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详情

安徽:将彻底淘汰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

更新日期: 2017年04月13日 来源: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字体:
摘要:《安徽省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 “十三五”期间,彻底淘汰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先进产能比重和产能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关于印发安徽省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皖经信规划〔2017〕78号
 
    各市、直管县经信委:
 
    现将《安徽省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7年3月22日
 
    全文如下:
 
安徽省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为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原材料工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依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原材料工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省原材料工业围绕工业强省战略,以壮大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积极应对资源能源和大宗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生产运输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持续增加的外部环境变化,全行业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节能降耗减排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2015年,全省原材料工业有规模以上企业17969户、从业人员70.0万人,完成工业增加值2772.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2%、全省GDP的12.6%;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8364.4亿元、利税总额3307.7亿元、利润总额1852.7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0.21%、24.21%、21.58%;“十二五”期间,全省原材料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1.4%、14.4%、3.3%。
 
    (二)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产业布局进一步改善,长江沿线聚集了全省90%以上的钢铁产能、50%以上的熟料产能、全部的铜冶炼产能和80%以上的铜材加工能力。化工园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四大化工基地已经确立。企业集团化、规模化、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集约发展趋势明显。通过兼并重组,马钢集团粗钢产能占全省比重过半;海螺水泥省内熟料产能占比超过60%,全省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线熟料产能占比达83%;安庆石化原油加工能力由500万吨增加到800万吨。
 
    (三)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截至2015年底,超过35%的大中型企业成立研发机构,协作创新、成果共享的创新模式加速复制,成立了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专利联盟等产学研用团体。复杂深难铜矿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浮法玻璃质量控制与节能关键技术、有色冶炼含砷固废与清洁利用技术、大型水泥粉磨关键设备、节能玻璃镀膜装备、大功率机车轮、超薄电子铜箔、超薄浮法玻璃、高分子聚合物、纳米材料、铁基高温超导材料等一批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取得重大突破。
 
    (四)绿色发展成效显着。
 
    “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关停淘汰落后炼铁125万吨、炼钢212万吨、铜冶炼1.2万吨、铅冶炼(再生铅)44.3万吨、水泥(熟料及磨机)2212.1万吨,超额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计划任务。工艺技术装备和环保设施改造蔚然成风,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30%以上,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通过减量置换,在芜湖、淮北成功落实两例熟料产能置换建设项目。铜陵海螺利用水泥窑焚烧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示范项目被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委列入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企业。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步伐加快,涌现出一批专业的资源再生利用企业。
 
    历经多年的发展,我省原材料工业进步明显,水泥、玻璃产业走在国内前列,但整体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产能过剩严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冶金、石化产品缺乏特色优势,行业效益增幅下滑。二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资源使用成本和环保治理成本大幅增加。三是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较低,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四是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低,全行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产品更新换代进展缓慢,传统材料加工比重仍然偏大。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是主基调。“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原材料工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持续加大,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侧升级要求供给侧产品必须从功能向品质升级,高端钢材、精品铜材、绿色建材、新型化工材料等产品比重逐步提升;初级原材料产品组件化、标准化程度大幅提高;废旧金属、废旧橡塑材料、建筑垃圾等资源再生利用规模持续扩大;水泥建材工业在消纳城市固废,发展循环经济中的独特功能将得到充分发挥;科技进步为建材加工业向建筑业延伸提供有力支撑。产品升级换代、加工制造业向高端迈进,需要性能更优、种类更多、数量巨大的新型材料支撑,新材料产业前景广阔。
 
    伴随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苛,既往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钢铁、有色、水泥等主要原材料工业大宗产品供过于求的形势短期难有改观;加上创新能力不足,两化融合程度不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缺乏,我省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指导意见和《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的总体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智能制造、绿色发展为方向,以创新驱动、质量精品为抓手,以龙头带动、典型示范为引领,以优势特色、聚焦突破为重点,准确把握产业升级方向,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补短板、强优势、增后劲,全面推进我省原材料工业的新突破。
 
    (二)基本原则。
 
    坚持调整结构优化发展。科学控制增量,不断优化存量,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技术进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
 
    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强化创新驱动,推进智能工厂建设,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原材料工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坚持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发展。
 
