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新年首出央企重组大戏开锣(附股)

更新日期: 2016年01月26日 来源: 证券之星 【字体:

    ===本文导读===

    “两材”谋战略重组 水泥业去产能全面加速

    中材与中建材拟战略重组旗下12家A股公司 8家发布重组公告

    中建材集团与中材集团筹划重组 两条线展开国企改革

    ===全文阅读===

    “两材”谋战略重组 水泥业去产能全面加速

    继2015年底国务院国资委在十天内连发三起央企重组消息后,2016年的首出央企重组大戏也已开锣,由中国中材集团与中国建材集团联袂出演。昨日晚间,两集团旗下多家上市公司集体公告称,中材与中建材正在筹划战略,去产能全面提速。

    同时,作为多家A股公司大股东的H股公司中材股份和中国建材也就此事发布公告。所有公司公告均表示:该事宜目前不涉及本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且不会对本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构成重大影响。

    重组事宜,方案尚未确定,确定后还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此举标志着建材行业央企整合已正式启动

    旗下12个A股平台多为“同行”

    目前,“两材”旗下均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包括中材的中材科技(002080)、天山股份(000877)、宁夏建材(600449)、祁连山(600720)、国统股份(002205)、中材国际(600970)和中材节能(603126)等七个上市平台;以及中建材的中国巨石(600176)、北新建材(000786)、洛阳玻璃(600876)、方兴科技(600552)、瑞泰科技(002066)等五家A股企业。上述公司均于25日晚间披露了上述重组消息。

    实际上,在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建材行业央企整合的预期由来已久。2015年5月,申万宏源(000166)曾发布研报认为:“目前建材行业基本面持续下行,水泥和玻璃价格继续下跌,行业需求较差,资金链紧张,基本属于估值底部,然而基于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大量的基础建设需求,需求端有望回暖,因此估值弹性大,具备兼并潜力。此外,基于环保角度考虑,政府目前已不批准新的水泥生产链,国内大型建材企业想要进一步拓张只能寻求并购机会。基于发展国际业务以及自身拓展角度考虑,将来央企可能在建筑、建材行业各自留下一家特大型央企,其中建材行业的中材、中建材或重组合并。”

    从业务板块来说,中材与中建材在水泥、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等多个板块均有业务重合,构成了战略重组的基础。资料显示,中建材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目前资产总额超过4100亿元,拥有产业制造、科技研发、成套装备、物流贸易等四大业务平台,其中产业制造又包括水泥、玻璃、TFT-LCD玻璃基板、轻质建材、新型房屋、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耐火材料等业务。2014年7月,中建材入选国资委“四项改革”中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而中材集团则是我国大型水泥制造企业之一,拥有“三大主导产业”——非金属材料制造业、非金属材料技术装备与工程业、非金属矿业,以及“六大系列核心技术”——玻璃纤维技术、复合材料技术、人工晶体技术、工业陶瓷技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及装备技术、非金属矿深加工工艺与装备技术等。

    尤其是在水泥板块,中材旗下的天山股份宁夏建材祁连山等三家A股公司,以及港股中材股份的全资子公司中材水泥有限公司(简称“中材水泥”)等均以水泥为主营业务,从市场区域覆盖来讲存在一定重合,其同业竞争问题已经存留多年。中材集团曾于2010年9月7日承诺:“用五年的时间,逐步实现对水泥业务的梳理,并将水泥业务整合为一个发展平台,从而彻底解决水泥业务的同业竞争。”按照此承诺,2015年9月7日应是践诺的截止日期。然而承诺快到期时,中材集团以“水泥业务整合方案必须本着符合国企改革大政方针”为由拟将承诺延期一年,该方案遭到了股东大会的否决,中材集团随后决定,将继续积极努力与相关各方沟通,在2016年9月7日前履行前述解决同业竞争的承诺。

    而对中建材来说,水泥同样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业务。中建材官网显示,其水泥年产能超过4.5亿吨,位列世界第一;商品混凝土年产能4亿立方米,位列世界第一。该业务主要由其旗下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北方水泥有限公司、西南水泥有限公司承担。“随着两大集团的战略重组,预计将对中材解决三家水泥上市公司的同业竞争承诺有所促进据记者表示。

