堪重负得到缓解。最近有关部门又对医疗制度改革进行重新思考,提出了医、药分开和建立低收费国家医院的设想,以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问题。此外,国家财政又将住房改革的货币补贴落到实处,对住房不达标和无房人员进行货币补贴等等。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人性化设计,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即期消费支出将不断增加。
 
    个税扣除费用由800元提高至1600元且实行全国统一标准,将刺激中低收入群体和中西部的消费
 
     我国新的个人所得税方案有望在2006年出台实施,对于扩大消费意义重大。首先,新的个人所得税将费用扣除标准由800元提高为1600元,大幅提高800元,有利于给工薪阶层减轻税收负担,增加消费。据计算,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182元,按人均负担率1.91计算,城镇职工的人均负担消费支出为1143元/月,将扣除费用确定为1600元,使中低收入者保证基本支出得到满足后略有结余,这是顺应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费用支出加大的合理调整,而在此之前,工薪阶层在基本生活需要未得到满足前就需缴纳所得税,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利于扩大消费。
 
    其次,本次个人所得税规定全国统一的纳税标准,看似不合理,其实新的纳税规定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别,鼓励中西部落后地区居民扩大消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如果对高收入地区实行高起征点,低收入地区实行低起征点,反而将进一步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这将与个税本来的调节意义背道而驰。
 
    目前,各地实行统一的纳税标准,对收入较低的西部地区将构成利好,中西部相当部分中低收入阶层将不必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利于提高货币购买能力,增加消费支出,进而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2006年消费需求稳步上升
 
    2005年我国经济将实现9%以上的较快增长,2006年受世界经济减速和国家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影响,经济增速将有所减缓,预计GDP增长8.8%。适度的经济增速回落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意味着三大需求的增长结构发生变动。
 
    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受到来自国内和国际社会的政策和环境影响,增速回落不可避免。在国家调控房地产等过热行业投资过快增长政策不变、财政预算建设资金进一步压缩和转变以投资为主的粗放式增长方式等因素影响下,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在高位出现回落,预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比2005年回落5个百分点。
 
    受人民币升值、国际社会与中国贸易摩擦增多、国内降低出口退税率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减少加工贸易后劲不足等因素的影响,2005年9月份出口增幅比8月份减慢了6.2个百分点,广交会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我国纺织品和服装订货、交易量比往年降幅高达80%以上,对其他出口产品的影响也将陆续显现。2006年外贸出口增速将有所减慢,预计出口增长20%,比2005年降低约8-9个百分点。而进口增幅将进一步提高,外贸顺差有望减少。
 
    与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相比,2006年消费需求则面临着较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因素。扩大消费需求一直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十一五"规划特别强调要提升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作用,提出通过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扩大消费,2005年经济快速发展也为2006年消费增加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因而2006年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良好的上升态势,消费需求呈现不降反升的走势,将是三大需求中增长的持续性最强的因素,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消费率低、投资率高的局面将有所改善。
 
    初步预计,2006年将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8766.2亿元,同比增长13.0%,名义增长高于2005年0.2个百分点,考虑到2006年物价水平可能会比2005年略有提高,因而消费实际增长约为11.3%,比2005年实际增幅降低0.6个百分点。预计,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6027.5亿元,增长13.8%,农村完成消费品零售额22738亿元,增长11.4%,城市消费增速基本与2005年持平,农村消费增长加快0.3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差距由2005年的2.6个百分点进一步缩小为2.4个百分点。2006年消费增长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高油价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汽车和住房消费仍将延续较为沉闷的增长,火爆局面不会再现。油价一涨再涨使老百姓对汽车消费望而生畏。酝酿之中的燃油税政策也对汽车消费有重大影响。调查表明,虽然有36.2%的人打算购买小排量轿车,但还有42.1%的人在等待税率政策的具体细节出台后再作打算,燃油税对80 %的消费者的购车行为有影响。
 
    至于住房消费,居民的需求是很大的,但是,在各种政策作用下,例如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严格住房消费信贷的优惠贷款,提高首付比例,导致许多消费者采取等等看的态度,房价希望降得更低,信贷政策希望更宽松,建房比例希望有更多的经济适用房推出,因而住房消费处于引而不发的状态,巨大的需求被压抑着。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认为目前商品住宅购买适当时机的消费者只有16%,较前几个月降低2个百分点。2006年如果房地产继续实施较为严格的控制政策,商品房销售仍会上下波动。
 