    坚持优化布局协调发展。统筹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和物流成本等因素,立足区域市场需求,合理布局大宗产品产能。推进退市进园,规范园区建设。
 
    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发展。坚持“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开展资源配置和价值链整合,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引进来”,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传统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左右,主要行业产能利用率不低于8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以上,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8%以上。彻底淘汰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先进产能比重和产能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加大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传统原材料工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到2020年,高品质钢铁材料、新型轻合金材料、高端通用合成材料、功能玻璃等先进基础材料的供给能力显着增强。
 
    到“十三五”末,新材料产业规模明显壮大,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8%以上。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航天航空、新能源、国防科技工业等重点领域需求,突破关键技术,发展耐高温及耐蚀合金、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高端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分离膜材料、先进储能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
 
    四、发展重点
 
    (一)钢铁。
 
    适应钢铁工业发展新常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加强钢铁行业与上下游行业的衔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1.做精钢铁主业。
 
    完善轨道交通用钢产品体系。巩固发展马钢客货车轮产品市场领先地位,大力开发车轴、轮对等高铁产品,打造火车轮轴系列产品的全球领军企业。以轮轴及轮对产品为主导,以特钢装备优势为支撑,在轮轴产业链上积极寻求战略合作者,大力研发轨道列车用齿轮、轴承、弹簧、制动盘、车厢板等相关零部件产品,为用户提供全套产品和服务。
 
    做优板带产品。以冷板、热板、涂镀三大序列为主导,整合现有资源,推进板带研发、制造、营销一体化建设,做大做强板带板块。通过自主攻关和引进合作,逐步向中高端市场挺进。积极向下游行业延伸,扩大终端客户,重点开拓汽车板、家电板、酸洗板、硅钢等产品市场,扩大出口和区域市场。
 
    做精长材产品。整合型材、线材和棒材现有产线,推进升级改造,努力打造精品长材制造基地。型材以热轧大H型钢为主导,重新树立和拓展H型钢产品竞争优势。同步推进中型材改造,做强工、槽、角等型钢产品,完善品种规格,打造高品质、低成本中型材竞争优势。
 
    2.实施重点技术突破。
 
    结合全省实际,依托省属重点企业,着力重点技术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低能耗高炉冶炼技术,高效绿色电炉冶炼技术,高效低成本洁净钢冶炼技术,超快速冷却技术、节能高效轧制及后续处理技术。推进全连续自动跟踪产品表面质量缺陷检测技术,全流程工艺质量数据集成和质量在线综合评价技术,产品工艺质量参数采集与存储、追溯分析技术等产品质量关键技术发展。建立工艺装备智能控制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生产制造流程多目标实时优化在线运行技术,钢铁产业供应链智能优化技术,协作制造企业信息集成技术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平台。
 
    (二)有色金属。
 
    优化冶炼产能,降低冶炼成本,完善冶炼产业配套,提高有价元素综合回收率;增强创新能力,通过产品升级、做精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
 
    1.延伸有色金属产业链。推进铜产业链向电子信息用材、家电用材发展,提高铜材与精炼铜的比重,研发生产异型铜带、镀锡铜带、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铜合金带材、电子电气用高导纯铜板带材、新型铍铜合金材、压延电子铜箔、铜钯银合金键合引线等高性能、高精度、高附加值产品。开发600mm以上高纯无氧铜压延铜箔等配套材料。
 
    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低成本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铝、镁等高强轻合金材料。研发新型高强韧、低淬火敏感性铝合金预拉伸板;推进镁产业链向汽车、计算机、通信产品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用材发展,研发生产镁合金材料的3C产品外壳和内部结构件、汽车应用零配件。
 
    2.加大关键技术研发。整合全省资源,围绕乘用车用铝镁合金等轻合金,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材料,抗冲击、耐腐蚀材料等关键高端材料性能,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生产工艺和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推进数字化矿山开采技术与装备、低品位多金属及难选矿资源高效选矿技术等技术发展。提高低成本短流程炼铜清洁冶炼技术、废锂电池以及金属回收及再生利用技术水平。建立有色金属大流程生产制造工业大数据与智能控制技术平台。支持铜陵有色申请国家级技术平台建设。
 