    符合“同业整合”国企重组思路

    与此同时,“两材”的重组也预示着水泥产业的整合提速。数字水泥网陈柏林分析认为:“在去产能的主旋律下,2016年水泥行业联合重组步伐将加速,优势企业将发挥区域市场的主导作用,行业协会在市场协调、加强行业自律方面将进一步发挥作用,用市场化的办法对产能进行重新整合,以联合重组的方式加快淘汰劣势产能,从而提高资源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已有六组12家中央企业兼并重组,多起合并涉及规模超千亿元;按照国资委在年度工作会议上的精神,2016年央企资源整合的力度还将继续加大。国资委主任张毅在部署2016年工作任务时提出:“要向盘活存量要效益,加大集团层面的兼并重组,推动强强联合;推动专业化重组,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同质化业务整合和细分行业整合;加快从缺乏竞争优势的非主业领域及一般产业的低端环节退出,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投资。”

    此外,张毅还明确国企重组的实施路径,即“推动同业或产业链上下游中央企业在集团层面的重组整合,推动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展行业板块专业化重组”。上述分析人士认为:“本次‘两材’的战略重组与上述路径正好符合,即属于同业整合,也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展行业板块专业化重组,这一思路还将继续延续。”(上海证券报)

    中材与中建材拟战略重组旗下12家A股公司 8家发布重组公告
1月25日晚,包括中材节能、宁夏建材、祁连山、中材科技、天山股份、北新建材、中国巨石、瑞泰科技在内的8家A股公司,几乎同时发布了实际控制人策划战略重组的公告,这也意味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材集团”)与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材集团”)的重组进入到最为关键的实际操作层面。
    以宁夏建材的公告为例,其表示,公司于1月25日接到控股股东中材股份发来的通知,获悉其控股股东中材集团与中国建材集团有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重组方案尚未确定,方案确定后尚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公司表示,上述事项目前不涉及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亦不会对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构成重大影响。
    据悉,中材集团旗下A股公司包括中材国际、宁夏建材、中材节能、祁连山、中材科技、天山股份、国统股份;中国建材集团旗下A股公司包括北新建材、中国巨石、洛阳玻璃、瑞泰科技、方兴科技。而中材国际、国统股份、洛阳玻璃、方兴科技并未发布实际控制人策划战略重组的提示性公告。不过,上述12家公司的股价在1月25日均出现上涨,其中宁夏建材、祁连山涨停,天山股份、瑞泰科技、国统股份的涨幅也在7%以上。
    此外,中材集团旗下的H股公司中材股份与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H股公司中国建材也双双在港交所公告称,接到控股股东1月25日发出的通知函,中材集团与中国建材集团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重组方案尚未确定,方案确定后尚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上述事宜暂时不涉及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据悉,在日前召开的中材集团党委会上,集团相关负责人强调,2016年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之年,要着力做好结构调整、深化改革等重点工作,推动集团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公开信息显示,中材集团集科研、设计、制造、工程建设、国际贸易于一体的企业集团。中材集团是国务院首批56家大型试点企业集团之一,在国家计划内实行单列,连续多年位居中国企业500强,旗下拥有7家A股上市公司和一家H股上市公司,其主业之一的“非金属材料技术装备与工程”,即水泥装备及工程、水泥生产、水泥管道等产业同时存在于旗下的6家上市公司中。
    而中国建材集团是集科研、制造、流通为一体的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目前集团资产总额超过4100亿元,员工总数超过18万。去年2月7日,中国建材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获批。而此次改革也被业内认为给集团提供了一个整合和收购水泥及其他建材行业的机会。
    对于这两家央企的整合,有市场人士指出,两家集团无论从经营业绩还是增长速度看,都是央企中的佼佼者。但二者主业重叠度很高,且都属中小规模央企,因此整合的预期一直比较高。小规模央企,要么尽快实现整体上市,要么等待被归并,这是改革的大势所趋。(证券日报)

