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企业>资讯详情

从“垃圾围村”到如画美景 华新水泥助力乡村容颜“逆袭”

更新日期: 2020年06月30日 来源: 株洲日报 【字体:
摘要:“转运后的垃圾被送往龙船镇的华新水泥厂。经过水泥窑1000-1500高温处理,充分燃烧,再通过破碎、干化、分拣、入窑等处理,16天一个周期,变为生产水泥的原料和燃料,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置。”渌口区人环办专职副主任冯怒介绍,该项目日处理垃圾可达450吨,一年可销纳生活垃圾16.4万吨。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寄托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

但在现实生活中,白色垃圾四处飘荡,犄角旮旯垃圾成堆,露天垃圾池臭气熏天,一度困扰我国大多数农村。

2018年起,株洲市下发《株洲市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其中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重点聚焦“垃圾山”“垃圾岛”“垃圾围村”等。

经过两年时间,株洲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发生巨大变化。全市所有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得到有效治理,治理成效在湖南省乡村振兴考核中名列前茅。日前召开的全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视频会上,株洲作为市州唯一代表作典型发言。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在株洲是如何推开的?又如何实现可持续?近日,记者走进多个村庄,实地探访株洲市的治理经验。

A为何要治理?

大量垃圾污染环境,危害村民健康

从市区出发,一路往北,沿着蜿蜒道路行驶半小时,便来到了石峰区清水塘街道大冲村。九郎山下,干净整洁的大冲村是省级美丽乡村。花田里群芳斗艳,道路两边树木成行,烈士故居庄严肃穆,当地良好的乡村生态景观和人文特色吸引了不少游客。

“前几年,可不是这个样子。”6月23日,站在自家门前,村民凌芝将一包垃圾扔进门口的垃圾桶后,拍了拍手,向记者说道。十多年前,她刚嫁来大冲村时,这里与普通农村并无二异。

“由于长期没有垃圾处理的概念,各家各户的垃圾都是房前屋后倾倒。遇上猫拖狗刨,或是刮起大风,塑料袋、包装纸弄得满村都是,村里一些旮旯简直成了垃圾场。”回忆起过去,凌芝忍不住皱起眉。

同样经历过“垃圾围村”的还有渌口区南洲镇湘东村。3800多人口的湘东村是蔬菜种植大村。蔬菜种植解决了村民的生计,却也产生了大量白色垃圾。

“以前处理垃圾,就是将垃圾从看得见的地方甩到看不见的地方。”说起当年的“黑历史”,湘东村党总支书记曹发明一脸痛心,“大棚种植留下的薄膜、农药瓶遍地都是。村民们买卖菜用的塑料袋随手扔到路边的露天垃圾池里,或是抛到河边。只要下雨,河里的垃圾被冲走,流进湘江。可垃圾池里的垃圾冲不走,村民们来不及清理,又嫌气味臭,干脆一把火烧了。”

曹发明心里明白,这些法子并没有真的让垃圾“消失”,“报废农膜难以自然降解,其他垃圾只会污染环境,形成致病源,危害的是老百姓自己的身体健康。”

两个村的状况,在各地农村普遍存在。

“缺乏科学有效的收集设施、转运设备,缺乏专业保洁人员和回收体系,是当时村庄环境的真实写照。”作为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牵头者,市城管局垃圾监管处负责人表示,与城市相比,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更加困难。一方面,农村居住点分散,垃圾收集、转运成本高昂,另一方面,建设垃圾处置、焚烧设施投资大,农村财力难以负担。

B采用什么模式?