    (三)石油化工。
 
    结合资源禀赋和自身优势,加快基地和园区建设。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打造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
 
    1.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定位明确、特色鲜明、产业集中度高和安全环保水平好的化工园区。依托两淮煤炭、滁州盐矿及淮河、长江两大水系资源条件,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加快建设安庆石油化工基地、淮南煤化工基地、定远盐化工基地,淮北临涣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等4大新型化工产业基地。着力打造蚌埠精细化工集聚区、铜陵化工集聚区、阜阳化工集聚区、池州香隅化工园区(东至经开区)、马鞍山安徽省精细化工基地等5个特色化工园区。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企业“退城进园”,促进化工企业将向园区集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安全环保一体化风险管理,实现化工园区规范发展。
 
    2.发展壮大五大化工产业。
 
    石油化工产业。加快实施安庆石化千万吨炼油工程,使其炼油能力由800万吨/年,提升至1000万吨/年,积极争取芳烃项目早日立项,力争在“十三五”末,将安庆石化建设成为装置结构合理,产品结构理想,丙烯、芳烃化工并举的大型石油化工综合企业。加快建设中安华谊醚前液化气深加工项目,合理构建下游产品链,提高原料转化效率,积极发展高端产品。
 
    煤化工产业。立足煤炭资源本地化,突破煤炭气化技术瓶颈,稳步推进中安联合煤化公司等煤制甲醇及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开发煤焦油及其下游合成材料产品;重点氮肥企业,立足现有产能,发展高效缓释复合肥料,延伸发展联醇、双氧水及下游化工产品。
 
    盐化工产业。加快推进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煤化盐化一体化二期工程建设。通过岩盐、煤炭和石灰石等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及清洁转化,以盐化工为基础,发展氯碱深加工产业链、乙炔深加工产业链、氢深加工及精细化工产业链、硅氯氟产业链。积极推广金属阳极法烧碱的扩张阳极、改性隔膜、膜极距等节能改造技术,环保节能干法乙炔技术,氧阴极低槽电压离子膜法电解制烧碱技术和无汞触媒技术。
 
    生物化工产业。依托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和丰原集团国家发酵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以先进的生物发酵和分离提取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和延伸生物化工产业链。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腐植酸肥料、非粮法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型酶制剂、高性能水处理剂、杀菌剂、生物填料等生物技术产品。
 
    精细化工产业。以绿色化、功能化、高性能化、专用化和高附加值化为目标,以发展催化技术、过程强化技术、精细加工技术等为突破口,重点发展高性能、高附加值、绿色环保的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橡塑助剂、涂料、香精香料、食品添加剂、电子化学品等特色精细化工产品,努力提高精细化工率和我省精细化工整体实力。
 
    (四)建材。
 
    以节能、环保、低碳、安全、可循环和长寿命为标志,以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业融合为方向,加强产业和企业改组改造,优化产业结构,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1.加快转型升级。
 
    水泥。大力发展高强、高性能水泥及其制品,开发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新技术、新型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成套技术与装备、开发海洋、核电、港口等重大工程建设用特种水泥。支持水泥熟料企业整合下游粉磨站、混凝土搅拌站、墙材企业,鼓励产业链延伸。
 
    平板玻璃。开发和提升平板玻璃节能窑炉新技术,力争新型节能浮法玻璃窑炉、熔制过程能源高效利用与燃烧新技术开发取得重要突破。开发太阳能光热发电玻璃、超薄基板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防火玻璃、石英玻璃等新型、特种功能玻璃先进生产技术和成套装备。
 
    墙体材料。推进墙体材料绿色化,发展轻质、高强、耐久、自保温、部品化产品;开发和推广节能且孔洞率大于45%的烧结砌块产业化技术和自保温砌块等烧结类产品;发展加气混凝土砌块、防水防腐保温复合一体化装配式建筑内墙和外墙板材等非烧结类产品,以及岩棉等不燃型保温隔热材料及制品,防燃型屋面保温材料等本质安全、节能、绿色的保温材料。
 
