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水泥大型装备国产化还需行业整体推动

更新日期: 2009年04月28日 来源: 中国工业报 【字体:

    技术创新需注意五个问题

    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张人为认为,国家“十一五”规划要求,单位GDP能耗指标下降20%,建设环境友好型、节约型社会,这对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挑战,同时也孕育着良好的机遇。由于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发展,装备水平、自动控制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环保技术和装备使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大幅度减少,水泥工业生产过程实现减量化、再利用,消纳废弃物的领域将越来越广阔。

    原国家建材局副局长乔龙德就曾公开表示,水泥行业技术创新必须重视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资源、能源消耗降低和再利用问题。由于我国从总体上废渣废料利用水平还比较低,能够替代石灰石作为水泥资源的利用水平还很有限,处置废弃物及焚烧垃圾烧制熟料一次能源的替代率也很低,因而资源、能源消耗相对比较高。因此,一方面要将技术创新贯穿于节、降、再利用的始终;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可替代原料和燃料,增加替代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二是降低粉尘和烟气排放,提升环保质量问题。这方面虽然有了明显进步,国内个别的水泥企业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众多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明显的差距。

    三是设备技术攻关和机械加工能力提升问题。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的装备技术基本实现了国产化,部分技术装备如窑尾预分解系统的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原料粉磨、水泥粉磨、冷却机等技术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包括装备智能化控制的软硬件等方面,究其根本,既有技术的原因,又有机械加工能力水平不足的限制。

    四是未来核心技术的研发与设计再优化的问题。在吸收中创新,在创新中优化与提高,是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目前在三个层面都面对着如何进一步创新与提升的问题:第一,尖端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靠自己研发;第二,目前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尚有的不足和差距,也必须攻克;第三,量大面广的比较落后的生产工艺在确定取舍之后的利用和提高问题。

    五是继续提高运营效率和运营效益的问题。国际先进水平年人均生产水泥1.5万~2万吨,一般水平为8000~1万吨,而国内先进的企业年人均生产水泥为5000~1万吨,一般企业仅为1000~2000吨,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空间是很大的。

    乔龙德认为,要从技术的源头切入攻破技术难点,自然会有效地解决高消耗、多污染、低效益等问题。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为支撑,实现水泥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关报道: 中国水泥装备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经多年的学习与实践,中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主要工艺设备都已获得了知识产权,包括大型回转窑预热器、篦冷机、辊式磨、破碎机、收尘设备和各种运输机等的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领域,形成了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出口日产700吨和日产2000吨熟料成套设备,到上世纪90年代出口成套设备并承包工程建设的马来西亚日产2000吨熟料生产线,我国向国外出口的大型成套水泥生产设备越来越多。2005年,中国建材装备有限公司和成都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联合总承包建设的阿联酋联合水泥公司日产1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是中国在海外总承包建设的首条万吨水泥生产线。目前,国际上新建成的8套日产万吨熟料生产线中,有5套是由中国设计制造和施工建设的。

    2006年,中建材国际装备公司在安曼签订两条日产6000吨水泥生产线工程总承包合同,这是我国第一次全部采用国产化设备出口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材国际旗下的天津水泥工业设计院在经过与著名国际公司的激烈竞争后,成功签署了土耳其年产180万吨水泥生产线工程设计和成套设备供货合同,并以欧洲标准执行这个项目,标志着中国的水泥技术设备已可以满足欧洲国家标准的要求。

    2007年,中国中材国际签约美国佛罗里达日产4000吨水泥生产线总承包项目,这是中国水泥工业技术装备首次整体进入美国市场。2008年,中国在国外承包日产5000~1万吨熟料生产线共计55条,总金额约95亿美元。

    另外,目前中国不仅是成套设备出口的承包商,而且是生产设备的制造商和供应商,具备了年供货量超过20万吨的能力。2006年,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为25%,2007年为30%,2008年或超过30%,成为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国家。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