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详情

水泥去产能小组成立,产能去化节奏将逐渐明晰

更新日期: 2017年05月11日 作者: 黄诗涛 来源: 中泰证券 【字体:
摘要:七项议案层次明晰:我们认为这七项议案中,议案(一)将明晰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产能去化的节奏;(二)(三)(四)项仍然进一步对于新增产能和存量落后产能进行了严格遏制;议案(五)则将对水泥行业结构调整专项基金(即去产能基金)落地方案进行具体讨论,即解决水泥产能彻底去化的问题;议案(六)(七)将对当前行业协同、错峰生产等进行进一步深化和约束,有利于维持近年水泥行业的整体盈利水平和健康有序发展。


    事件:5月6日,中国水泥协会联合各大龙头企业成了中国水泥行业去产能领导小组,并在芜湖海螺集团总部召开举行了小组第一次会议,分析研究了去产能领导小组近期将开展的七项专题研究和工作重点,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

    水泥行业去产能领导小组旨在研究制订水泥行业去产能和供给侧改革总体行动方案和相关政策建议,协调政府和企业落实去产能的各项工作。加快推进行业去产能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推进,实现水泥行业“十三五”期间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目标任务。

    水泥去产能小组规格高、行业影响力强:去产能小组第一次会议通过领导小组架构建议,由中国水泥协会领导孔祥忠、崔星太和大企业代表领导肖家祥(南方水泥)、王建超(海螺水泥)、姜长禄(金隅冀东)组成。去产能领导小组下将设立各业务办公室,由协会和相关大企业派专员组成,负责组织完成各项去产能领导小组的任务。我们认为,水泥去产能小组的参与成员规格高,对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有深刻理解,能够反映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同时也能够充分考虑行业切身的利益诉求,有利于水泥供给侧改革科学的、全面的、坚决的开展实施。

    水泥供给侧改革的要点及核心时间节点将被逐渐理清:本次会议决定着手开始研究关于几项水泥供给侧改革核心内容的相关课题,定稿后将在2017年7月中旬行业C12+3扩大会议上,使去产能方案成为行业统一行动的准则依据。几项议案关于:(一)2020水泥行业去产能行动计划、(二)坚决遏制新增产能的政策建议、(三)开展清理违规建设项目专项督查的政策建议、(四)加强水泥生产许可证管理,促进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建议、(五)关于设立行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加快建立去存量产能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六)关于全面推进错峰生产的政策建议、(七)关于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建议。

    七项议案层次明晰:我们认为这七项议案中,议案(一)将明晰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产能去化的节奏;(二)(三)(四)项仍然进一步对于新增产能和存量落后产能进行了严格遏制;议案(五)则将对水泥行业结构调整专项基金(即去产能基金)落地方案进行具体讨论,即解决水泥产能彻底去化的问题;议案(六)(七)将对当前行业协同、错峰生产等进行进一步深化和约束,有利于维持近年水泥行业的整体盈利水平和健康有序发展。

    水泥行业将进入产能去化周期,行业供需关系将得到有效改善:水泥行业整体供需格局自2015年极度恶化后,建立在产能严禁新增、错峰限产和行业协同的基础上,全行业景气从2016年年中开始逐渐出现改善。我们认为随着宏观经济波动的不断收窄,在经济中期维持“L”型走势的大背景下,水泥行业整体需求也将基本维持稳定。我们认为水泥行业去产能小组的成立和后续具体产能去化措施方案的落地,意味着行业供给转折点的出现,水泥行业将正式从供给增长周期进入供给去化周期。当前水泥行业整体产能在35亿吨左右,而2013-2016年水泥整体产量维持在24亿吨左右,产能利用率约为68%,根据水泥供给侧改革当前目标即到“十三五”末期,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将达到80%左右,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行业整体产能去化将在5亿吨左右。

    投资建议:我们一再提出,建立在产能严重过剩、需求稳定的基础上,水泥行业当前的主要投资逻辑看三个维度。即短期行政限产带来的供需错配涨价行情;中期企业间协同带来的行业盈利大幅回暖;长期的行业整合和产能彻底去化,带来的龙头估值提升。

    今年水泥需求整体保持稳定,下半年可能略差,水泥供给侧仍将继续发挥主要作用。在目前价格水平下,中小企业协同难度增加,从政府环保督查,协会引导,龙头企业主动配合的多方动作来看,淡季限产成功的概率仍比较大。

    如3月所述,市场对经济和行业层面过高的预期开始调整,5月下旬将进入观察期,在目前时点,我们推荐低估值的海螺水泥,建议关注雄安、一带一路、粤港澳湾区等主题的相关标的。

    风险提示事件:宏观经济大幅下滑,水泥供给侧改革不达预期。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