    非金属矿制品。以非金属矿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大凹凸棒粘土、膨润土、高岭土、碳酸钙等矿物在选矿提纯、超细加工、表面改性等方面技术攻关和引进力度,大力发展基于非金属矿物,用于节能防火、填充涂敷、环保治理等工程的材料及制品。
 
    化学建材。开发长寿命、低渗漏、免维护的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管材、管件及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密封胶、热反射涂料和热反射膜。发展水性、粉末和高固体份等低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绿色涂料、密封材料、建筑胶黏剂等产品。
 
    2.促进融合发展。
 
    适应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需要,引导和支持优势建材企业进入建筑产业,形成产品生产、集成加工(生产各类复合建筑部品)、配送运输、安装施工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制造业与建筑业的融合发展。引导钢铁加工企业发展优质钢结构建筑产品;支持优势水泥企业将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展至建筑骨料、预拌混凝土、水泥制品、房屋建筑配件等相关领域。推进叠合楼板、内外墙板、楼梯阳台、厨卫装饰等工厂化生产,引导构配件产业系列化开发、规模化生产、配套化供应。
 
    (五)新材料。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方向及材料应用,围绕材料研发、生产和制品化,优先壮大无机非金属材料,提升发展高性能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
 
    高性能金属新材料。围绕高强、耐疲劳等方向,大力发展高速轮轴用钢、高压管道(阀门)钢等高性能钢材及铸锻件、工具钢;开展金属高纯化、多元合金化、微合金等技术攻关,发展高纯铜材、高纯铝靶材、镁铝合金、镍基合金、钛基合金、铜合金粉及稀土应用耐腐、耐磨等新材料;提升轧制压延等加工技术,发展高精度电子铜带、超薄电子铜箔、高效换热铜管、特种线(缆杆)和特种专用型钢,形成轨道交通、物流输送、装备和信息产业等工程用材发展格局。
 
    化工新材料。围绕耐温、耐老化、高强等方向,重点开发结构塑料、特种橡胶、新型高性能纤维等高分子材料;加强高分子单体合成及改性、绿色环保助剂、生物基化工新材料等技术攻关,发展专用涂料、橡塑部件、可降解塑料制品及工程纺织品等,完善功能膜材料、ITO靶材、光刻胶等产品产业化配套能力建设,形成高分子材料合成及制品生产、专用化学品及助剂产业发展格局。
 
    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围绕做大做强硅基新材料,以满足建筑节能、平板显示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需求为目标,重点发展平板显示玻璃用高纯硅粉、超薄基板玻璃、高铝硅玻璃及Low-E节能、光伏电池等镀膜玻璃、单晶硅等;开发高强高模碳纤维、高性能玻璃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等无机纤维及制品;加快空心玻璃微珠、激光晶体、高纯超细氧化铝、氧化锆粉体等及新型耐火材料规模化、产业化应用;提升凹凸棒粘土、膨润土、脉石英等非金属矿制品化水平,形成硅基新材料、人工晶体、无机纤维及制品、功能无机粉体发展格局。
 
    先进复合材料。围绕复合材料制品化,加快发展轨道机车、汽车用热塑(固)性复合材料制品、风机叶片、碳纤维增强树脂支线飞机机身等制品;发展高性能铝基/镁基/钛基复合材料,开展复合材料产业化应用攻关,重点突破铝基陶瓷复合材料产业化及在汽车及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领域应用;巩固提升钛合金爆炸焊接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核电、石化等领域应用,形成国防、航空、石化、装备等行业用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铝基陶瓷复合材料、双相/多相金属复合材料发展格局。
 
    坚持“龙头带动、板块布局”,实行园区化、规模化、链条化和集约化发展,重点培育马鞍山铁基新材料基地、铜陵铜基新材料基地、蚌埠凤阳硅基新材料基地、安庆化工新材料基地以及合肥、芜湖、宣城、淮北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打造全国知名的硅基、铜基等新材料产业基地。
 
    五、主要任务
 
    (一)严控产能扩张,化解过剩产能。
 
    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准入管理,禁止钢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行业以任何形式新增产能项目。2017年底前,暂停实际控制人不同的企业间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置换。停止生产32.5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重点生产42.5及以上等级产品。控制化肥、氯碱、农药(原药)新增产能项目,以及其他高能耗、高污染项目。
 