    二是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单靠政策补贴作用有限,要彻底改善农民状况,一要确保农村倾斜发展政策的连续性,确立几年度计划和实现目标,力争农民收入迈台阶。二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尽快推出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措施,例如通过农低、城高的反向工业产品"剪刀差"来减轻农民负担,扩大消费。"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国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我们期待新农村运动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消费需求处于良好的上升通道
 
    2005年消费需求延续2004年后期快速增长的势头,消费需求仍处于良好的上升通道,消费增长呈现四大特征,其中包括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投资和消费增速差距有所缩小等。初步预计2005年消费实际增长将高于上年1.7个百分点。
 
    2005年消费增长凸显四大特征
 
    2005年消费需求延续2004年后期快速增长的势头,由于进入二季度后,居民消费物价和商品零售物价涨幅开始回落,导致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比一季度有所降低,但实际增长明显提高。如果扣除物价因素,消费不仅没有减速迹象,反而在加速。1-10月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0927.2亿元,同比增长13.0%,名义增长低于2004年同期0.1个百分点,但扣除价格因素,消费实际增长快于2004年同期2.7个百分点。在本轮经济扩张期,居民消费需求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目前消费需求仍处于良好的上升通道。2005年消费增长呈现如下特征: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投资和消费增速差距有所缩小。高投资、低消费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2005年以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积极扩大内需措施到位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较快增长,消费需求稳步快速增长,投资和消费不协调增长的格局有所改善。1-10月城乡消费品市场销售趋旺,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3%,实际增长达到12.4%,创近年增幅的最高水平。2005年1-3季度GDP增幅基本与2004年同期持平,但是同期消费实际增长2005年却比2004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充分说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高。消费需求稳步快增,投资高位徘徊,使前几年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一热一冷的局面有所改观,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趋于协调,差距缩小。
 
    城市消费潜力无限,农村消费增速翻番。2005年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居民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两极消费品市场双双启动,城市消费高位上行,农村消费增速不断加快,共同推动了消费增长的旺盛局面。
 
    从城市消费看,2005年1-10月城市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4214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增速高于总消费0.9个百分点,城市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67.2%。2005年的情况有所不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005年汽车和住房等重量级消费品销售增速有所减慢,但我国城市消费依然保持了高增长态势,充分说明城市居民的分层次、多样化的消费潜力无限,中低收入阶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可开拓空间依然很大。
 
    从农村消费来看,2005年1-10月县级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713.2亿元,同比增长11%,增幅比2004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消费环境日趋改善、农民负担减少消费预期好转等因素促进下,农村消费增速明显加快。与城市消费的增长差距也不断缩小。
 
    旅游、交通、通信等服务性消费涨势迅猛。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是指居民家庭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和生活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费用。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不同,其特点在于其劳动过程和消费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统一。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服务性消费的比重将不断提高,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2004年提高为1267美元,因而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服务性消费支出将明显增加,服务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将不断提高。数据表明,2005年我国城市服务性消费比重大大提高,服务消费持续升温,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新亮点。
 
    据统计,居民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所占比重由2004年1-9月份的33.23%提高到2005年1-9月份的35.31%,增长2个百分点。
 
    服务性消费增长主要表现为:旅游和餐饮业消费方兴未艾,交通和通信服务消费增势迅猛,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上升,教育消费支出显著增加,居住服务消费加速增长。
 
    汽车消费逐渐回升,住房消费短暂调整后增势依然强劲。汽车消费在前几年的暴涨之后2005年出现回归理性,特别是随着油价不断上涨,部分购车族对汽车消费采取观望、延迟的消费态度,汽车消费从高峰跌入低谷。但是,三季度以来汽车消费不断升温,汽车消费经历着缓慢升温的过程。
 
    最近几年我国商品房销售一直保持35-45%的高速增长,2005年也不例外,一季度住房销售增长35.7%。二季度以后,国家对房地产业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业投资、信贷、价格和税收出台了一系列紧缩性政策,以挤压房地产泡沫,商品房销售的增长速度应声回落,4、5、6月份商品销售分别增长31%、24.1%和25.6%,增幅为近年的较低水平。但是,福利分房制度终止后,我国无房居民有增无减,新增人口和新增家庭对商品房需求十分旺盛,且刚性较强,因而经过短暂的回落后,商品房销售再度加快。1-9月份商品房销售增长34.8%。
 
