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华:强化技术创新,开辟国际市场

来源: 来源: 数字水泥网独家报道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3日
 
强化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结构,深化整合优化,开辟国际市场
——以积极的心态和务实的措施化解过剩产能,促进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水泥市场需求量降幅超过5%,为近年来首次下降。由于需求量下降,供给端又严重过剩,今年水泥行业效益大幅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10月,全国累计水泥利润总额为223.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3.8%。四季度是水泥行业传统旺季,但今年旺季不旺,水泥价格回升乏力。据数字水泥监测数据显示,12月初,全国水泥市场平均成交价仅为253元/吨,低于去年同期61元/吨,跌幅近20%。除广东省以外,多数地区水泥库存仍处于70%左右高位。根据数字水泥网统计,目前为止,已有10个省份出现亏损。但是,尽管效益严重下滑,今年水泥销量仍达到了23.5亿吨,与往年相比降幅很小。
 
 
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南京凯盛国际总经理 冯建华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年水泥行业效益严重下降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水泥产能严重过剩,供求严重失衡,这是水泥价格严重下跌、市场恶性竞争的根本原因。
 
    其次,落后产能淘汰不力,一半以上是落后产能。落后产能淘汰不力,一方面堵塞缩减产能的通道,另一方面不利于行业转型升级。
 
    再次,市场集中度还不够高,部分地区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低价倾销问题十分严重,在市场悲观预期下,企业心态不稳,一些龙头企业维护市场秩序的意识不坚,以低价降库存,水泥价格持续下滑。这是2015年水泥行业需求量降幅很小、市场价格却严重下跌的主要原因。下文作出详细分析:
 
    (一)水泥产能严重过剩,新增产能屡禁不止
 
    产能过剩、供求失衡是水泥行业的老问题,以前,华北、华东是严重过剩地区,西北、西南情况较好。但是,如今,连新疆、内蒙人均水泥产能也超过了5吨,水泥价格长期只有150元左右。1-10月,新疆累计亏损额达8亿元,虽然10月单月实现盈利,但全年很难实现扭亏为盈。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现在新增产能也较为严重,今年1-10月亏损额已达3-5亿元。
 
    针对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国家多次发文限制新增产能。其中,国发〔2013〕41号文要求:各地方、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但是,政策归政策,不少地方依然打着各种旗号、寻找各种掩护打政策“擦边球”,新增项目屡禁不止,一些违法违规项目堂而皇之通过公示。
 
    (二)落后产能淘汰不力,一半以上是落后产能
 
    上世纪70年代开始,行业开始淘汰立窑等落后生产线,如今,绝大多数立窑已被淘汰。但是,伴随立窑而生的复合32.5强度水泥,仍然超过水泥总产能的一半。由于32.5水泥具有高混合材掺杂比的特点,且掺杂比难以实行统一的国家标准,生产低标号水泥不仅可以抢占市场份额,还能享受国家综合退税政策。因此,大批小粉磨站加入了低标号水泥生产行列,为了降低成本,小粉磨站毫无比例的掺杂混合材,带来了32.5水泥市场的无序生产和价格低迷。
 
    现在,国际通用水泥是42.5水泥,占比约50%,剩下的则是52.5甚至62.5水泥。2013年10月15日,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指导意见》公布,将复合32.5强度等级水泥明确列为即将淘汰的落后产能。
 
    根据专家计算,在国内,32.5强度水泥的混合材掺杂比一般在20%-50%之间,而42.5强度水泥的混合材掺杂比不能高于15%。如果按复合32.5强度水泥53%的占比情况看,全国有34亿吨的水泥总产量,就有18亿吨复合32.5强度水泥。将这些产能全部转化为高标水泥,则可转化为14.6亿吨高标水泥,那么,全国水泥总产能将缩减3.4亿吨。
 
    32.5低标号水泥是上世纪80年代应对水泥短缺、促进发展而降低标准的产物,今后,无论从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角度,还是从推动行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的角度,都必须淘汰复合32.5强度水泥。
 
    从淘汰立窑落后生产线再到淘汰低标号水泥,发展42.5等高标号水泥,继而带动高强度和高性能混凝土产业的发展,是我们水泥行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市场集中度还不够高,部分地区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低价倾销问题十分严重
 
    根据中国水泥协会统计,2014年中国水泥行业前10大水泥企业合计水泥销量(不含熟料)占全国水泥总销量的比重测算,前10水泥企业市场集中度为36%,与上年相比提高两个百分点。2005-2014年,全国前10大水泥企业的市场集中度逐年提升,由15%提升至36%,但总体来看,水泥行业市场集中度仍然很低,且提升较为缓慢。
 
