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一带一路”应文化与经贸并重

来源: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0日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赵磊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周六举行的2015博鳌亚洲论坛作主题演讲。在谈及“一带一路”战略时,他表示,这个战略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本届博鳌论坛恰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创始会员国申请截止日——3月31日前夕;同时国内外各方也在翘盼“一带一路”实施方案的公布。这是习近平第三次出席博鳌,他通过“主场外交”,告诉与会者,“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和行动文件已经制定,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已在稳步推进。这是继2013年首提“一带一路”概念和亚投行后,中国再次展现主动设置“中国议题”的姿态。
 
    就在论坛开幕式结束后几个小时内,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通优先。这一文件虽然与此前预期的实施细则还有些差距,但它的公布也算是推动该战略向前迈了一步。
 
    目前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但这一战略的推进还需要“两条腿走路”,仅凭中国自己的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尊重别国意愿。可以预见,别国对这一战略在认识和接受上会有一个过程,而且它们的执行力也未必赶得上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尊重别国选择,不要给“一带一路”和亚投行赋予太多的政治含义。
 
    目前业内对“一带一路”的质疑声依然存在。诸如它面临众多挑战,包括新疆问题、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南海争端、阿富汗问题、中亚国家内部政治动荡等。还如中美俄三大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存在一定分歧以及缺乏基本共识,中国影响力提升将客观削弱美俄的影响力。但实际上,就在周六举行的开幕式上,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代表普京宣布,俄罗斯将加入中国倡导的亚投行。
 
    “一带一路”要真正落地,中国企业、地方政府是关键力量,要注重“五有”,即有内容、有品质、有品牌、有人气、有人才。
 
    有内容,即是要思考什么样的中国对丝路国家有吸引力。一是产品,二是思想。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的吸引力在于,它既包括中国产品,更包括中国理念及中华文明。今天,有很多省份一想到丝绸之路,还在丝绸、茶业、瓷器等“老三样”上做文章。显然,这样的思路需要更新,要超越“有什么卖什么”的阶段,要超越出售“历史古老、独一无二”稀缺资源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对方需要什么,我们就卖什么”,既卖中国产品,也卖中国价值、中国文化,通过消费中国产品上升到对中国的欣赏和认同。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了解中国的合作伙伴,要以“庖丁解牛”的态度去分析每一个国家。中国人往往把22个阿拉伯国家看作一个整体,把5个中亚国家看作一个整体,把10个东盟国家看作一个整体,据此制定整齐划一的政策。但“一带一路”要真正具有生命力,就要十分细致地去了解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群体对中国的具体期望、需求。战略的避讳是笼统和肤浅。
 
    有品质,即是要用真正的精品展现中国魅力。今天,很多省份在忙着争抢历史上谁是丝绸之路的真正起点,有的自称丝绸之路的桥头堡,有的自称丝绸之路的新起点,有的自称丝绸之路的黄金段,还有的自称丝绸之路的排头兵……
首先,要慎用“桥头堡”、“排头兵”、“先锋队”、“主力军”等词汇定位。如“桥头堡”(bridgehead)是军事术语,它的本意是防御性的,即“说什么我也不能让你进来”,这个词汇翻译成外文,不具开放性、包容性,而且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其次,在全球化、互联网经济时代,关键不是叫什么,而是要有品质、有亮点,即本省份有哪些“不可替代”的错位竞争优势。例如,以广东阳江为例,作为中国的刀剪之乡,它可打造“中国版的双立人”,与德国开展刀剪产业合作;它有宋代沉船“南海一号”,可在文化上深度挖掘“海上敦煌”;它也可在青山绿水、蓝海鱼鲜、咸水温泉、风筝之乡的基础上,做好休闲游、健康游。中国的丝路城市要做精致资源,而不是大开大合。
 
    有品牌,即是要做百年老店,要展现“时间就是金钱”。为什么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国人却要跑到日本去买马桶盖?一是我们的很多产品缺乏品质,假冒伪劣产品太多;二是中国的产品没有品牌,没有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忠诚感和美誉度。中国企业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要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的尊重与信赖。德国奔驰诞生于1886年,宣传语是“我们不需要去编造一个动听的故事,从1886年我们就书写了历史”。可见“百年老店”的最大财富是时间积淀和信任积聚。因此,致力于“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要有国际视野,要有品牌意识,要做有文化的中国企业,要做有社会责任的中国企业。
 
    有人气,即是中国丝路城市要展示人情与乡愁。中国城镇化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土地面积增大的城镇化(解决土地问题),第二个阶段是人口数量增多的城镇化(解决户籍问题),第三个阶段是幸福指数增强的城镇化(解决归属与认同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要避免丝路城市开发出现规划失误等问题。有外国人说,中国有5000年历史,但怎么置身在中国的城市中,让人感觉不到5000年的历史要素,包括人的素质。久而久之,很多外国人以失望的心态离开中国城市,甚至居住在大城市的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也常常感受到冷漠和孤寂,城市没有人情就很难有人气。此外,要加强丝路国家与中国的人文交流,由此夯实民意和社会基础。要吸引更多丝路国家的年轻人来华留学,创造机会让他们深入中国社会。要注重留学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将工学、农学及医疗等学科划定为主要留学领域,创造归国留学生与当地中资企业接触与合作的机会。
 
    有人才,即丝路建设最缺乏的不是资金和项目,而是人才和思想。推动“一带一路”落地,特别要在智力支持上下功夫。从某种程度上看,海南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上海的发展离不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这些省份的淡定与远见是因为他们有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建议整合全国人才资源在南方省份建立海上丝路研究院,在西北省份建立陆上丝路研究院,同时配套建立智库产业园区,发挥对所需人才的孵化作用。当然高端人才的总量是有限的,因此要在共享人才上展开合作,而不是互挖墙角。此外,丝路基金、金砖国家银行、亚投行等多边平台的上马,意味着需要大量熟悉国际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了解多边惯例的国际型人才。
 
    总之,中国崛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事件,更应该是一个文化事件。古丝绸之路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一条经贸通道,更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今天中国的丝绸之路,对于全体中国人而言,不仅要带来产业升级、市场扩容,更要推动思路升级。有思路才有丝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