    2005年消费实际增长将高于上年1.7个百分点
 
    1-3季度我国消费品零售额实现了13%的较快增长,四季度消费需求形势依然乐观。从长期因素看,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消费品零售额摆脱9-10%的增长区间,保持11-13%的较快增长,消费需求稳步趋旺已成定局,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达到10%以上的区间不是短期可以逆转的,城市居民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和农民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交错进行,共同促进和支撑了消费需求的持续繁荣。
 
    从当期因素看,消费持续快增有如下理由:一是实证分析表明,工业高速增长之后必然会有消费的相应快增。2005年以来工业生产持续加快,轻、重工业交替快速上升,10月份工业增长再度加速,增长16.5%,而且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轻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与重工业的差距不断缩小,为消费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二是2005年1-3季度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继续保持较快水平,城市居民收入实际增长比2004年有较大幅度的跃升,而农民收入在上年高增长基础上继续增长,为消费市场的活跃提供了充裕的支出保障。三是物价水平回落到较低水平,特别是工业消费品价格持续走低,不仅激发了城市中高收入阶层消费品更新换代的欲望和频率,同时也使城市低收入者和农民有能力消费过去可望不可及的耐用消费品和其他生活消费品,这部分人群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收入增加和价格降低使他们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初步预计,2005年将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0855.6亿元,同比增长12.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2%,比2004年实际增长提高2个百分点。实际消费水平提高意味着居民用同样的钱满足了更多的消费需求,这是实实在在的扩大消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分城、乡来看,预计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将增长13.7%,县级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1%,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缩小为2.6个百分点。
 
    投资篇:在较快增长时稳中趋降
 
    2006年,投资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总体上看,受经济景气循环周期、换届效应、消费提速和资金供给充裕等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增长20%左右,比2005年回落5.3个百分点左右。投资政策趋向是在保持增速稳定的前提下,继续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界定和健全政府投资与宏观调控职能,促进社会发展、规范房地产市场等。本报告执笔:范剑平
 
    1   去年投资四大特征
 
    (一)增速平稳。2005年投资增长延续了2004年快速增长的势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61亿元,同比增长26.1%,比2004年同期仅低1.6个百分点。但与2004年"前高后低"不同,2005年投资增长比较平稳,并未出现有人预计的"硬着陆",10月比增长最慢的2月份仅高出3.1个百分点;经测算,前10个月投资增速方差仅为8.87,远小于2004年同期的571.9。
 
    (二)结构改善。从产业结构看,农业投资得到加强,工业投资增速放缓,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基本保持稳定:第一产业投资485亿元,在2004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18.7%;第二产业投资20528亿元,增长35.5%,比2004年同期下降6.9个百分点。从行业结构看,煤、电、油、运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投资增速加快,大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2005年1-9月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648亿元,在2004年同期增长63.7%的基础上同比又增长76.8%,增速提高13.1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908亿元,增长31.3%,增速提高17.5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629亿元,增长41.1%,增速提高39个百分点。黑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733亿元,增长28.1%,增幅比2004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980亿元,增长20.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6.5个百分点。
 
  (三)能源约束减缓。从供需两方面来看,能源约束矛盾趋于缓解。受经济高位调整,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生产增速回落,对能源的需求增速也开始回落;与此同时,投资增加和价格上涨,刺激了能源行业供给的增长。以煤炭需求为例,2005年上半年除钢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外,火电、化工、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增速均有所回落,受此影响,煤炭需求也在回落;受煤炭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煤炭出口也在减少,进口在增加。由于需求回落和净出口减少,煤炭紧张状况总体呈缓解态势,库存水平明显上升,从3月份开始回升,8月末达到1.33亿吨,比年初增长28.5%。同样,由于价格上涨和电力供应增加等原因,石油产品需求也出现明显回落。
  
    (四)投资消费比例从失调趋向均衡。由于近年投资增长高于消费增长,导致投资率逐年攀升。以2001-2005年为例,投资年均增长22.5%,而消费仅增长10.7%,截至2004年我国投资率已经达到44.4%,比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最高年份1993年还要高0.7个百分点,而消费率仅为53%,低于最高的1981年(67.5%)近15个百分点,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70-80%)。投资消费严重失衡影响了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但从2004年以来,由于企业效益好转、中央继续加强支持"三农"的政策力度,农村减负增收效果明显,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往年,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也出现了强烈反弹。以2005年为例,1-10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927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3%,实际增长比上年同期提高了约2.4个百分点。通过分析,我们预计2005年消费率和投资率之差会有所缩小,二者之间的非均衡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
 