建立垃圾治理体系,为农村垃圾“瘦身”

农村生活垃圾围城,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学有效的垃圾治理体系。

“垃圾没人收,或者收得不及时,收走了也没地方处理,自然造成垃圾堆积,影响环境。”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曹发明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

去年,我市逐步拆除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收集设施,倒逼源头治理和收运处理体系重构。地处城郊结合部的湘东村也行动起来。

“砖头围起来的露天敞口垃圾池,不仅影响村容,而且不利于垃圾收集。”在曹发明的带领下,村民们将村里65个垃圾池敲掉,换成一个个设有带盖垃圾桶的收集点。每家每户则发放小型垃圾桶,村民们家中的垃圾桶集满后,统一丢至收集点。

村民张水良被聘为垃圾收集专员,每天在村里转悠,及时收走收集点的垃圾。村里还特意为此购置了一辆挂臂式垃圾车。

“垃圾车经过各个收集点,机器臂勾住垃圾桶,往上一抬,垃圾桶里的垃圾便落到车内。不像以前,只能靠铲子一点一点将垃圾清走。封闭式的车辆也杜绝了过去垃圾运输途中抛洒漏的现象。”曹发明说。

收走的垃圾,需要及时转运。为此,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区、乡镇二级在南洲镇附近的七桥涵洞周边,以及田家湾村、马家湾村交汇处分别建设了一座垃圾中转站,用于附近村镇垃圾转运。

“转运后的垃圾被送往龙船镇的华新水泥厂。经过水泥窑1000-1500高温处理,充分燃烧,再通过破碎、干化、分拣、入窑等处理,16天一个周期,变为生产水泥的原料和燃料,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置。”渌口区人环办专职副主任冯怒介绍,该项目日处理垃圾可达450吨,一年可销纳生活垃圾16.4万吨。

“广泛配、重点提、分步建、逐步拆。”湘东村的探索是我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一个缩影。2019年,我市拆除垃圾池13848处,全面铺开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镇村配置垃圾转运车503台,垃圾收集车2350台,新增各类垃圾桶(箱)48.8万个,农户垃圾桶配备实现全覆盖,一个日臻完善的垃圾治理体系在我市农村大地建成。

C钱从哪里来?

政府、村集体、村民共同出资

环卫设施、环卫工具、回收站点……农村生活垃圾完成治理,每一项投入都不可或缺。但株洲市有行政村1000多个,这笔资金从哪儿来?

“我市建立了县市区财政预算支出为主、镇村补贴、农户付费和社会资金为辅的资金保障体系,2019年共投入总金额3.4亿元。”市城管局垃圾监管处负责人表示,这其中,农户付费是一大亮点。

去年4月起,大冲村实行农户付费。根据实地摸底调查,费用按照每户60元/年的标准收取。

一开始,不少老百姓也抱有抵触情绪:“不就是丢个垃圾吗?我在这里住了一世,现在为什么要收费?”

“其实这笔费用并不高,对于垃圾治理投入,也只是小小的补充。但关键它能培养村民们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的意识。”大冲村第一书记胡皓说。

为了推开这场“垃圾革命”,当地街道实行划片分区,所有党员干部全部下沉进村进组,各村村支两委、党员代表、村组组长纷纷带头缴纳卫生服务费。

大冲村还推出了不少管用的“土办法”:聘请村民做保洁员,既美化村里环境,又为村民们带来收入;将垃圾收费方案写入村规民约,增强村民的自觉性和监督力;对于家庭条件确实困难的,视情况减免,确保所有人群全覆盖。

村民们发现,随着农户付费政策的实施,村里的环境的的确确发生了改变。

“以前,大家都觉得垃圾治不治与自己关系不大。付费以后,只要看见保洁员卫生没打扫干净,或是道路上有垃圾乱堆,村民们都会主动监督,久而久之,不乱扔垃圾成为村民们内心的共识。”胡皓说,这也是推广村民付费的初衷。

不只是大冲村,我市按照“四分类三公示二分开一带头”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垃圾处置农户付费制度。乡镇、村自行决定付费标准,每户每年在60至200元。

2019年,全市农户付费覆盖70%的行政村,收费额达到3000万元,全部用于农村垃圾治理。

“今年,我们计划实现农户付费全覆盖,让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成为农村的良好风尚。”市城管局垃圾监管处负责人表示。

采访回程途中,几家农舍的屋顶已经炊烟袅袅。村庄四处绿树成荫,池塘里荷叶连片,道路两旁干净整齐,一派美丽乡村的田园之景。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