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坚决遏制新增产能乃第一要务——如何打好“去产能”这场歼灭战(二)

更新日期: 2016年01月15日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字体:

    国家明令、协会发函、舆论监督的“步步紧逼”,却仍然抵挡不住一些拟建、新建、扩建项目的“步步为营”,以至于多年来化解水泥产能过剩问题一再成为三令五申的重点对象,却并未随着三令五申而戛然而止。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如不能得到及时制止和消化,任其发展下去,终将影响社会稳定,给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留下隐患,给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困难。
    化解产能过剩需要多措并举、多方联动方能奏效,但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和举措,遏制新增产能实乃化解产能过剩的第一要务,如若新增产能不停下来,其他一切去产能的措施都将因此大打折扣。
    为化解过剩产能,我国也相继出台了38号文、41号文等政策措施,来推动遏制过剩产能工作的实施。然而,重拳之下,一些违规项目并没有预想的那样遭受重创,拟建的依旧大摇大摆地走着“规定程序”,新建的依然在鞭炮齐鸣中“隆重开工”,扩建的继续热火朝天地“加班加点”……
    根据有关部门的信息显示,我国产能过剩有几个重灾区。以东北地区为例,有7条生产线投产,其中辽宁省5条,吉林省1条,黑龙江省1条,合计新增熟料产能1283万吨,增幅11%。目前还有4条日产5000吨和1条日产7000吨生产线在建。其中辽宁省4条日产5000吨线,黑龙江省1条日产7000吨线,合计潜在产能1100万吨。这些生产线全部投产后,熟料产能过剩将超过50%。而贵州在建生产线4条年产能合计725万吨,被举报违规项目达7条,合计年产能1550万吨。除这两大区域外,全国大部分区域的水泥新增产能也同样有增无减。
    新增产能对国家经济、对行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遏制新增产能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近年来,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甚至很多地方并没有将政策融会贯通,反而放松了监管,导致产能过剩矛盾愈演愈烈。
    我们不明白,为什么有些地方以淘汰落后产能的名义关停了一两百万吨的产能,却又同时新建了两三百万吨的项目;我们不明白,明明是等量置换,结果却是30万吨换成75万吨的成倍增长;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已经叫停两年的项目会再次进入在建项目公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PVC项目不能与水泥企业联手利废,却要跨领域自建……
    为此,我们曾发声质疑:贵州武陵山区需要这么多水泥吗?为什么人人仰慕的大企业成为违规新建的“带头人”?曾四问鸡西:违规项目是如何审批下来的?为什么要不顾一切上生产线?为什么置百姓的呼声于不顾?为什么对行业的意见充耳不闻?我们也曾深入乌海,探寻乌海水泥严重过剩的现状,寻找PVC项目要自建配套水泥生产线的秘密……
    我们找到了答案,但却没有等到结果。
    不得不说,新增产能屡禁不止的原因复杂,牵涉很多,包括水泥项目审批权责的不统一;政策执行监管力度的不到位;不同产业之间运作的不协调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身上。
    任何企业要想新建水泥生产线,都要与地方政府取得密切联系。包括批土地、拨资金、供电供水,环评安评等批文,水泥生产线建设前,所有必须要走的程序和企业希望得到的投资优惠,都与地方政府的态度密不可分。换句话来说,没有地方政府的批准,任何项目都没有实施的可能。显然,地方政府对新建项目是睁一眼闭一眼,甚至暗箱操作、积极促成。因为,政府部门需要这些企业的加盟来实现地方GDP的增长,这是政府的政绩,也是相关领导的政绩。
    地方政府与企业共同的利益足以使双方一拍即合,但这一和谐的政商关系却让本已过剩的市场雪上加霜。
纵然企业有千般不愿来投资,地方政府也总有万般借口招凤凰。据知情人透露,为了能让名企入驻,很多地方政府以置换产能为由,从全国范围内大肆收购落后产能,甚至不惜伪造落后产能指标,以便“腾笼换鸟”。即便笼子不够大,也总会有“能工巧匠”将之修饰改造一番。不难发现,近年来数次公示的拟建在建水泥生产线中,总有几个是经常见诸于报端的熟悉身影。这些企业曾经是全国水泥企业学习、效仿的对象,如今却被区域同行、社会大众视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使其多年来树立的光辉形象黯然失色。
    等量置换本是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的过渡政策,如今却被有心之人利用,成了新增产能的保护伞,PVC项目配套建设水泥生产线本是节能利废的务实之举,却因横跨两行业,而造就了“高端过剩”的新难题。我们期待政策的软着陆,等到的却是违规新建项目的肆无忌惮。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将坚决遏制新增产能当做第一要务,用更加雷厉风行的手段让遏制产能过剩的暴风雨更加猛烈。既然要坚决遏制新增产能,既然找到了产能过剩的根源,那么在新的阶段,就要从根上解决问题,采取新方式、狠手段,不给违规者留下可钻的空子和可乘之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打响了“去产能”的攻坚战,在这个非常时期,也必须有非常办法来促进政策的落地和执行。
    既然有些地方政府总是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总是巧立名目,阳奉阴违,那么我们就把这个借口连根拔出:无论何种原因,所有在建项目一律停建!所有拟建项目一律不许建!所有建成但没有生产许可证项目,一律不发放生产许可证!即使手续合规的目前也应停建;即使项目建成了,也要推迟点火。
    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允许,高水平重复建设同样不允许;在没有提高劣势产能清除标准、腾出足够市场空间的前提下,等量置换不可行,减量置换同样不可行。包括各种利废配套而建的水泥项目也要停止,如果有利废需要可以在现有的生产线上进行改造,“不是不投资,是坚决不铺新摊子”。在这一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更是要作为政策的有力执行者,不审、不批、不建。
    只有拿出实招、狠招,才能促进政令畅通。如果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有违规行为,那么对相关领导问责到底,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厉的行政及法律手段来激发政府本该承担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
如果企业有违规行为,那么除了立刻终止项目的进程外,对企业进行经济处罚,增加企业违规成本,对涉事领导进行刑事追究。
    总之,遏制新增必须下狠刀子,否则,新一轮的违规新建,会在暗流涌动的掩护下再度兴起。
当然,这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我们并不主张“一刀切”,因为“一刀切”虽然会控制住产能肆意扩张的局面,但也会带来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要积极,更要稳妥。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
    比如,违规生产线既然已经建成,如强行拆除,势必造成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浪费,所以建议制定新的淘汰标准,加快日产2500吨以下的劣势产能淘汰,为违规项目取得产能置换指标。同时要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要提出和落实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政策,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鼓励企业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产能严重过剩是多年来积累形成的顽疾,强身健体的几句口号不能有效缓解,必须进行治标治本的大手术才能祛除。精准的手术,以及用心的善后处理,才能让身体痊愈。会有阵痛,但必有好的未来。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