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企业>资讯详情

李叶青:水泥不应是‘污染’的代名词,华新要让‘美好的世界从我们开始’

更新日期: 2019年01月25日 来源: 黄石日报 【字体:
摘要:1月24日,黄石日报整版刊发长篇通讯《激情铸就梦想——记杰出工程师奖获得者李叶青》,介绍了华新水泥总裁李叶青三十多年的技术职业生涯和奋斗历程。一代水泥人呕心沥血,为中国水泥事业倾尽半生,在此,致敬转发!
 
  1月24日,《激情铸就梦想——记杰出工程师奖获得者李叶青》,介绍了华新水泥总裁李叶青三十多年的技术职业生涯和奋斗历程。一代水泥人呕心沥血,为中国水泥事业倾尽半生,在此,致敬转发!
 
  激情铸就梦想——记杰出工程师奖获得者李叶青
 
  在李叶青的办公室里,有一幅装裱朴素的书法“激情铸就梦想”,6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正是他30多年技术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
 
  30多年来,李叶青一直在一线从事水泥行业的研发、设计和产业化工作。他紧扣时代脉搏,瞄准世界最前沿和最先进技术,在水泥工业技术、产品、装备、工程、新材料及可替代原燃料等领域,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863”、“973”重点科技攻关和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2件,获重大科技成果20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被公认是我国水泥产业技术进步及产业化的领军人物。
 
  以李叶青主持和领衔完成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实践,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水泥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同时让华新这家百年老厂持续焕发青春活力,在低碳水泥、水泥窑协同处置、节能减排、工业系统生态设计、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等多个领域具有领导地位,企业由30多年前的一家单纯从事水泥生产的企业,发展为涉足水泥、混凝土、骨料、环保、装备制造及工程、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全球化建材集团。
 
  年轻有为,样板工程为华新技改和发展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1987年10月,怀着干一番事业的激情,年仅23岁的李叶青做出了他人生之中一个重大决定:放弃令人羡慕的大学老师优越职业,来到华新水泥当了一名基层技术员。
 
  华新水泥是我国水泥工业的摇篮,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领导人曾将华新誉为“远东第一”,她为新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自此之后的近四十年,华新一直无法“长大”,始终徘徊在一百万吨的水平,企业的影响力也跌落到历史低谷。
 
  一来到企业,李叶青就深入到车间、工段、班组,很快便熟悉了水泥的生产、工艺、设备、销售等相关环节,迅速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但李叶青发现:华新40年代一流的设备,到了80年代末还有70%以上的设备仍在超期服役,生产能力达到了极限,不仅能耗高,效率低,而且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让水泥厂给人留下了“光灰”的印象。
 
  “水泥不应该是‘污染’的代名词,华新要让‘美好的世界从我们开始’。”李叶青誓言,一定要实现这个梦想。
 
  一向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李叶青坐不住了。他多次向公司领导发出并非“危言耸听”的呼吁:“再不创新、再不发展,华新将被市场无情淘汰出局。”
 
  南巡讲话的春风激发了华新开放发展的热情。1993年初,凭借着在工作中所展露出的激情和智慧,年仅29岁的李叶青就任华新副总经理,主管企业技术改造与扩建发展工作。
 
  也就是在这一年,满载着华新人希望的4号窑正式破土动工,李叶青任工程总指挥。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的4号窑,引进的是国外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干法生产线,这对于与湿法窑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华新人来说,注定是一个全新概念。
 
  李叶青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盯紧施工图、吃住在工地,想方设法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李叶青与技术人员自主开发了计算机软件,将计划、资金、材料、统计、设备等纳入管理网络。此外,他还力主组建公司设备安装技术队伍,逐步独立完成有关项目,不仅节约了大量外汇,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队伍。
 
  1994年12月,华新4号窑建成并实现大窑一次点火投料试车成功,比国家计委核定的工期缩短了近半年,比国家同期建设同等规模的项目节省投资2亿多元。
 
  4号窑是华新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国内外水泥专家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技改奇迹。”李叶青本人也因此被评为省“八五”重点建设标兵。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三峡工程被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上海浦东大开发的进程加快,一个依托沿江、沿海的经济带正快速成型。
 
  面对这些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华新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思想大讨论。反对意见认为:上马5号窑会使公司背上巨额债务。为此,李叶青拿出了详细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6年4月,华新职代会表决通过,明确把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的5号窑作为企业发展重点。1997年10月31日,5号窑正式开工建设。
 
