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述评:水泥超低排放“突破”错峰生产的是与非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21日
 
    水泥作为高耗能行业,通过技术升级降低排放,既能为“蓝天保卫战”贡献一份力量,又能推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这本是所有业内企业都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如果企业是为了豁免错峰生产而激进地在短时间内达到超低排放,不仅偏离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更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成本负担和不稳定因素。
 
    2017年12月底,河南省政府首次发文,提出“对在规定时间内稳定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水泥企业,可豁免错峰生产。”政府的初衷自然是好的,一方面鼓励企业降低排放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避免错峰生产“一刀切”。
 
    在政策刚刚出台时,多方业内人士讨论得出结论是,颗粒物、二氧化硫达到超低排放要求不难,但氮氧化物达到100毫克/立方米以下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普遍认为能获取此豁免权的企业不会超过10%。
 
    然而, 正所谓“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水泥价格上涨、利润不断攀升的背景下,错峰生产的“豁免权” 对于企业而言极具诱惑力。于是,河南众多企业纷纷斥资在短期内迅速升级环保装备、降低排放指标。到了2018年验收时,几乎省内所有水泥企业都上报自己达到了超低排放标准。先不说企业自己上报标准是否有水分,从政府相关部门的验收结果来看,有70~80%的企业都通过了超低排放标准,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水泥企业都将免于在2019年1月~2月实施错峰生产。
 
    如此短期内“大干快上”超低排放、并能顺利通过审核的背后,是企业以巨额投资作为代价。如河南宏昌水泥新上的SCR脱硝项目,可实现氮氧化物排放量低于50毫克/立方米,低于河南省此前规定的100毫克/立方米的标准。总经理刘华倡导“把环保上升到企业战略和生死存亡的高度来看待”。既已关乎“生死存亡”,那花费自然也计较不得,据了解,宏昌为了改造这套SCR脱硝项目,前后共计投入了3000多万。其他企业为了达到超低排放标准,花费的技术改造成本也是从几百万至几千万不等。
 
    市场经济下,企业的投资行为是需要回报的。然而,当大部分水泥企业都因为取得了“豁免权”而无需错峰生产时,水泥市场必将会再次呈现供大于求、价格迅速回落的局面。2019年1月份河南水泥企业纷纷复产之日,或许就是当地水泥价格暴跌之时。此时,身处其中的水泥企业又将如何稳定盈利呢?
 
    更何况,通过超低排放来免于错峰生产的计划又是否能长期如愿呢?别忘记河南省政府在发布错峰豁免条件的同时,还加了一句“……但要按当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要求参加污染管控”。也就是说,假如雾霾严重,政府发布了红色、橙色污染预警,当地所有水泥企业都要必须配合停产,哪怕已经达到了超低排放!据悉,2018年11月下旬开始,河南省频繁发布污染预警,宏昌等企业全部都有停产,近期预警解除后才恢复生产。
 
    相信大多数企业在上超低排放项目时,并非全然为了额外获利,也是怀着一份保护环境、技术升级的初心。正如河南宏昌水泥总经理刘华所认为的,环保指标趋严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现阶段实行差别化错峰生产,就是错“落后产能”的峰,既治标又治本。但很遗憾,在技术不断突破的前提下,指标趋严不一定能淘汰了谁,这一次河南水泥企业齐刷刷交上了超低排放的成绩单就是个最好说明。
 
    从与做超低排放技术人员交流了解到,只要肯花钱,日产2000吨以上的熟料生产线经过改造后都能达到超低排放,可通过验收,技术上似乎又没了难度。而在目前水泥价格高昂,企业盈利能力较强的情况下,钱也不是问题。正因为如此,企业才纷纷选择了“花钱买超低排放”。
 
    今年以来,江苏、山东、四川等地陆续发布相关超低排放标准,可能也将会对水泥企业赋予错峰生产的豁免权。为响应国家大气污染治理号召,降低污染物排放,在现有排放基础上提升标准,对于水泥企业而言是大势所趋。倘若是为了免于错峰激进地一步达到最高标准,撇开技术的不稳定因素不谈,企业必将会为此背负巨大的成本负担。一位从事水泥生产管理多年的专业人士建议,水泥行业做超低排放应分步实施,在技术达到成熟稳定后,再不断升级,不能一蹴而就。
 
    同时也需要认识到,错峰生产时间往往是在市场需求淡季,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无需错峰生产,使得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由此必将会导致价格滑坡,那时,来之不易的良好盈利状况或许会倏然消失,又重新回到曾经的低迷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