    中建材集团与中材集团筹划重组 两条线展开国企改革
    水泥业去产能步伐将加快
    1月25日晚,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公告称,两大集团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
    业内人士指出,两大集团的国企改革从集团内部的资产注入层面上升到央企整合层面,有望减少重合板块的恶性竞争并实现优势互补。在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的背景下,两大集团的战略重组也意味着水泥行业的去产能步伐将大大加快。
    两集团战略重组开启
    根据两大集团旗下北新建材(000786)、中材科技(002080)、宁夏建材(600449)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重组方案尚未确定,方案确定后尚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2002年进行重大业务重组,实行母子公司管理体制,2003年成为国资委直接监督管理的中央企业,是我国最大的综合型建材产业集团。集团以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体,下设9家二级子公司,拥有中国建材、北新建材、中国巨石(600176)、方兴科技(600552)、洛阳玻璃(600876)、中国玻璃和瑞泰科技(002066)等多家上市公司平台。
    中国中材集团成立于1983年,2003年成为国资委直接监督管理的中央企业,是我国唯一在非金属材料业拥有系列核心技术和完整创新体系的科技型、产业型、国际型企业集团,是国内第二大建材企业集团,拥有中材科技、中材国际(600970)、中材股份、中材节能(603126)、祁连山(600720)、天山股份(000877)、宁夏建材和国统股份(002205)等多家上市公司平台。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国内第一大和第二大建材集团,两者在水泥、玻璃纤维等多个业务板块具有重合之处,通过跨集团的业务重组可以有效减少恶性竞争,实现强强联合。同时,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擅长水泥、玻璃、轻质建材、玻璃纤维等建筑材料,而中国中材擅长非金属材料制造业、非金属材料技术装备与工程业、非金属矿业三大产业,通过业务重组,两大集团通过优势互补可以有效提高综合竞争实力。
两条线展开国企改革
    央企整合的步伐再次出现加快的迹象。在日前召开的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主任张毅表示,2016年将继续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加大集团层面的兼并重组,推动强强联合;推动专业化重组,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进一步强化同质化业务整合和细分行业整合。
    作为国内前两大建材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中材集团的重组一直在市场预期之中。业内人士指出,两个集团的国企改革将围绕资产注入和央企整合两条主线进行。随着重组公告的发布,两大集团的国企改革步伐已经从集团内部的资产注入层面进展到集团整合层面。
    去年以来,两大集团内部多家上市公司的资产注入动作被看作是两大集团战略重组的前奏。中国建材集团方面,2015年8月10日晚,洛阳玻璃公告称,拟以持有的龙昊公司100%股权、龙飞公司63.98%股权、登封硅砂67%股权、华盛矿产52%股权、集团矿产40.29%股权及对龙昊公司、龙飞公司、龙翔公司、华盛矿产、集团矿产的债权,与控股股东洛玻集团持有的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100%股权进行等值资产置换。中国中材集团方面,2015年8月22日,停牌四个月之久的中材科技发布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公司拟作价38.5亿元,以15.99元/股的价格向大股东中材股份发行股份2.4亿股,购买其持有的泰山玻纤100%股权,并由此拉开中材集团国企改革的序幕。
    在新一轮央企整合预期被引爆的背景下,中材科技重组泰山玻纤看起来更是意义非凡。海通证券(600837)分析称,“中材科技重组泰山玻纤,我们认为应从央企改革的大背景去解读这一公告。中材科技的重组动作实质上反映了央企合并浪潮下中材集团面临的外部压力,需要做大做强旗下上市公司以在未来的整合中提升话语权。”
    去产能步伐加快
    在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的背景下,兼并重组被看作是推进供给侧改革和加快去产能的重要途径,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中材集团的战略重组必将加快两者旗下高度重合的水泥板块的整合,国内水泥行业的去产能步伐也将大大加快。
    从两大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的主业来看,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中国建材和中国中材集团旗下的天山股份、宁夏建材、祁连山、中材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均为水泥。特别是中国中材集团方面,旗下的天山股份、宁夏建材、祁连山主营业务均为水泥生产,在区域覆盖上也存在一定的重合,同业竞争问题一直存在。中国中材集团曾于2010年9月7日承诺:用5年的时间彻底解决水泥业务的同业竞争。不过,承诺到期后,上述三家上市公司于2015年10月21日晚又公告称,将延期一年,在2016年9月7日前履行前述解决同业竞争的承诺。
    水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一度不被市场所看好。中信证券(600030)便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去产能成为2016年结构性改革首要目标。我们认为煤炭、钢铁行业将优先受益于供给侧改革,原因在于其产能过剩尤为严重,且盈利、就业和社会影响更大。水泥行业在政策倒逼方面或处于劣势,供给侧改革受益排序将靠后。若无存量供给彻底退出或强势企业大范围快速整合,则行业景气反转仍需等待。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中材集团宣布战略重组,两者旗下的水泥板块将从跨集团的层面直接展开,水泥行业的去产能步伐也有望继煤炭和钢铁行业后大大加快。(中国证券报)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