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 访 海 螺
接连两次台风,江南的天气已是凉爽了许多。早有到海螺水泥转转的想法。正好,杂志社的“老魏”和小林也有这个想法,于是一同从合肥出发,乘坐新式的绿皮火车前往芜湖。
接待我们的是海螺集团技术中心主任詹家干、党群工作部副主任黄勇,其实我们也算是老朋友了,那年中国水泥协会在山东枣庄开了一个媒体工作会议,我们有两天时间在一起开会、讨论,虽然不算太熟悉,但这次见面,显然已不生分。
海螺总部我并不陌生,这些年或是工作或是访友来过几次,每次给我的感觉都差不多,变化并不是很明显,那座具有海螺特色的办公大楼依然如新,甚至一楼大厅的布置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人们依然行色匆匆,各自忙碌着。
我们好像是踏着饭点来的,刚把行李放入房间,和接待我们的朋友客气一番就开饭了。海螺的办公与酒店设在同一个楼里,我们住九楼,饭厅设在二楼,让我惊喜的是,与我几年前来时一样,饭厅的布置仍保持原样,整洁、干净,菜色多而并不奢侈。由于海螺人来自四面八方,加之每天要接待全国各地的客人,菜品的口味尽量照顾大多数人,有徽菜、淮扬菜、少量川菜、粤菜等,感觉特别暖心。
下午,我们与集团的几个领导作了简单的交流,听集团总助方原先生介绍了海螺新领导班子上任后海螺的发展情况,然后驱车前往繁昌境内的芜湖海螺参观。一路上,我有很多期待,就是想看看我曾经既熟悉又陌生的芜湖海螺现在变什么样了。2006年,我作为南京院监理公司的代表曾到这里慰问过现场工作人员。那时的芜湖海螺首条5000t/d生产线刚刚开始建设,条件自然很艰苦,但海螺建设工地的现场管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尽管很多都是临时建筑,但整个工地井然有序,水泥路面的两旁绿草茵茵,职工食堂的菜色、卫生状况与现在总部食堂没有太大区别,要不是不远处的机器轰鸣、塔吊旋转、拉建筑材料的车辆来回穿梭,真看不出这是一个建设工地。
……
车子在芜湖海螺厂区内停下,公司总经理谢成傲早已在办公楼下等候,他是个非常干练的人,也不与我们太多客气,就直接驱车带我们上了矿山。
真的很震撼,从矿山采掘平台向西望去,六座预热器塔架高高矗立,因为已是下午四时多,厂区正好处在逆光的位置,阳光、白云、蓝天衬托着由蓝、白、红等“海螺色”拼出的工厂,已然是一幅陆上海市蜃楼的画卷。听说原国家建材局老局长王燕谋也曾亲自登临这里眺望芜湖海螺全景,这位为中国水泥工业奋斗了一生的老人由衷地发出感叹,感叹工厂的规模、气势,感叹海螺人的胆识与智慧,这曾是他的梦想,海螺人不负期望,替他,也替所有的中国水泥人圆了这个梦。
芜湖海螺有六条生产线,其中两条12000t/d,四条5000t/d,是海螺水泥T型战略的一部分,也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
从矿山下来,走在厂区水泥路上,两边的灌木郁郁葱葱,我特意在几片树叶上摸了摸,随行的谢总看出了我的心思,也用手指摸了摸几片叶子,笑着对我说:不会有粉尘的。
我们在芜湖海螺的最后一站是危废处理工厂,这是由海螺集团旗下的海创环保设计、建设的。厂区内,几个工人正在进行局部焊接作业,除了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焊烟味外,这里没有任何异味,楼内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服与工厂其它地方没有不同,整洁、干净。设在二楼中控室墙壁上的计算机屏幕,显示着危废工厂各工段的实时数据,工作人员的身后是一张长方形平桌,上面放置了几盆花,并摆放了一些糖果、零食。见我们进来,工作人员马上为我们泡好了茶,在这里,我们并没有感到身处垃圾处理区的尴尬,愉快地接受了工作人员捧上的茶水和点心。
晚餐后,我们怀着崇敬与不舍离开芜湖海螺,说实在的,我真想在这里住上一个晚上,想在次日早晨太阳出来时再登一次矿山采掘平台,看一看晨曦下的海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海螺是一个童话故事,海螺人是童话中的英雄。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