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宏观
  • 暂无资料

宋志平:央企在产业重组和大企业战略中的意义

更新日期: 2009年09月02日 作者: 宋志平 来源: 中国建材集团 【字体:

    我想从最近发生的大规模产业重组的话题,谈一下央企在联合重组和大企业战略中的意义。

    一、联合重组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企业也得到了迅速的成长。但是,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我们看到了我国产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是大多数产业都产能过剩;二是大多数产业中,企业过于分散,集中度不高。这两个问题有很多的数字可以说明。

    而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产布局不合理、市场混乱、无序和恶性竞争,这对我国的资源和产业构成了极大的伤害。在这种大背景下,在金融危机这样的一个时刻,大家能够静下心来,进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的重组,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有一些重要的机会。因为过去参与中国产业重组的大多是500强等跨国公司,我们曾用“狼来了”形容他们。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狼走了”。但是“狼走了”是短暂的,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讲,要利用“狼走了”的时期迅速集结,壮大发展自己。

    现在一些企业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利用金融危机的时机走出去,参与资源的分配,从事科技企业的收购,这些都是对的。但是,国内的事情,我们也应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把它整理好。国家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就是要整理好产业。

    现在多各方面因素都为大规模产业重组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第一,企业家明白了联合重组的意义。过去企业家的想法是做宁做鸡头不做凤尾,都要鸡生蛋、蛋生鸡地滚动发展,不愿意参与并购。为什么叫做联合重组而不用并购这个词?讲并购企业家感情上接受不了。其实产业链需要合作,每一环都是整个价值链的一部分。现在企业家的心态有了重要的转变。例如中国建材集团在做水泥联合重组的时候,大家都表示愿意进入央企,因为大家已经明白重组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已经形成。前些年,如果要开展大规模产业重组,没有行业龙头企业来做,现在行业的龙头企业已经形成。

    第三,国家政策支持产业进行大重组。

    所以这场联合重组既有其时代的背景,也有其内在的逻辑,也有现在特别的机遇。

    二、大企业战略

    大家知道,大企业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同时它是带领中小企业的火车头。大企业和小企业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大企业就无法参与国际竞争,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逻辑。

    为什么要央企来进行这场重组?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既缺资金又缺技术,所以我们引进外资,拿市场换资金、换技术。到90年代,国有企业产生的主要问题是机制不活,于是大部分的企业进行改制,就是所谓的“国退民进”。现在企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竞争力不够。要打造这样的竞争力,第一需要规模,第二需要创新能力,第三需要国际化。而央企恰恰具备这些优势,同时央企还拥有一批对行业了如指掌的战略专家。全国的院所基本都在央企里,过去的进出口公司许多都在央企里,这些都使央企具有其他企业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最近,有些说法是,央企得到银行等机构更大的支持,我觉得由于央企一般都是具有规模效益的企业,更多的资源向它配置是客观的。但前些年,央企得到的政府支持应该说更多,那时却搞不好,困难重重,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进入市场,机制不活。现在的央企,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和管理,特别在国资委的领导下,进行了清产核资、明晰战略、突出主业、海外上市等变革,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例如中国建材集团,这些年来退出了165家企业,收购了145家企业,从而形成了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因此,过去传统国有企业的帽子已经无法戴到今天央企的头上了。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因为大企业是进行国际竞争和国际资源分配的主体,而央企因为其独特的优势,应该责无旁贷承担起产业重组的历史使命,并带领我国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现在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包括台湾和香港共43家,其中大陆地区共37家,中央企业有24家。有人分析,今后的5年中,在世界500强的名单里,中国的企业应该有100家。而央企负有很大的责任,要充分发挥骨干作用,把我国的企业组织起来,参与国际竞争。

    通过这场金融危机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主流意识是用实用主义代替市场原则,用贸易保护主义代替全球化。尽管我们不能用金融危机的理由去否定市场化和全球化理论,但是国际之间的竞争是客观的,国家之间的竞争是通过大企业进行竞争的,而大企业必须培育、发展、成长。而央企目前有能力、有责任来做这个成长的骨干力量。这是央企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对于国家的责任、是对于民族的责任。所以,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个角度积极正面地看待央企的成长。

    (此文系作者在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