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水泥,从用户的需求开始

——记华润水泥技术研发中心副总工程师邓恺

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0日


大理,高原的阳光温暖而又刺眼。此刻,坐在我们对面的,也是一个充满阳光的大男孩。当然,论年龄他已经超出这个范畴,但论气质,他的朝气、进取,却依然能与大男孩们比肩而立。他就是参加十二届全国水泥企业总工论坛的邓恺先生。不过三十来岁就当上了优秀总工,他的身上一定有不同寻常的故事,看其简历,果然不凡:硕博阶段,均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矿物掺合料对高性能混凝土若干性能的影响的研究》和《处置利用垃圾焚烧飞灰共研制新型节能水泥》等项目的科研工作,同时,撰写或参与撰写学术专著六部,发表学术论文十篇。其实,最打动笔者的是他作为优秀总工的代表,在台上的几分钟的发言,语速不疾不缓,表述条理清晰,有理性,有深度,作为我们的采访对象,是最为合适不过的了。


在阳光的拥抱中,在邓恺沉稳的语调中,我们分享了他的经历与见识,探求他坚守专业的初心与命运。


从业感悟


2010年,在同济大学从事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的研究、并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邓恺来到了华润水泥公司。这里是水泥的王国,以当年产能计,华润水泥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及熟料生产商;以当年销量计,为中国第二大混凝土生产商。由于研发中心还在筹建中,他被暂时安排在了市场部,没有想到这一待就是五年,但对于他而言,这是近距离感受水泥市场的五年,也是做市场研究与销售管理的五年。交易是人类的本性,交换是社会的常态,由一个做纯理论研究的学者,到最接地气的市场部,他从这个切入点进入,和水泥专家一起到水泥厂诊断、处理各种技术问题,逐步了解了水泥生产的基本理论和工艺设备。大学七年的基础研究,使他打下扎实的土木工程材料的理论功底,融合水泥厂的应用技术,他对水泥的认知获得了1+1>2的崭新且深入的理解。他发现,在水泥市场,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交融中酝酿出更为丰富多元的水泥质量评价标准,客户的需求和水泥规范有着感性认知的差距。比如,广东的客户惯以颜色作为辨别水泥质量的标准,但国标中从无颜色一说,其概念的形成及传播,是缺乏常识的惯性思维。混凝土行业的专家学者经常从两方面诟病水泥厂:一是认为水泥越来越细,使得混凝土更容易开裂,混凝土耐久性下降,却没有探究其根本原因是施工单位片面追求混凝土早期强度而造成的。二是觉得水泥厂中掺入了大量的混合材,种类与性能不明,对后期混凝土企业使用时造成了各种障碍,破碎的叙事加深了对水泥行业的误解。其实水泥行业正是通过掺加混合材,消纳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为国家的环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条产业链上的两个领域的并置,只有平行而无相交,从而形成了难以消弭的割裂感:搞混凝土的不懂水泥,使用时有很多误区;而水泥企业不关心客户的使用需求,认为符合国标的就是好水泥。


蓬勃发展的家装市场,理念上的不同更是一次次地冲击刻板的国标屏障,也冲击着邓恺的理论常识,他渐渐地感受到,高强度水泥并非是符合需要的水泥。水泥与沙子的大概而非精确的使用比率,被高强水泥拉裂的墙砖,都在无言地抗拒着百年来在水泥生产实践中演化的指标数据,记录下一个庞大产业庸常中的困惑。科学与直觉相互凝视,打量,一方面是满足国标的高强度,一方面是使用价值决定个性的选择,若要从更深的角度思考其现象成因,传统认知、思维定势、从众心理等文化因素都是诸多原因之一。也许,这就是水泥的魅力所在。


五年市场部的历练,坚定了邓恺“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初心,水泥厂只能按照客户的需求调整水泥工艺数据;对工作的考量中增加了理性的反思:在理论和标准之外,还存在着一个不为人注意的个性化施工的事实,这就需要一种“产业链”思维。


水泥产能的严重过剩,促使华润公司很早就关注到家装市场,并进行了持续地投入,或许这是破解产能过剩的途径之一。这是自2015年邓恺加入华润水泥技术研发中心后,负责的最重要产品开发项目,五年的销售市场经验在家装水泥的推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针对客户提出的家装水泥开裂、凝结时间快等缺陷,以快销品的概念研发,推出了“王牌工匠”装修水泥。