  作为当年国家建材局“九五”第一年唯一开工建设的大型项目,李叶青在5号窑的施工过程中提出一系列创新思路:实施技术与经营对口的优化流动设计;实行招标分包与“点菜吃饭”相结合的招标采购运行机制;建立以目标管理为核心、以项目法人负责制为主体的规范管理体制……
 
  1999年2月,5号窑一次点火成功,比国家经贸委核定的30个月工期提前了14个月,节省投资3.8亿元,创造了国内同行业中工期最短、投资最省、技术装备最先进、实际生产能力最佳等多项之最,被国家建材局认定为水泥工业技术进步的样板工程。
 
  5号窑的建成投产,不仅使华新的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再次跃居国内前列,而且使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培养和锻炼了一支能打硬仗敢于攻克技术难关的队伍,为华新后来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勇挑重担,技术创新成果丰硕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了给企业打造一个能够提供持续创新动力和成果的平台,1997年,李叶青主持创建了华新技术中心,并亲任中心主任。
 
  身为华新科学技术带头人,李叶青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引领行业前沿”的理念,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最核心的位置上,并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文化,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该中心1998年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2012年升格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中心成立21年来,李叶青主持实施和完成了华新所有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李叶青与研发人员共同分析、研讨、解决技术难题,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新型干法生产线项目建设中,李叶青率研发人员,把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和企业自主创新结合起来,自主设计、制造和安装新型干法生产线,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100%。
 
  其中,2005年2月25日,由李叶青与研发人员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设计制造的国际最大风扫原料磨,在华新武穴水泥有限公司日产6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正式落位安装。经过生产实践,这台直径6米、长12米、重达487吨的生料磨具有运转率高、能耗低、故障少、产能大等特点。与该磨机同时交付使用的还有一台Φ5M×15M水泥磨和两台选粉机,也均创国内之最。
 
  目前,华新是国内行业唯一能自主设计、制造和安装国内最大万吨水泥干法生产线整套主机设备的企业;享有水泥窑、磨、篦冷机等系列技术专利30多项;在大型球磨、立式辊磨、高效选粉机、篦冷机制造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些不仅表明华新已掌握领先同行的核心技术优势,也让公司在水泥制造之外,跻身于中国一流机械制造企业行列。
 
  2001年,国家863计划项目提出:水泥的低环境负荷化——通过技术与装备的创新与集成,实现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排放最低化,高效利用工业废渣并大幅提高性能,延长使用寿命的系统方法和技术。
 
  针对我国水泥工业亟需摆脱关键装置和技术需引进、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粗放式使用混合材料造成水泥性能劣化的现况,李叶青带领研发团队,展开了水泥低环境负荷化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试验研究,以及装备开发和工程应用等系列研发和实践。
 
  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攻克了新型分解-预烧炉结构设计及制造、新增预烧炉与现有预热分解窑系统工艺匹配及热工参数优化、与新工艺相适应的熟料形成机理和结皮堵塞机理及解决方法、高灰分无烟煤的强化燃烧理论和技术、不同品质的工业废渣表面改性与激发技术,微细化和分级复配技术、通用水泥功能化技术等技术难关,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低环境负荷化成套技术与装备核心技术群,并陆续在湖北、云南、河南、西藏、江苏、湖南、四川、重庆等国内地区和塔吉克、柬埔寨、蒙古等海外国家的20多条生产线(从日产2000吨的生产线到日产6000吨的生产线)上进行成功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用单位累计实现产值325.8亿元。
 
  通过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建立相应的工程示范生产线,实现石灰石消耗降低20%,水泥生产综合能耗降低20%;CO2等排放减少15%以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量增加20%以上。
 
  经业内专家评审鉴定,该研发系列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窑单位容积产量、单位熟料热耗和NOX排放量和普适性抗硫水泥等均居国际领先水平。该系列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重大科技成果11项。
 
  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水泥制造业重新洗牌的冲击,在华新技术中心雄厚技术研发实力的支撑下,华新走出黄石,加快发展步伐,先后在省内和全国10多个省市投资建厂。
 
  以李叶青为首的技术人员,以最经济的投资、最先进的技术、最良好的效益为目标,以提高水泥生产、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课题,展开技术攻关,逐步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使企业拥有了行业领先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走上一条‘由旧变新、由大变强’的快速发展道路。
 
  近年来,李叶青又把握国家“补短板、促转型”机遇,带领技术人员成功研发及应用推广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路面铺装、建筑结构、轻质保温、华新防渗宝、华新砖业等系列新型绿色建材产品。截至目前,已拥有新材料领域发明专利4项,先进智能制造领域发明专利3项和实用新型专利30项。
 