    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综合应用市场、经济和法制手段,加快淘汰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安全隐患大、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鼓励企业通过主动压减、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等方式退出部分产能,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化解过剩产能。
 
    (二)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
 
    扩大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加快建立废旧铜、铝、钛、铅等金属循环利用体系,规范回收、拆解,建设一批规模化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加快再生原材料加工配送体系建设,建设固废综合利用基地,支持界首市城市矿产项目升级改造,支持铜陵再生资源拆解园建设。
 
    充分发挥建材工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独特作用。支持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和工业废弃物。全面实施建材工业窑炉余热发电工程。推进工业副产石膏、脱硫石膏、电石渣、碎石粉、建筑垃圾等在水泥生产和墙体材料中的应用,扩大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利用范围。推进非金属矿尾矿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广绿色建材。建立绿色建材标准和评价标识制度,开展绿色建材推广应用。选择典型工程项目开展钢结构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等建筑应用绿色建材试点示范。
 
    (三)推动技术创新,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
 
    整合利用现有创新资源,依托重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产业联盟,加强新材料基础研究、产业化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统筹衔接,夯实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缩短新材料研发应用周期。积极参与国家新材料数据库建设,建设新材料供需合作信息平台,鼓励生产企业、研发机构与应用单位衔接。支持省内科研机构承接国家材料基因组计划任务。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新材料重大创新平台,加快研发和检测分析机构建设。
 
    (四)推进两化融合,提升智能化水平。
 
    鼓励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中集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智能化水平。支持企业在环境恶劣、危险、操作一致性要求高的测温取样、产品搬运、喷印贴标等岗位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
 
    普及应用冶炼加工的基础自动化和先进过程控制自动化,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和装备,减少人为因素对质量控制的影响,提高钢铁、有色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鼓励化工园区和企业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石化企业感知、预测、协同、分析、控制和优化能力。鼓励建设智慧化工园区,建立安全、环保、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
 
    推广水泥窑磨自动控制技术、窑系统温度多变量控制技术和窑磨系统模糊逻辑自动控制技术,采用仿真控制技术,不断提高窑磨自动控制水平。优化平板玻璃生产线智能化控制水平,提高玻璃加工制品一次性优良品率。
 
    (五)加快“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落实国家“一路一带”战略,坚持产业、产能、产品、技术立体对外合作,加快推进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的境外产能转移。重点支持海螺、马钢、铜陵有色、中鼎等龙头企业深化国际产能和技术合作,建设一批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带动相关配套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推动马钢等企业以成套设备出口、投资、并购、承包工程等方式,在中亚、非洲等投资建设炼铁、炼钢、钢材深加工生产基地。鼓励铜陵有色等有实力企业建立与资源所在地利益共享的对外资源开发机制,建立稳定可靠的资源供应基地。推动海螺水泥、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蚌埠玻璃院等企业以投资方式为主,结合设计、工程建设、设备供应等多种方式,建设水泥、平板玻璃、新型建材等生产线。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指导有力的组织领导体制和职责分明、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督促指导规划实施。加强与发改、科技、财税、住建、金融等部门协调配合,统筹部门政策资源,保障规划的组织实施。各级政府要努力为原材料工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强化工作措施,加强调度,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强化政策扶持。加快构建促进原材料工业创新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综合运用产业基金、风险补偿等财政金融政策,支持新材料首批次示范应用和重点项目建设。多渠道促进银企交流合作,增进银企双方互信。支持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发债。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根据国家投资导向,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项目政策支持。
 
    (三)推动创业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引导企业按照“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原则,加速产品更新换代。继续实施省级行业技术中心的创建工作,共同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动跨学科技术研究和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行业推广应用。积极创新商业模式,顺应“互联网+”大趋势,鼓励原材料企业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网络精准营销等。鼓励石化企业在价值链的下游开展创新,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
 
    (四)加强人才培养。加强政策引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培养引进高水平研究研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工业设计专门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等应用型人才,加强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和引进。完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推进知识产权资本化,充分调动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支持和鼓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五)发挥中介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规划咨询机构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增强其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多渠道、多功能、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咨询与服务。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引导企业主动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