  2   当前投资领域问题
 
    投资效果系数下降社会发展型项目不足调控者与投资者角色错位
 
    (一)增长方式上:能源消耗强度持续增大,投资效果系数下降,粗放型特征进一步强化。尽管早在1996年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近年来GDP高增长并没有促进粗放型增长格局改善,甚至还有所恶化:一是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据测算,2001年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为1.4万吨(按2000年每亿元GDP不变价计算),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但从2002年开始,单位GDP能耗持续上升,2003年创造每亿元GDP需要消耗1.5万吨标准煤,2004年为1.6万吨标准煤;二是投资效果系数1下降。(1即一定时期内单位投资量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单位投资量产生的GDP增量越大,表明投资的宏观效率越高;反之,单位投资量产生的GDP增量越小,表明投资的宏观效率越低。)据测算,2005年我国1元投资仅能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185元,比2003年下降了0.07个百分点,比1981年更是下降近0.10元,远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另一表现是新建投资和建筑安装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大幅上升:新建投资比重由2004年的41.7%飙升到2005年前8个月的47.3%;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比重达到63%,也比2002-2004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设备工具购置和其它费用支出所占比重却逐年下降(见表2)。
 
    (二)政府投资方面:经济增进型项目比重过大,社会发展型项目不足。政府投资指各级政府运用财政资金直接或间接进行的投资活动,政府既可以投资到提供国防、警察、教育、卫生、就业等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所谓"公共物品"上,也可以投资到基础设施、国家垄断行业、环境保护等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项目上。在财政投入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在经济增进型项目上的投入增加,必然会减少在社会发展型项目上的投入。从近两年财政投向来看,对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垄断性行业(如电力、石油、运输)等经济增进型项目的投资大幅增加,而对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如教育、公共卫生等投资增加却明显不足。长时间重经济轻社会的投资模式造成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脱节、收入增加与福利水平相脱节、物质丰富与满足感下降相脱节的局面。比如2005年前10个月对教育的投资增长12.7%,远低于27.6%的整个投资增长。
 
    (三)投资管理体制方面:政府投资调控者与投资者主体双重角色的错位突出。从宏观调控角度看,中央政府主要制定投资宏观调控的政策,由地方政府具体执行;从投资主体的角度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又都是重要的市场投资主体。在逻辑上,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集于一身就存在悖论:一方面,作为监管者的政府要适时出台政策调控投资活动,以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另一方面,作为投资者的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又要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具体投资活动中来,其行为目标又是GDP(或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可以说,这两年高投资"压"不下来的主要根源在于这种双重角色关系模糊和定位不清,从而使得部分政策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3   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机遇大于挑战
 
    如果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2006年投资将保持稳中趋降的增长态势,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预计全年全社会投资增长20%,比2005年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低于上年同期5个百分点;在总量继续保持较快增加的同时,由于政策稳定、基数较低、内在冲动大等原因,房地产投资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增速既不会大升也不会骤降,预计增长20.5%,比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见表3)。
 
    有利因素
 
    一是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大局,为投资保持一定的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刚刚结束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局,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年,保持一定的投资速度,对整个"十一五"经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预见,2006年国家将继续实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既加强对环境污染大、技术水平低、市场供过于求产业的调控,又要保护地方和行业在政策范围内发展的积极性,避免大起大落。
 
     二是宏观经济景气周期处在高位调整期。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上升期,一般来讲,经济增长的短周期(基钦周期)为3-5年,虽然本轮经济周期的扩张期的峰顶已经越过,但现在还未出现也不大可能出现快速回落,经济处在峰顶之后的高位调整期。从2005年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来看,由于2005年投资、消费和外贸三个方面需求都保持了较高且稳定的增长,因此GDP增长将处在比较高的水平,初步预计全年增长率在9.2%左右。从目前国际国内环境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来看,我国经济高增长与低物价相伴随的态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由于经济增长与投资相关度很高,因此,经济增长有助于投资的较快增长。
 
    三是各地换届效应促进政府主导性投资增加。2006年是十七大召开的前一年,也是各地的换届年。根据历史经验,每到换届年,由于各地新任领导都希望多出政绩,在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惟GDP是论之标准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多出政绩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大投资。因此,政府换届效应(政治周期)将对2006年投资产生促进作用。
 
