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本刊述评:永不寂静的春天

更新日期: 2015年05月07日 作者: 沈颖 【字体:
摘要:谷雨已过,立夏在即,春天已近尾声。 这个春天,是雾霾依然频频光顾的春天,是河里依然流着污水的春天,是麦苗依然在板结的土地里生长的春天。 从天上到地下,一切都在证实着,我们的环境已经无法支撑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生产方式。我国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已经高度脆弱,环境污染已危及国民的身心健康,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危及我们子孙后代的福祉。 2015年中国国际水泥峰会的主题:低碳水泥,绿色发展,凸显了中国水泥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永不寂静的春天

———写在2015年中国国际水泥峰会召开之际

 

谷雨已过,立夏在即,春天已近尾声。

这个春天,是雾霾依然频频光顾的春天,是河里依然流着污水的春天,是麦苗依然在板结的土地里生长的春天。

从天上到地下,一切都在证实着,我们的环境已经无法支撑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生产方式。我国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已经高度脆弱,环境污染已危及国民的身心健康,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危及我们子孙后代的福祉。

2015年中国国际水泥峰会的主题:低碳水泥,绿色发展,凸显了中国水泥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水泥行业、国家有关部门在“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之下,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新一轮改善我国环境现状的措施,新的环保法规、规划纷纷出台。一场上下互动、旷日持久的环保大战已经打响。

2014年,中国水泥协会利用我国北方冬季采暖时期召开了多次错峰生产会议,目的是减少水泥窑煅烧和取暖用煤叠加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全力相助,业内业外施以援手,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水泥企业不断地加入,为遏制产能过剩、拒绝雾霾、还我蓝天牺牲小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为落实国务院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在水泥行业贯彻实施“节约优先”和“绿色低碳”战略的背景下,水泥协会把握我国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研究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现状,2020-2050年的煤炭消费趋势,对技术、政策、投资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国际环保机构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共同协助下,中国水泥协会共采集了14000多条与课题直接相关的各类数据,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建立有效的预测模型,测算出未来我国水泥熟料的消费趋势和消费量。中国煤控项目发布的数据预测显示,水泥熟料消费量在2017年前后进入峰值平台区,熟料消费峰值2019年前后出现,峰值产量15.9亿吨左右;煤炭消费峰值将于2017年显现,峰值为1.7亿吨标准煤。课题分析了主要节煤、节电途径和潜力,202020302050年分别节标煤总量达到236525201980万吨。研究表明,水泥窑处置可燃废弃物节能环保效益好。全国若有3亿吨新型干法熟料的17%生产能力处置生活垃圾,每年处置量可达5000多万吨,可节约土地10亿平方米(与卫生填埋相比),节约投资300亿元(与垃圾发电相比),节约标煤6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85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0. 57万吨,减排氮氧化物23.4万吨,协同效益巨大。 

327日,“2015中国企业社会责任500榜单在京发布。此榜单由中国企业评价协会联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依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准则》编制。

“2015中国企业社会责任500强”评价候选企业共1600家。以《财富》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为基本研究样本,同时兼顾其他社会责任工作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华新水泥公司与华为、海尔、三星(中国)、中国石化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入围。

长期以来,华新水泥公司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努力把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效益,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从2007年起,连续七年向社会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向社会公开承诺公司的社会责任。

 

 今年元旦,我国新环保法开始实施,“按日即罚”新环保法处罚力度明显升级,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新环保法大幅增加了政府与企业事业单位各方面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力度,确立的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信息公开等规定,“重拳”指向火电、钢铁、水泥、化工、冶炼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

424日,河北省开出新《环保法》实施以来的首批“按日计罚”罚单:涉及六家企业,罚单总额为2047.57万元。环保倒逼机制正在形成。

工信部近日发布最新《水泥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本)》(以下简称《规范》),新《规范》将替代原工信部颁发的《水泥行业准入条件》,于今年3 1 日起正式实施。新的文件强化了生产、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标准约束。在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上,要求水泥行业应符合国家发改委《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排放污染物达到《水泥工业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建立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控系统,并强调水泥熟料脱硝率不低于60%等。

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之一是经济增速换挡,污染物新增量进入收窄期。即GDP增长进入中高速发展通道,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减缓,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总量和结构都在向有利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水泥产量预期在2015年至2020年左右出现峰值,传统污染物新增量同比下降,污染物排放高位趋缓。

 同时,挑战也十分明显,挑战之一即污染治理迟疑不决、患得患失。随着宏观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如何处理好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和就业保障的关系成为难题,环保资金投入和增长的可持续性存在变数。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企业效益下滑,政府环保投入长效机制难以为继,企业治污决心和行动出现迟疑,有的企业可能不上治污设施、上了治污设施也不正常运行,甚至偷排漏排,监管难度加大。

事实上,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和水泥企业仍纠结于经济发展与低碳转型的关系。

1995年,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Grossman)和克鲁格(Krueger)在《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经济成长与环境”的论文,以实证的方法提出,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呈现“倒U形”曲线,即:在低收入水平阶段,环境随着经济发展而恶化;在高收入水平阶段,环境随着经济发展而好转。由于与反映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类似,这一关系又被业内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Kuznets CurveEKC)。上述研究还发现,两者关系的拐点因污染物指标的不同而异,大多数国家在人均收入8000美元以前达到拐点,特别是对于人均收入10000-12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国家,只有河流中的大肠菌指标与经济增长负相关。

 

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之间拐点的出现,格鲁斯曼和克鲁格给出的解释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民众更加关注环境这一非经济目标,国家执行了更严格的环保标准,而多年发展也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清洁技术应用,这些都使得经济增长本身蕴含着积极的环境改善因素。

我国是经济后发国家,却也走上了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不归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像一道咒符,预见了未来。

但不少研究者也提出,先发国家拐点的出现,与国际产业分工下的污染转移有关,后发国家可能因产业链分工长期被锁定在低端,而迟迟等不到鱼与熊掌兼得的拐点。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一方面从理论上印证了我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又加深了人们的困惑:环境污染真的是无法避免的吗?