  不忘初心,让企业实现“水泥摇篮”到“环保先锋”蜕变
 
  华新西藏公司远眺
 
  让“灰色”水泥转型为“绿色”水泥,让美丽家园保持山青水秀天蓝,这既是李叶青30多年前加入水泥行业的初心,也是他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城市生活垃圾的安全、无害化处置,成为各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解决“垃圾围城”难题,2008年,李叶青带领技术团队针对中国固体废弃物的特性,致力于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成套技术的研发和实践。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攻关,以李叶青领衔的科研团队,相继研发和创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整套水泥窑协同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技术与装备,取得了91项相关专利,涵盖城市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工业危废、污染土、漂浮物、医疗危废六大环保业务处置平台。
 
  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形成了城市生活垃圾两段式处置商业模式、大替代率协同处置衍生燃料装备与系统稳定控制技术、协同处置全程高环保标准消解技术、超大规模生活垃圾生态预处理技术、固废生态化协同处置成套技术等五大创新成果,分别经过水泥、环保领域的权威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与填埋和焚烧相比,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技术优势明显:一方面可节约大量土地资源、无渗滤液和留存灰渣二次污染隐患,二噁英超低排放;另一方面总体成本低、经济性好,处理规模世界最大,燃料替代率高,节能效果好,普适性好,易于推广。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技术日趋成熟,项目运行效果显著,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
 
  2014年10月,在全国政协双周专题讨论会上,李叶青应邀向领导和专家介绍“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废弃物”技术和应用成果。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会上指出,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是一件值得重视的好事,要搞好,关键是政策,希望中央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出台与垃圾发电大体相同的政策,把这件好事办好。
 
  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就政协双周会《关于加强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的建议》提案作出批示,要求发改、财政、国土、环保等部委认真落实俞正声同志的批示要求,研究政协委员的建议。
 
  2015年5月,国家工信部、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工作的通知》,旨在解决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面临的技术、装备、标准、政策等突出问题,规范技术工艺路线,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立标准体系,探索运营模式,为“十三五”科学推进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奠定基础。
 
  2017年1月9日,华新“水泥窑高效生态化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成套技术与应用”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成为水泥行业在水泥窑协同处置领域唯一获奖单位,有关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加快推广应用”。
 
  2017年2月23日,“百年华新成功转型升级打造垃圾处理‘湖北样板’”荣列2016年湖北省十大科技事件之首;2017年12月23日,水泥窑协同处置创新发展大会在京召开,华新环境工程公司荣获全国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创新突出贡献奖,武穴公司和秭归公司被评为中国水泥工业水泥窑协同处置示范工程。
 
  目前,华新水泥在湖北、湖南、重庆、广东、河南、云南、四川等省市运行和在建的环保工厂共计31家,年处置各类废弃物能力超过550万吨。
 
  截至2018年底,华新水泥已安全生态化处置生活垃圾504.41万吨、市政污泥181.9余万吨、三峡库区水面垃圾漂浮物71万立方米、危险废弃物11.3万吨、污染土77万吨,修复城市毒地上千亩,年生活垃圾处置量已占全国水泥窑协同处置总量的61%以上,占湖北省水泥窑协同处置总量的95%以上。
 
  其中,武汉市30%的生活垃圾、90%的城市污泥由华新进行无害化处置,河南省信阳市、四川省万源市、云南省昭通市以及湖北省十堰市、赤壁市、应城市、秭归县、南漳县和湖南省株洲县、攸县等市县100%的生活垃圾和污泥均交给华新处置;而鄂州市和武穴市100%的生活垃圾,湖北省黄石市、宜昌市、大冶市及广东省江门市、重庆涪陵市100%的生活污泥也由华新进行环保处置。
 
  水泥窑高效生态化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成套技术成果应用后取得的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华新水泥在实现自身从“水泥摇篮”到“环保先锋”跨界转型的同时,也为全国废弃物处理、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安全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盎然喷薄的激情;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经济的汹涌浪潮中生存下来,除了要有前瞻的战略,更离不开持续的创新力。
 
  作为一名工程师、华新科学技术的带头人,李叶青将二者和谐统一,不仅成就了事业和梦想,也为我国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新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一种“华新模式”。
 
  作为一名亲历中国水泥过去30年发展历程的行业人,李叶青也深知,水泥的绿色发展之路还任重道远。
 
  李叶青表示,“今后,华新将变身为一家集环保处置、建筑材料供应的企业,在帮助社会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生产出高质量、高技术的建材产品,为社会提供双重服务!”
 
  这既是个新的梦想,也是一种新的使命,将激励着李叶青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一如既往地在技术创新之路执着前行、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