    四是消费需求有望实现较快增长。由于投资和出口波动性较大,所以在三大需求中,消费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只有消费拉动型的经济才是可持续的。近两年以来,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农业税减免,有力地促进了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稳定的经济增长使人们对经济前景、收入预期充满信心,消费信心逐月提高、以及即将出台的个人所得税和职工住房改革新举措等利好因素将继续推动今年消费需求的扩大。尽管消费需求较投资后起是经济周期由上升期转向稳定期的重要特征,但是消费高增长对提高投资者信心,提高投资者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是资金充裕、利率走低,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从企业货币市场来看:(1)由于2005年经济高增长并未导致物价同时跟进(截至2005年9月CPI上涨0.9%,低于2004年同期4.3个百分点),从而使2006年加息预期大大减弱;(2)同业拆借市场上,银行间市场利率比前年同期低0.79个百分点;(3)金融机构存贷差来看,2005年前三季度为8.4万亿元人民币,高于2004年同期2.7万亿元人民币。以上三方面均说明市场资金供给充裕,因而利率将走低,也有利于企业降低筹资成本,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意愿。
 
    不利因素
 
    一是国际油价居高不下。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在大涨两年的基础上继续狂涨,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纽约市场西德克萨斯(WTI)原油期货价格由年初的每桶42美元起步,至6月底两次突破60美元大关,8月份一度突破70美元。截至目前,纽约市场原油平均期价已高达54美元,均价比上年同期大增四成,目前历史高位比上年初飙升约六成。我国经济近两年石油消费增速超过1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断上升,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0%,因此石油价格连续冲高,必将给国民经济各行业带来冲击,加大企业生产成本,影响企业利润,从而削弱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二是人民币汇率调整和小幅上升,净出口带来的增长动力减弱。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人民币升值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出口产品的美元价格会上升,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降低国外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进口产品人民币价格会下降,相应增加了国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这两方面都会使净出口下降从而减小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去年净出口对GDP贡献率比上年大幅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币汇率较低导致净出口增加。但随着人民币汇率不断调整,汇率上升对净出口的影响将在今年突现出来。加之国际贸易摩擦与日俱增,因此与去年相比,今年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减弱,从而对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三是企业效益水平下降。2005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与上年相比利润增长的实质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这种较快增长是在2005年连续创新高的油价为石油行业创造的巨额利润和去年较低基数的基础上带来的;另一方面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增,前9个月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比前年同期提高近46个百分点(在工业39类大行业中,利润集中在石油开采、钢铁、煤炭、化工、纺织业等五大行业,其他34个大类行业利润基本处于零增长状态),亏损额增幅创1995年同期以来最高水平。企业效益水平下降影响企业自筹资金的能力,从而使投资资金来源中企业自筹资金比重下降。由于处于经济周期的回调期,预计2006年我国企业效益水平将继续下滑,这将减弱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四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出现明显放慢趋势。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2005年房地产月度增速出现回落,月度增速从3月27%逐步回落至10月份21.6%,房地产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重也由上年同期的22.3%下降为20%左右。如果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有大的调整,再加上房地产投机因素的减弱,预计2006年房地产消费和投资将出现中期调整趋势,房地产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近三分之一,将对拉动整个投资增长产生消极影响。
 
    4   政策建议
 
  1.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早在1994年国家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政策思路,但是1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摆脱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的老路。投资模式粗放、投资质量和效益不高,使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等供求矛盾雪上加霜。为此,必须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针落实到投资的一切领域和环节。必须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
 
    2.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
 
    鉴于政府兼有投资活动调控者和参与者二重角色的矛盾,因此,一是应及时出台界定政府投资领域的细则。尽管早在2004年7月就发布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界定了政府投资的范围,但实行的效果并不理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决定》中的规定过于原则化、粗线条,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建议下一步加快制定详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府可投资行业目录》,把政府投资严格限定在提供公共物品(包括部分准公共物品)的范围;二是借鉴国外有效提供公共物品的成功经验,使越来越多的公共物品私人化、社会化,进而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事实上,我国对公共物品市场化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还需进一步加快政策步伐。
 
