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设备

徐州发展水泥装备制造业空间巨大

更新日期: 2006年01月06日 【字体:
    上月20日,全国最大口径达5米、长12.5米的双滑履水泥管磨机由中天仕名(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发往山西阳泉,这标志着我市水泥装备集成能力日趋成熟,水泥工业技术与装备已形成系列化、大型化,并向生态化迈进。

  水泥装备产业群规模初具

  联手国内建材行业实力最雄厚的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加强对国内市场主流渠道的掌控力,中天仕名(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以大型窑、磨为主,已经熟练掌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的工艺,去年已经销售两套;全国最大口径5米的管磨机去年也已销售7台套,成为建材行业的骨干企业。

  原江苏力大建材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是徐州水泥机械的骨干企业,2003年1月,该公司与国资委下属骨干企业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合作,重组中天仕名(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以生产中型水泥机械核心装备为主。经过近3年的跳跃式发展,中天仕名(徐州)公司已经成为全国大型建材装备的生产企业之一, 在日产2500吨以上水泥生产线主机装备生产企业中,已跻身全国三强,装备的制造质量及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同期水平。

  与此同时,徐州华东水泥机械厂、徐州采掘机械厂、徐州大庙建材机械厂等企业也已经形成1000吨以下磨机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形成了全国水泥装备配件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可以说,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后,我市已经形成比较完整以水泥装备为主的建材制造体系,具备了生产大型水泥工厂主机和配套设备的能力以及保证产品质量的必要手段。

  发挥科技与资金优势可以助推

  据市专家咨询团副秘书长张滋文分析,水泥机械本身就是一个不亚于工程机械的庞大产业群。它不仅可以拉动水泥机械的主机制造,还可拉动各式破碎机、运输机、提升机、风机、冷却机、预热器、计量秤等一系列机械和材料的制造和生产。徐州煤矿工程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徐州金属结构厂、徐州铸造总厂、徐州华东水泥机械厂、徐州采掘机械厂、徐州大庙建材机械厂等企业均具有一定的机械加工、金属结构制造能力,可共同生产水泥机械装备。徐工集团在加工现代化方面也可以为水泥机械制造提供工艺和技术的支撑。

  近日,中国材料科工集团整合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意味着徐州生产基地的科技与资金优势将更为明显。目前中天仕名(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正在为四川都江堰拉法基水泥生产线二线制作日产5000吨主机设备(目前是国内最大的)。下一步,公司将重点进行项目改造、开拓国际市场,向项目总承包拓展,同时涉入冶金、电力、化工、环保等行业和备品备件市场,努力开拓行业外市场。

  确立水泥装备排头兵商机无限

  2004年中国水泥总产量达到9.7亿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总量的32.5%,较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新型干法水泥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我国大力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加上拓展海外建材装备市场的成本优势,都给水泥装备制造业带来了机遇。

  整合后的中国材料科工集团设计的水泥生产线设计份额占国内市场70%左右,国外出口生产线占90%左右,这对徐州确立全国建材机械领军优势是个极大的利好消息。不过,试图在水泥装备方面一展身手的不仅仅是徐州建材机械。国内多家有实力的建材机械企业力图闯入这个群雄争霸的领域,都想各圆领军企业之梦。这其中有洛阳矿山机械有限公司,还有唐山盾石水泥机械有限公司,目前生产规模都在徐州之上。不过,徐州建材机械多年来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强势的营销网络,还有一大批具有忠诚度的客户群。完善的渠道,本土化的经验,各种政策资源,这些优势都为我市建材机械提供了发展平台。

  重组还是整合便捷者胜

  据市经贸委综合分析,我市在机械制造行业具有门类齐全的优势,要想把水泥装备制造业发展成徐州又一产业优势,一是由政府牵头对相关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通过加强合作,改造徐州其它建材装备企业,形成从小到大的设备配套产业链。通过改革和转制,建立水泥装备专业集团,将科研开发、设计制造融为一体。同时规范市场,建立分工协作的机制,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另一种途径是通过市场手段来整合,这方面,徐州经济开发区与中天仕名(徐州)重型机械公司一直在努力。在已形成的两个方案中,一是整体搬迁到该公司生产基地徐州经济开发区,在京杭大运河畔建设中国建材机械工业园,形成高科技、生产集中度高、物流配送与现代服务业结合的新型企业;第二个方案是老厂改造,在矿山路建设大总装车间。而其中任何一种方式整合成功,都可以促使我市水泥机械装备制造业驶人高速发展的轨道。

来源:徐州日报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