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叶青:以“能耗双控”作为新时期供给侧改革新措施促进水泥工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水泥工业已进入长期性、全局性的产能过剩时代,目前产能过剩率已超过40%,预计未来需求量还将继续下降,行业供需矛盾也会进一步加剧。
国办发〔2016〕34号《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产能置换”和“错峰生产”等措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这个政策在开始几年,不管是压减相关地区的熟料产能还是减轻采暖期大气污染,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2019年前后,政策执行中却发生了偏差,由于一些“落后”“低效”甚至“僵尸”产能参与到了产能置换,而置换产能又完全按照窑径来核定,就导致了一些置换批复产能为5000tpd的熟料生产线建成后实际产能达到了7000tpd,4000tpd的实际产能达到了6000tpd以上。2020年以后,很多企业发现了这中间的“奥秘”,也纷纷开始提产改造,推动实际产能大幅提升,形成了全年错峰停窑30%、产能增长40%、实际产量不减反增的现象,能源消耗总量、污染物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也没有因错峰而减少。同时,实际产量的增长导致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不少地区不得不推出越来越多的错峰停窑天数,最终陷入了“越是错峰停窑,越是提产改造;越是提产改造,错峰停窑天数越增越多”的恶性循环。一些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提产改造的“先进生产线”,换来了却是100天甚至200天以上的停窑,几乎成为“僵尸企业”。
无论是2030年前碳达峰还是2060年前碳中和,本质都是要控制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强度控制是过程的保障,总量控制才能完成结果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中提出要“严格能耗强度控制”和“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中也专门提到要“以总量控制为基础,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关键”。
以“天数”为标准的错峰生产,可以在重污染天气缓解大气污染情况,但对熟料产量及二氧化碳总量的削减没有达到预想效果。我认为,通过熟料综合能耗强度和总量的“双控”来实现供需平衡和有效减碳,既能促进节能减排,又能实现供给侧改革的落地实现,还能充分利用现行已经开展的工信部门熟料产能公示、节能监察和发改部门的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企业摸底调查等工作成果。具体建议措施如下:
1.单家水泥企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完全遵从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GB 16780-2021年版)》中相关要求。
2.能源消耗总量控制指标可参考下式设置:
T=A*B*C*(1-D)
其中:T—窑线熟料综合能耗总量目标(吨标煤);
A—额定熟料产能,按各省工信厅公告的年度水泥熟料生产线清单中的设计产能和实测窑径换算产能制定(取小)(吨/日);
B—行业标准运行天数,通常取310天;
C—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强度目标值(千克标煤/吨熟料),可选取GB16780-2021中的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2级指标107千克标煤/吨熟料;
D—能源负荷下降系数(%),全国性或各地区根据能耗双控指标分解目标制定,可按年调整。
3.结合工信部国家节能监察和发改委关于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清单核查机制来保障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我们相信,通过推行更加符合行业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的能耗强度与总量双控的供给侧改革新措施,一定能够助推中国水泥工业顺利完成清洁低碳转型目标,也会促进中国水泥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水泥需求下行趋势凸显,能源价格居高不下,成本长期高企,利润不断压缩成为常态,提高能效水平,降低成本压力成为水泥企业提升综合实力与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突破点。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