    3.加大新增财政收入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
 
    多年来以提供公共物品为名,增加GDP和政绩为实的经济促进型项目,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异常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而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尤其是农村医疗)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有限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过分向少数人和少数地区集中,加剧社会不公平程度;各地GDP每年以两位数增长,但对促进就业方面的教育、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民工荒"与"高失业"并存即是例证),不一而足。因此,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人员培训、文化、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进而促进"五个统筹"的顺利实现。
 
    4.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经严重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一是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发投入的体制性障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二是强化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建议将相关政策的主要内容纳入即将修订的"科技进步法"之中;三是改革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增加自主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长远发展;四是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人才流动秩序;四是促进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积极支持企业建立完善研发中心、产学研结合模式必须以企业为主,促进企业组建技术联盟;五是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5.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受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房地产热的降温迹象比较明显。但是房地产业中供给结构不合理、市场行为欠规范、房价居高不下以及政策执行力不强等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建议在下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中:一是从改善供给结构入手,通过税收、土地、信贷等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对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尤其是经济适用房和政府廉租房的投资力度;二要健全整个产业链条上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房地产成本的透明度,促进房地产成本回归均衡水平;三要落实好"有保有压"政策,保持房地产投资一定的增长,加强调控并非限制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经济增长、城市化、金融风险防范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等各方面都需要房地产业保持一定的增长;四要严格依法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各方面的合法利益。
 
    外贸篇:向"均衡增长"转变
 
    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加之受"高出低进"基数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将呈现均衡发展态势,进出口增速差距明显缩小。预计2006年全年进、出口增长速度均将达到20%左右。本报告执笔:张峰
 
    外贸运行由"高出低进"向"均衡增长"转变
 
    2005年以来,良好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人民币汇率升值及入世效应等因素推动我国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而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及进口成本的上升导致进口增速出现大幅回落。
 
    2006年,从国际环境看:(1)世界经济基本面尚好,国际贸易增长保持稳定,将为我国外贸出口提供较好的国际环境。但不确定性依然较多,特别是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将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利影响。(2)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变化将继续影响我国对外贸易。2006年,全球经济持续增长造成对石油的需求继续旺盛,会使石油价格维持高位,对我国进出口及贸易平衡将继续产生影响。
 
    从国内环境看,有利因素主要有:(1)2006年国内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继续为外贸稳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2)经过多年的投资与发展以及外资的大量进入,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出口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而受国内需求降温影响,近年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使国内市场供给过剩,迫使企业扩大出口;(3)随着经济结构过热的逐步缓解,能源、基础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体短缺的格局,将带动进口增长逐步回升。由于2005年新开工项目较多,加上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固定资产投资有可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进口需求增长提供动力。不利因素主要有:(1)2005年1000亿美元左右的顺差规模将成为我国外贸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无论国际、国内都将采取措施施加影响;(2)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及人民币升值将成为影响2006年进出口的重要因素;(3)利用外资下降将影响外贸稳定发展。(4)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
 
    进出口商品结构持续变化
 
    2005年以来,我国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保持平稳增长,机电产品继续占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家采取措施控制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但因为国际市场需求和价格拉动以及产能过剩的压力,资源性产品出口有增无减。资源性产品的大量出口,影响了国内资源供需平衡,加剧了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和环境污染。
 
    在进口商品中,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导致经济增长有所降温,投资放缓导致多数产品进口需求明显不足。二是国际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而导致进口成本的上升远远超过进口关税的降幅,国内企业削减进口。三是近几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反弹,主要产品进口数量也出现回升。
 
    展望未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程度将更为明显:汽车、钢铁等重化工业产品大有取代传统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未来外贸出口的主流的趋势。
 
    外资下降影响外贸增幅,民营经济进出口活跃
 
    当前,非国有经济进出口活跃,外资企业在我国外贸增长中已占据主导地位。
 
    2006年,利用外资下降将影响外贸稳定发展。由于世界经济形势好转使其他国家对外资的吸引力加强、国内抑制过热行业投资引起外资投资领域发生转移、人民币汇率的上升趋势、未出台的内外资所得税并轨的影响、出口退税政策压力过大、各地的招商引资优惠条件减弱等原因,我国利用外资实际使用金额出现下降,从国内外环境及合同外资金额的增长水平来看,2006年利用外资难以出现明显提高。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连续下降,可能影响2006年进出口增长,一方面,外商作为投资设备的进口将有所减少,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下降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抑制作用也将制约进口增长动力;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外资投向制造业约占70%,是拉动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外资形成生产能力的减少将影响我国外贸规模的持续扩大。同时,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加工贸易进口增长速度的低位运行将导致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放缓;但同时,随着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我国外贸主体多元化基本形成,集体私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量将继续得到释放,为外贸发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调整外贸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中国传统贸易战略是以"出口创汇"为基本指导原则的,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增长方式也带来负面影响。当前,中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彻底改变传统以出口创汇为首要目标的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出口促进从"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从只重视出口到向重视进出口转变。
 
