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综合报道>资讯详情

央企改革新年提速 “两材”重组业务整合

更新日期: 2016年01月27日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字体: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的重组或将不会像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那样合并为一个公司,更多的则是对有关业务板块归属的重新划分和整合,从逻辑上看,更可能是相同业务合并。
  继2015年12月国资委连发四起央企重组
  消息后,2016年的首部国企改革大戏也已开幕。
  1月25日晚间,中国建筑材料集团(下称“中国建材”)与中国中材集团(下称“中国中材”)旗下的共12家A股上市公司及2家H股上市公司均发布公告称,公司接到各自控股股东的通知,获悉上述二者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但重组方案尚未确定。
  “两者之间的重组一直存有预期,” 一位长期追踪建筑材料行业的某券商分析师说,“作为建筑材料行业仅有的两家央企,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业务颇多重合之处,重组是必然的。但对于此刻宣布消息,还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原以为会在今年6月公布的。不过这也说明了央企改革和供给侧改革在提速。”
  预期中的整合
  早在2015年8月中旬,斯时两大船舶企业中远、中海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紧急停牌拉开又一轮央企整合大幕之时,便有分析称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的整合预期倍增。
  “央企中国建材及中材集团在水泥、玻璃等存在同业竞争关系,符合国家鼓励合并解决过剩产能提高竞争力的方向。”在当时兴业证券的一份分析报告中认为,中国建材是央企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其旗下的众多上市公司存改革预期,而中材集团且承诺在当年9月7日前消除水泥业务的同业竞争。
  2014年7月15日,国资委公布的首批6家央企入选首批国资“四项改革”试点名单中,中国建材便名列其中,其试点的方向为“中央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在1月22日召开的中材集团党委二届七次全会中,集团负责人即强调,“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之年,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攻坚之年,创新转型的升级之年。”
  的确,正如上述分析师而言,作为国内仅有的两家以建筑材料为主业的央企,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的业务存在多处重合。
  公开资料显示,上述二者在水泥、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等多个板块均有业务重合,多年来也一直存在同业竞争的矛盾。
  其中在水泥方面,中国建材旗下有南方水泥、北方水泥、中联水泥和西南水泥四个子公司,年产能达到4.5亿吨,位列世界第一;商品混凝土年产能也达到4亿立方米,同样位列世界第一。而中材集团在这一方面同样多有布局,旗下有祁连山、天山股份、宁夏建材、中材水泥等4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水泥行业,年产能亦达到1亿吨。在另两块业务玻璃纤维与复合材料方面,二者的情况亦与此类似。
  正因此,中材集团曾在2010年9月承诺,将在未来五年内将水泥业务整合为一个发展平台,从而彻底解决水泥业务的同业竞争。但到去年9月的截止日,中材集团却最终以“水泥业务整合方案必须本着符合国企改革大政方针”为由拟将承诺延期一年。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的重组或将不会像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那样合并为一个公司,更多的则是对有关业务板块归属的重新划分和整合。
  “从逻辑上看,更可能是相同业务合并到一起,比如水泥业务是中国建材规模更大,最后这一块都整合到中国建材这里,其它的业务也应该是这个模式。”上述长期追踪建筑行业的分析师指出。
  央企重组或驶入快车道
  对于重组的有关安排,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此联系了中材集团与中国建材集团及其旗下多家上市公司,但均给出了近似的答复:“有关重组事宜,已有的信息都已公告,因此无法再透露更多信息”。
  种种迹象表明,正如此次中国建材与中国中财的重组时间窗口早于预期一般,进入2015年12月以来,央企重组的步伐正在加速推进。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在此之前,国资委在2015年12月就陆续宣布了四组央企将要进行重组的消息。
  2015年12月1日,南光集团与珠海振戎实施重组,珠海振戎将整体并入南光集团,成为南光集团在内地的子公司;
  12月8日,中国五矿集团与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宣布实施战略重组,中冶整体并入五矿,国企纵向产业链整合开启大幕;
  12月11日,中远集团与中海集团重组获批,随后表示二者最先将在集装箱运输、船舶租赁、油运业务、散运业务、金融业务等板块开展;
  而在12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整体并入招商局集团,成为其全资子企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