    相比于水泥市场集中度,多年来,在中国建材等大企业集团联合重组战略推动下,全国前10大水泥企业熟料产能集中度从2008年的16%提升至目前的53%左右,较大程度上改变了行业多、散、乱的无序竞争格局,规范了市场秩序,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但是,与发达国家水泥行业70%-80%的市场集中度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部分区域市场集中度还很低,小企业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低价倾销问题仍非常严重。在市场悲观预期下,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心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龙头企业维护市场秩序的意识不坚,以低价降库存,水泥价格持续下滑。
 
    在今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水泥行业严重过剩,供大于求已经是行业顽疾,随着“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的到来,水泥行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得更加紧迫。
 
    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提升水泥产品结构,由熟料、水泥向终端制成品及服务转变
 
    目前在水泥行业,初级水泥原料产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绝大多数企业主营熟料和水泥生产,终端水泥制成品及服务市场比重很低,产生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从而加剧了竞争强度。
 
    纵观国际领先的水泥企业,30%的水泥原料用于自己的商品混凝土企业,普遍采取水泥、熟料、粉磨和商混一体化经营,沿着水泥—商混—浇铸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从水泥生产到商品混凝土、水泥制品,再到混凝土框架浇筑施工,都由一家水泥企业完成。但由于欠款赊账等问题,我国大企业尚未开展此项业务。
 
    对于国内水泥制造企业而言,一方面要求发展高标号水泥,这可以提升建筑质量,同时减少石灰石的滥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目前,中国建材集团正在积极研究62.5水泥和72.5水泥,据专家测算,如果我国广泛采用72.5水泥,将可节约40%的石灰石,减少40%的二氧化碳。与此同时,利用优质骨料和水泥发展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抗渗性,高体积稳定性,适当的高抗压强度和良好的施工性,同时节省水泥等胶凝材料用量,降低混凝土成本。
 
    总之,水泥制造企业要走高标号化、特种化、商混化、制品化道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为下游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和生存空间。
 
    (二)加强研发创新,技术由中高端向高端转变
 
    根据行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水泥行业由单纯的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势在必然。对于装备企业和工程公司而言,要综合运用两化融合、“+互联网”、集成创新等模式,将节能减排技术与生态环境意识渗透到水泥生产线工艺改进、装备研发和生产运行中去,实现水泥工厂的智能化和绿色化。
 
    目前,南京凯盛开展水泥技术工程服务,其核心在于依托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研发、优化设计以及基于自动控制与信息技术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实现了生产线的高效节能运转、污染物的减排、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以及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南京凯盛实施工程总承包的泰安中联50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集中呈现了矿山开采数控化、原料处理无均化、物料粉磨无球化、耐火材料无铬化、生产控制智能化、生产管理信息化、生产现场无人化、生产过程可视化八大特点,该项目吨产品能耗节减20%以上,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120%以上,是世界领先的低能耗、高环保示范线。
 
    (三)创新国际化经营模式,产能和装备向“一带一路”市场输出
 
    伴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我们水泥制造企业过去那种单一依靠国内市场的经营理念必须转变。如今,大企业集团如中国建材、海螺、华新、红狮等已经迈开国际化步伐,在国外建厂,设立分公司,开展国际化经营之路。

    以往进行国际化经营,我们主要是向国外输出EPC工程和成套设备。今后开展国际化经营,要突破既往模式,要将产业和金融相结合,采用设立基金、融资租赁、合作投资、买方信贷、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在保证质量、技术和品牌的基础上,以项目为依托,提供资金、工程、装备、生产运行、远程监控、维修保养等全方位“一条龙”服务,在当地落地生根,分享当地经济成果。
 
    开展国际化经营时,要加强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的研究,充分做好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
 
    (四)创新商业模式,加强产业链横向整合与纵向优化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传统的依靠量的增长来获取规模效益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但是“十三五”期间GDP仍会保持6.5%的增速,水泥行业仍有一段难得的平台期。企业只有在几年平台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才有实力应对未来需求大幅下滑甚至腰斩的痛苦。水泥企业必须通过整合优化实现未雨绸缪。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提出,整合就要以联合重组、资源整合的方式,解决行业集中度和布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减少增量,优化存量;优化就要以技术、管理、商业模式、机制的创新,持续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和竞争实力,实现从无机成长向有机成长的转变。
 
    横向整合,培育优势企业,从做工厂、做产量到做市场、做系统,兼顾各方利益,实现过剩产能退而有序。与此同时,运用资本运作,推进强强联合,促进行业稳定,关、停、并、转过剩产能,提倡市场竞合,反对不良竞争。
 
    纵向优化,大胆进行产业链延伸,同时创新经营模式,引进资本运作,推进产融结合,正如乔龙德会长所说的“由单一的产品经营模式转向产品经营兼之资本与资本经营,由资产的单一效应向多元功能效应转变”,“新兴产业瞄准关键技术瓶颈实施攻关,提升功能,改变用途,推动领域跨越到其他领域或行业中发展”。
 
    总之,只有创新商业模式,实现终端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的差异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