    更进一步的是,我国应该是一个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大国,外需比重不宜过大,否则外需波动容易造成经济大起大落,今后在处理外需与内需的关系问题上,要采取更加均衡的战略,将"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转向加快启动国内需求,促进外需与内需协调发展。
 
    在出口政策方面,要转向侧重以质取胜,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延长国内产业链条、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对进出口关税、出口退税率实行动态和结构性的调整,坚决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产品出口,调整优势产品、供给垄断产品、低价竞销和易引发反倾销产品的出口价格;促进行业协调,制止进口和出口中的恶性竞争,减轻出口与内需的资源争夺。进口政策要侧重由过去以先进技术设备为主,转移到进口国外资源与技术设备并重上来。
 
    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缩小
 
    由于外贸"高出低进"的运行态势,2005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屡创历史最高纪录,成为经济热点。根据预测,2006年全年贸易顺差将达到约1170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近200亿美元,与上年净增600多亿美元的水平相比,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
 
    2005年以来,在投资增速仅为2004年同期一半的情况下,GDP增速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外需对的拉动作用大大超过了往年的水平。但同时贸易顺差的大幅度提高也使得外需波动对经济稳定增长的影响加大,贸易摩擦日趋严重、人民币升值压力难以缓解。因此,如何调整贸易顺差规模、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国民经济持平稳发展的重要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出现巨额贸易顺差的原因,除自身出口创汇能力提高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东亚地区将其对欧美的贸易不平衡转移到我国造成的。区域贸易的不平衡激化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调整贸易顺差,汇率变动固然会对进出口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决定一国贸易差额的主要因素是国内外供求状况。因此,正如周小川行长指出的:要调整贸易顺差,一方面可以依靠包括名义汇率在内的相对价格、工资的变化,但对大国而言,更为重要的却是国内的结构调整政策;内需对贸易平衡的影响,甚至远大于汇率的作用。因此,当前应鼓励内需、减少储蓄,让中国的工厂在国内市场中卖掉更多产品。其中,鼓励消费的政策,应当成为下一步促进内需政策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调整顺差的最佳途径。
 
    世界经济篇:增长趋势稳定结构失衡加大
 
    2006年,世界经济与贸易呈稳定增长态势。但全球贸易失衡加大、保护主义蔓延、发达国家财政赤字依然庞大不利于世界经济稳定增长。面对通胀压力,各国货币政策调整将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报告执笔:张亚雄
 
  一、世界经济平稳增长
 
    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达到5.1%(按PPP方法核算,下同),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5年9月份《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5年和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都将为4.3%,呈平稳增长态势。
 
     受国际原油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美国双赤字扩大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从2004年11月开始迅速放缓。但是2005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增长逐渐恢复稳定,主要原因一是各国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增长的支撑,企业获利能力有所改善,投资者信心提升;二是美国、中国、日本等一些主要经济体实现了较快增长,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形成带动作用;三是近几年来的发展证明,世界经济在抵御外部冲击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世界贸易较快增长
 
    全球贸易增长变化主要受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使全球贸易自2002年2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10.9%,是2001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平稳增长,根据IMF的预测,2005年和2006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分别为7.0%和7.6%,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05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和贸易大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使一些国家需求增长趋缓,预计这一趋势在2006年还将延续。
 
    三、初级产品价格处在高位
 
    世界经济增长加快,对原材料和能源等初级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多数商品价格明显上扬,目前已经接近1995年的高点。其中以金属和矿产品的价格增长幅度最大,2005年3季度,金属和矿产品价格比2季度上升1.9%,比2004年上升25.7%,远高于1995年的价格水平。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提高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主要商品的供应较紧而需求增长;二是亚洲、特别是中国2003年以来对天然橡胶、有色金属、钢材和一些石化产品等需求大幅增加;三是受罢工、生产中断以及政治局势等一些临时性突发因素的刺激和影响;四是市场炒作成分加大;五是原料或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下游产品价格提高。
 
