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水泥去产能必须要有组织进行

——泛东北水泥去产能领导小组工作汇报

更新日期: 2017年08月14日 作者: 泛东北地区水泥去产能办公室秘书长 于本良 【字体:
 
    水泥去产能必须要有组织进行,必须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综合考虑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利益关系,使去产能成为水泥后发展时期的新动力。
 
    所谓泛东北地区是指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赤峰、通辽、呼伦贝尔和兴安盟等地区,之所以建立泛东北去产能联动机制,就是去产能绝不是一个企业和一个地区能够操作的,必须实行大面积联动,整体优化重组,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泛东北地区地域辽阔,经济相对落后,水泥产能严重过剩。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分别增长8.6%和3.1%,而东北地区则分别下降14.4%和16.02%,直接导致水泥需求进入五连跌,东北三省上半年完成水泥销量2858万吨, 同比下降23.30%。6月份水泥销量941万吨,同比下降30.55%,创造了全国和东北历史上最大降幅。上半年辽宁省合计开窑50天,熟料产能利用率28%。吉黑两省合计开窑75天,熟料产能利用率42%,过剩程度超过55%,经营形势非常严峻。在困难面前,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建立常态化、有组织的去产能运行机制,将生产经营与去产能相结合,相互支持,相
互促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采取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常态化去产能组织机构,扩大协调力度和范围
 
    经全国水泥去产能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了泛东北地区水泥去产能领导小组,由中国建材联合会副会长徐德复任组长,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水泥协会会长任副组长,统一负责水泥去产能相关事宜。在三省一区水泥协会内部成立了各省区水泥去产能办公室,专职负责本省区水泥去产能工作。在6月6日去产能工作例会上通过了泛东北地区水泥去产能工作方案,画出了粗线条的去产能路线图,泛东北地区水泥去产能领导机构和机制已经形成。
 
    二、以去产能为核心,全面调整行业发展思路
 
    1、建立常态化的例会制度;泛东北地区每月召开一次去产能工作会议,集中研究解决行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今年先后召开了五次工作例会和两次专题会议,对整体协调去产能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2、实行分区分块治理过剩的基本原则;根据水泥市场的自然状况,推动分区化解产能过剩基本思路,实行谁过剩谁治理的基本原则,把过剩产能不出区,作为区域联动的重要内容,逐步改变了自己有病让邻居吃药的混乱局面,大幅度减少了物流成本和交通压力。
 
    3、集中精力压减熟料库存;目前,已经建立起泛东北地区熟料去产能总协调机制。当熟料库存超过警戒线时就会启动熟料去产能程序,共同压减熟料产能。熟料库存的预警标准是产销平衡,不准落地,在减少资金占用和环境污染的同时,从根本上改善供求关系。
 
    在熟料去产能上,不搞一刀切,允许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地区之间进行产能置换,在保证压减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高优势产能,产品就近供应,同时发挥去产能和调结构的双重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和建议
 
    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市场需求还没有好转的迹象,过剩压力还在加大。因此,要继续发挥水泥去产能领导小组的作用,完善去产能合作机制,提高行业运行质量,为企业转型和职工安置做好准备。建议中国水泥协会协调国家相关部门开展水泥行业合规性大检查,在加快解决违规建设和违规经营的同时,依法化解产能过剩。建议协调国家相关部门,在政策上明确支持去产能合作机制,让水泥企业放开手脚,名正言顺的开展去产能合作。
 
    目前,在水泥去产能上,还是争论的多,务实的少,没有取得有效成果。我们认为,关于停窑是去产能还是去产量的争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去产能的最终目的就是减少产量,与停窑减产的目的和目标完全一致。如果反对阶段性停窑限产,继续支持无序竞争,势必将企业打残了,行业打垮了,税收打没了,职工饭碗打碎了,这就是企业不愿意看到,国家无法承受的硬着陆。
 
    在我国水泥去产能绝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必须要有组织的进行,必须立足于稳中求进,稳定优先的原则。因此,实行阶段性统一停窑压产,就是目前最好的去产能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职工下岗和企业倒闭,减少金融风险和不稳定因素,是一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水泥行业现实,循序渐进的务实行动。
 
    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的经营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但是我们相信,我们去产能的路子是对的,发展方向是对的,只要长期坚持,形成制度和规矩,行业状态就会越来越好,逐步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