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水泥工业发展政策》出台产业整合正式开始

更新日期: 2006年09月07日 【字体:
    2006年中国水泥已经连续21年位居世界产量第一位,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48%,但拥有如此巨大产能的中国水泥仍存在整体发展粗放,工艺水平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产业集中度低,发展资金短缺等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6年8月底,旨在解决水泥发展深层次问题的《水泥工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政策)出台了,这意味着中国水泥产业的整合期正式开始。大型水泥企业、台资、外资无疑是这次政策的受益者,而对于产能相对落后的中小型水泥企业似乎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被大企业并购,而另一条是自身进行技术、产品、产量的改造升级,可对于自身缺乏资金、银行信贷部门又缺乏兴趣的中小水泥企业来说,这似乎只是一条“理论”上的出路。
 
  国有台资外资“三足鼎立”
 
  “政策出台后大型国有水泥企业、台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将是未来几年水泥并购市场上的主力。”水泥协会的一位相关人士对《中国现代企业报》如是说。他认为,水泥企业跨部门跨区域的重组联合,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逐步实现集约化经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水泥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国内水泥龙头企业对目标市场周边的中小水泥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另一方面台资水泥企业通过收购华东沿海地区的水泥企业,不断壮大自身的实力,而外资在直接入股国内水泥企业的同时,还加大了对国内水泥企业货款的力度。这些都预示着水泥行业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正式开始。未来几年,我国水泥行业将进入整合期。
 
  整合是现实的需要,是提升行业集中度,做大做强企业的需要。低集中度的水泥市场结构,无法带来良好的市场绩效并缺乏抗风险的能力。中国水泥行业的集中度远低于国际水平。全世界除中国以外不到1500家水泥厂,而中国过去有8000多家,目前注册的还有5000多家,其中1200多家大中型企业的产量约6亿吨,只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65%,位列前10的水泥企业的产量只占全国水泥产量的17%,而目前世界前6大水泥企业拥有除中国以外的世界水泥市场的42%份额。
 
  需提防外资区域性垄断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现代企业报》,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发展为我国水泥企业提供了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但同时也加大了我国水泥企业的竞争压力。许多关键技术,跨国公司对我国实施封锁,同时又通过大规模并购和战略联盟等战略来实现技术垄断,并且其技术垄断的趋势正在加强。不仅如此,外资的进入,一方面推进了国内水泥产业的整合步伐,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国内水泥的竞争格局,从小企业之间竞争,升级为大企业之间的竞争。
 
  该业内人士还认为,应当小心外资以收购区域性龙头企业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区域性垄断,而且目前位列国内前10位的水泥企业几乎全有外资注入,一方面企业能获得技术或资金的支持得到发展,而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被外资由点及面的收购,形成外资垄断,如果真有此种情况发生,将会给本国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中小企业何去何从?
 
  “本来过一段时间就要为08年奥运会把厂子搬出北京,这段时间我就在考虑还要不要做了,现在看来想做也是不可能的了。”房山区一家私营水泥厂的经理刘明无奈地告诉记者。“现在即使想被人并购恐怕也没人愿意,产能还达不到要求,技术相对也落后,不知道我们这种为奥运搬迁的小企业受不受日产2000吨的限制,如果受限制,就只能转行了。本来下决心找银行贷款把设备更新,把产能搞上去,后来跑了好几家银行,都不愿意把款贷给我们这些小企业,觉得贷给我们的风险太高了……”
 
  记者随后电话采访了几家中小企业,或多或少都遇到了刘明所遇到的问题,大多数都想把厂子直接卖掉,有少数的企业,还在为贷款的问题到处奔波。
 
  据悉,为加速产业调整,提高行业集中度,国家将扶持位列国内前10的水泥企业,并在项目核准、土地审批、贷款投放上予以扶持。政府加大对重点水泥集团的扶持力度,将有助于解决一直困扰国内龙头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将进一步推动行业整合,未来的兼并重组将会加剧;通过兼并重组壮大的水泥企业,更有条件进一步兼并重组,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
 
    新政策的出台,使中国水泥产业发展重现曙光,中国建材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刘长发在8月初的中国水泥外商投资与并购研讨会上表示,欧美国家的建设高峰期已经过去,每年的水泥需求量基本持平,未来90%的新建水泥项目将在中国建设。如此巨大的市场,如果能被国内水泥企业抢占,庞大的资金将会使这些企业的发展得到质的飞跃,从而能和欧美强手在世界水泥市场上直接对话。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