    四、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加大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是美国和中国。尽管受到财政和国际收支双赤字、油价持续上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是美国经济依然将会继续稳定较快增长,预计2005年和2006年的GDP增长速度将会分别达到3.5%和3.3%,高于近几年的平均增长水平。在发达国家当中,另一个经济增长表现出色的是日本,预计2006年日本仍将保持2.0%的增长水平。
 
    但是,其他发达国家经济的表现则明显不同。欧元区经济增长持续疲软,近年来持续较快增长的英国经济也出现明显减速的趋势。在另一方面,亚洲发展中国家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国家仍将持续强劲增长。同时,俄罗斯等中东欧国家经济也将实现较快增长。
 
    五、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各国货币政策不一
 
    由于近两年全球经济增长加快,需求迅速增长、通胀有所抬头,因此宽松货币政策已完成阶段性任务,全球利率水平趋于上升。2004年6月30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调高25个基点至1.25%,意味着从2001年开始的宽松货币政策正式宣告结束和美国经济进入了稳定持续增长时期。目前,联邦基金利率已经连续提高12次,从1%提高到4%,并仍将有所上升。
 
    欧洲央行在连续28个月维持利率不变之后终于升息25个基点。两年多来,欧元利率经历了比美元利率高出一倍到仅为其一半的转变,走向也经历了从下降趋势到上升的变化。近期,韩国、智利、加拿大和泰国等国也采取了加息步骤。而由于经济增速步入下降通道,英国在8月份两年来首次减息,把基准利率由4.75%降低至4.5%。日本的超低利率政策预计仍将保持一段时间。
 
    六、全球贸易失衡加大,保护主义蔓延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但是近年来,世界贸易发展失衡加大,使保护主义蔓延。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发达国家贸易逆差和经常账户赤字迅速扩大。二是发达国家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使双方的贸易结构失衡,发达国家抱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侵占了其国内市场,造成了失业上升。
 
    七、发达国家财政赤字依然庞大
 
  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扩大是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的另一重要表现。由于采取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近几年,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面对财政赤字升高的问题。在9月30日结束的2005财政年度里,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为3190亿美元,这一数字仍为美国历史上第三大年度财政赤字。而2006财政年度的赤字可能将会回升。欧盟国家的财政状况同样也不乐观,其中5个主要国家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超过欧盟规定的3%的上限。日本的财政赤字问题更是由来已久,预计2005年日本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仍将达到6.5%。
 
    八、通货膨胀压力显现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作为一项滞后指标,2005年以来许多国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出现上升趋势。从总体看,全球通货膨胀水平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上升的影响。原油价格上升带动了汽柴油等成品油,以及一系列石化基础产品价格的上涨,从而推高了产品价格;二是世界经济较快增长使需求迅速上升,拉动价格水平上升,同时也增加了对原材料和矿产等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并带动国际市场产品价格提高。虽然除掉能源和食品价格的核心CPI一直保持在相对低位,但是当前油价的上涨与此前相比更呈持续趋势,同时油价的上涨主要反映的是强劲的需求而非供给短缺,这就使得今后一段时期CPI压力的长期存在显得更加合理。但是目前,全球通货膨胀仍然在可以承受的适度范围内。
 
    九、国际直接投资恢复增长
 
    近年来,FDI已经成为组织国际化生产和服务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并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伴随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国际资本流动再次趋于活跃。按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数字,2004年全球外资流入总量达到6480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了2%,尽管低于预期,但实现了近4年来的首次增长。其中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激增了40%,达到2330亿美元,而流入发达国家的FDI减少了14%。美国仍然保持了全球吸收外资最多国家的地位,排在其后的是英国,中国位居第三。
 
    十、世界经济结构需要调整
 
    世界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长期快速增长中积累了各种结构性矛盾,但近几年在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在国际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的促进下,世界经济取得了较快增长,而没有进行深度调整。这使得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收益和全球资源的分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的经济关系等不平衡和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同时,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迅速扩大,这种变化和影响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没有充分估计到和能够迅速相互适应。
 
  因此,在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背后,是世界经济结构需要进行深入和全方位的调整,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贸易长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将相应地影响就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对消费和经济增长形成不利影响。然而从长期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为经济增长、福利水平和居民消费提高提供持久的动力和保证。
 
来源:全景网络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