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它们要尽早挣脱“先污染、后治理”的束缚,必须发挥后发优势,突破后发劣势。后发国家的优势在于,先发国家的经验教训可作为前车之鉴,节能、储能、治污等新技术日新月异,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这些都有利于后发国家的该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即污染物峰值会提前,污染程度也会降低。

 

中国正在临近上述拐点。目前没有一个单独环境污染指标能够概括整个环境状况,但上述曲线实际上由若干环境污染指标组成,其中一些确实已经出现拐点。

从具体污染物指标的变化趋势来看,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近期发布的报告,中国的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已进入下降通道,如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分别在20062012年出现了拐点,主要大气污染物叠加总量和水污染物叠加总量的峰值极有可能在20162020年出现。尽管如此,整体环境的改善与经济增长仍未形成正向关系。

同时,2014年中国的人均GDP7500美元。如果按照世界银行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2013年中国的人均GDP就已超过11000美元,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上述拐点。此外,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工业比重,这也是中国临近上述拐点的依据之一。

当然,由于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和滞后效应,即使中国已经临近甚至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拐点,也并不意味着整体环境质量就能立刻改善。更需要指出的是,格鲁斯曼和克鲁格的研究是对经济增长和环境关系的经验性描述,它并不是一个能够自发实现的过程。如果中国粗放的发展方式不及时转型、资源环境密集型产业不大力度调整,“环境库茨涅茨曲线”拐点的到来也不会必然成为民众的福祉。

拐点能否到来以及何时到来,表面上看与产业结构变动、能源结构调整、治污技术升级等有密切关系,但驱动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是政府政策、企业转型和社会参与所构成的绿色机制。

  2014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全国碳市场建设的主要思路和管理体系。7个排放权交易试点的交易平台将继续保留。试点与全国碳市的衔接以及试点碳市之间的兼容与互认是全国碳市推进过程中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2016年全国碳市场将正式拉开帷幕,万家企业将被纳入。

水泥行业产生的二氧化碳约占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在我国该比例已接近20%。水泥行业作为碳排放的大户和碳减排的重要领域,将逐步成为碳交易市场的主体之一。

控制碳排放会带来多大的经济成本?引入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又会对降低减排成本起到多大作用?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如果按照到2015年广东完成19.5%的碳强度下降目标,相比基准情形,广东GDP将减少0.7%;而按照到2015年完成20.5%的强减排情景,广东GDP将减少0.9%;但如果在强减排情景基础上实施碳排放权交易,GDP减少比例可收窄至0.8%

 也就是说,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将会对GDP的增长产生影响,但碳交易机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冲这种负面影响。按照理论值计算,2015年,由于实施了碳交易,广东可减少GDP损失约90亿元人民币。

 为了量化碳减排和碳交易机制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该研究基于广东“十二五”规划,在设定的基准情景中,2013-2015年广东GDP平均增速为7.5%;减排情形中,2015年广东省碳强度较2010年下降19.5%;强减排情形中广东省碳强度较2010年下降20.5%;而强减排加碳交易机制情景,则是在下降20.5%的目标上,将电力、水泥、石化和钢铁四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通过引入碳交易机制,四大行业的平均减排成本理论值可以下降到40/吨二氧化碳。而如果将碳交易体系的纳入部门拓展到9个行业,减排成本有望下降到30/吨二氧化碳。

 因为碳交易可以降低社会平均减排成本,所以碳交易可以助力减排目标达成。

按照到2020年实施碳强度下降37%的总量控制目标,广东在2015年和2020年碳排放总量可以控制在6.46亿吨和7.54亿吨,比基准情形分别减排2%5%。如果叠加碳交易因素,则到2015年和2020年碳排放可降低到6.44亿吨和7.28亿吨,比减排约束情景进一步减排1%3%

 

综合考虑我国环境保护现阶段的特点和“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国家十三五环保规划的基本思路初步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奋斗目标,主要包括两个阶段性目标。

 首先,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土壤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辐射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系统完整,生态文明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

 其次,到2030年,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标,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得到好转,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基本协调,生态文明水平全面提高。

这是我国各行各业面临的共同任务。

毋庸置疑,我国水泥行业的环保事业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

毋庸讳言,我国水泥行业的环保事业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去年,是美国著名的生态作家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1907-1964)逝世50周年。50年来,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播下的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种子,已经深深植根于各国人民的心中,她惊醒的不是某个国家,而是整个世界。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所钟情的那个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春天,也一定会复归。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也有了蕾切尔卡森,她就是柴静;我们也有了《寂静的春天》,它就是《穹顶之下》。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