研发首要的工作是联系客户,了解客户,邓恺将水泥规范的话语模式和“泥水匠”的话语模式成功地进行了“互译”,把泥水匠口中的“干得快”、“不够粘”等模糊概念,“翻译”为技术指标;泥水匠把水泥浸泡在水里,半小时后搅拌,检验其性能,非常省力,邓恺据此修改了实验工艺。这些充满了烟火气,可以触摸,可以感同身受的话语与行为,是围绕匠人的日常活计所构建起来的“私人领域”,一旦与科学规范无缝对接,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验室的样品请匠人“盲测”——这是从啤酒行业学来的“绝活”——根据盲测结果再调整指标,王牌工匠,一炮而红,至今已卖出几百万吨。


延长产业链是水泥企业永葆基业的转型模式。水泥行业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房地产。当前,装配式建筑炙手可热,国家规划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面积要占当年新建总面积的30%。装配式建筑节约人工,提高功效,减少建筑垃圾,对于房地产业而言是一个革命性变化。两类企业正在或将要续写新的传奇:一是大水泥集团,有财力,有技术;一是施工单位,近水楼台,先到先得。


华润水泥抓住行业发展机遇,从2017年开始积极布局装配式建筑领域。目前已经在广东、广西布局多家装配式建筑PC工厂,产能超过100万方。2017年,邓恺调到东莞一家合资企业,经历了从装配式工厂建设到生产运营的全过程。从2019年10月开始,他具体负责在湛江建设面积达320亩、年产能为40万立方米的装配建筑工厂。这一转型将公司及个人置于更为广阔的行业发展的进程中,一起作用于新的知识结构、思想场域,叠合着对一个时代的绚丽梦想。


行业寄语


对行业目前的发展态势,邓恺更多的是表现出一个学者的睿智与成熟,他谈了四点,记录如下:


一、由产能过剩引发的批评话语已持续多年,水泥界的反思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政府与市场,二是制度与秩序,三是发展与转型。协调、错峰对去产量带来积极效应,但去产能依然任重道远。每个发达国家都会有这个过程,当年日本的水泥销售量从高峰期的一亿吨,下降到现在的三千万吨。我国水泥行业的平台期一过,需求量的不足,可能会导致断崖式下跌。预计今年全行业利润会再创历史新高,很多企业对水泥走势持乐观态度,没有意识到危机感。居安思危、未雨绸缭对水泥企业而言非常必要。


二、行业未来的发展,从生产制造方面说,还应该认准智能化方向。华润的电力板块,设备投资几百亿,一个电厂仅百十个员工,这是智能化的结果。水泥单条生产线的人员配置还可以减少,尤其是一些危险和需要重体力的岗位会逐渐被机器设备取代。随着人工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对安全越来越重视,同时机器人、传感器成本逐渐下降,总会达到一个临界点,智能机械比人工更合算。


三、水泥是中间产品,像食品中的面粉,要满足客户做各种食品的要求,是面包、蛋糕还是馒头、面条?国标仅是一个基本要求,比如水泥颗粒级配到底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最好,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应该根据具体厂家的工艺情况和水泥性能要求决定。对不同使用领域要采用不同的产品指标,比如,P?O42.5散装水泥,用于重点工程、用于搅拌站和预制构件厂的指标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从单一化产品,到进行水泥配置是聪明的选择,针对商混、预拌砂浆、管桩、预制构件等不同的要求,通过配置满足客户需求,就像婴儿的配方奶粉,按月龄分一段,二段,三段,做到水泥产品的定制化、精细化。


四、早期水泥行业的领导、专家都是一流大学毕业,现在招重点大学的学生越来越难,报考硅酸盐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对行业的发展十分不利。这次水泥协会为优秀总工、员工颁奖,提高了大家对职业的荣誉感,对社会也是个宣传。我们对行业的宣传太少,导致很多人对行业认知的误区,还以为水泥是个高污染行业。陶瓷行业这几年需求不振,能耗、人工成本很高,大量小厂被淘汰。该行业全部是民营,完全市场化,竞争残酷。现在他们采用“跨界”的方式,对装修材料做品质化、标准化、艺术化改造,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内装,很有起色。他山之玉,可以攻石,水泥行业也应该向外行业学习。正如有句流行语所说,干掉你的不是同行,而是跨界。


邓恺是八零后,这个具有阐释意义的命名,既是社会对他们的简化与归类,同时也是对个人差异的漠视与忽略。然而,他们的承上启下,他们的理念框架,他们的技术高度,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新鲜生动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