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泥工业进入发展新阶段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26日
    第二十届国际水泥大会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为大会发来的贺信中表示,中国水泥工业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针,加快发展大型新型水泥,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据悉,国际水泥大会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水泥行业高层会议,被称为“世界水泥界群英会”。本届国际水泥大会由石油中国材料科工集团(SINOMA)和国际水泥会议组织(INTERXEM)联合主办,得到了我国政府和相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会议主题是“水泥工业节能、环保与持续、和谐发展”。大会对世界水泥工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世界水泥工业技术的最新发展,中国水泥工业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水泥企业跨国投资与合作发展,能源趋势、环境保护与水泥工业发展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据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发言中介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中国水泥工业也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水泥工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黄淑和认为,今后,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中国水泥工业发展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国第二十届国际水泥大会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为大会发来的贺信中表示,中国水泥工业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针,加快发展大型新型水泥,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据悉,国际水泥大会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水泥行业高层会议,被称为“世界水泥界群英会”。本届国际水泥大会由石油中国材料科工集团(SINOMA)和国际水泥会议组织(INTERXEM)联合主办,得到了我国政府和相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会议主题是“水泥工业节能、环保与持续、和谐发展”。大会对世界水泥工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世界水泥工业技术的最新发展,中国水泥工业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水泥企业跨国投资与合作发展,能源趋势、环境保护与水泥工业发展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据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发言中介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中国水泥工业也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水泥工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黄淑和认为,今后,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中国水泥工业发展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应当始终坚持“环保节能”的国策。大力倡导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发展生态经济,推动水泥工业向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迈进。第二,应当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的方针。要以企业为主体,不断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水泥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进一步提高水泥工业的竞争力。第三,应当始终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目前,我国水泥工业的技术、装备与工程业已经迈进国际市场,显示出了比较强的竞争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据了解,本次国际水泥大会吸引了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水泥界专家、学者、企业家与会。
 
    在会上,大会的外方主办者“国际水泥会议组织”主席马考姆·谢尔伯恩充分肯定了近年来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高度评价了中国政府所做的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生产工艺改进、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他还特别强调“中国有中国自己的环境”,并鼓励与会的各国外宾多了解中国、多理解中国。
 
    这与中国水泥行业期待被了解的积极心态不谋而合。以大会中方主办者——中国材料科工集团为代表的中国水泥行业正努力让世界更加接近和理解自己。
 
    中国材料科工集团总经理谭仲明在致词中表示,近几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市场加速融合,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水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一是中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已快速推进,新型干法水泥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局面。干法水泥工艺已从2002年占总能力的比重不足20%增加到2005年的45%左右。二是中国水泥工业生产工艺与装备制造技术已成熟,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水泥工程建设行业已大踏步走向国际市场。三是中国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升温,城乡居民住房水平全面升级,拉动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资本投资受市场导向出现非常繁荣的景象。
 
    谭仲明认为,进入新的世纪中国水泥工业现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今后几年,中国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仍是首要任务。水泥工业的节能与环保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保护环境”方针,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来源:东北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