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适合工匠成长的土壤与环境
水泥行业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过了市场化改革、高速发展阶段,正处在艰苦的削减产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今天,水泥企业间生产工艺、设备水平、运营管理上的差距很小,在潜在竞争依然激烈的前提下,竞争更多的是体现在企业职工、企业文化之间的不同。下面我围绕企业弘扬“工匠精神”谈两点建议。
一、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
2016、2017年度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全面部署“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更是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更为重要的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
唯有培育工匠精神,方能紧跟“新时代”的前进步伐。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走进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提升了对于品质的要求,与之相应的是,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决策层共识,这折射出我国在产业转型关键时期对于工匠型人才的需求,契合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唯有打造匠心品质,方能契合水泥行业的发展要求;打造水泥产品的匠心品质,必先打造水泥行业工匠队伍。同质化竞争之下,水泥产品品质和成本的决定者是谁呢?只能是我们广大的一线工人。在很多领域,中国和德国的技术、装备几乎一样,但提起产品质量大家想到的还是“德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制造”。我国很多行业大而不强,背后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缺乏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中国要迎头赶上世界制造强国,成功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只有当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设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突围,中国制造才能赢得未来。
二、搭台唱戏,让工匠精神扎根职工
培养工匠队伍与践行工匠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工匠精神的缺失,从根本上看是劳动光荣理念的缺失。因此,培养工匠队伍,提倡工匠精神,首先要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的理念,纠正轻视劳动特别是轻视普通劳动者的不良风气,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线上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开展工匠微电影、工匠小故事、工匠手机拍客等活动,线下举办工匠精神培训、工匠精神征文、匠心讲坛、工匠绝活秀等活动,以立体式的宣传,使全体职工理解工匠精神实质,形成尊崇工匠、弘扬工匠的共识。
要将经济待遇、政治待遇与工匠身份有效联系起来,建立规章制度,打造体制机制,为工匠大展身手搭建不同的舞台,要让工匠在企业生产中出彩、得实惠。要创造开明、宽容的成长环境,完善激励制度,让工匠们获得与才相称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凭技术和“绝活”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在评模、评先、评优方面给予倾斜。
要搭建比学赶超的工匠竞技赛场。将工匠的培育与企业经济技术创新、岗位技能比武、劳模选树、职工创新工作室工作、师带徒等活动结合起来,以活动为载体推动工匠精神扎根职工。要高度重视对工匠的教育和培养。工匠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要有意识的培育适合工匠成长的土壤和环境。
要让职工看到成为工匠就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和未来,让广大职工自觉去学习工匠、效仿工匠、成为工匠。以工匠榜样的力量,吸引更多的职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发展服务。
要注意发挥工会组织在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人才中的特殊作用,充分挖掘工会组织在建设职能、教育职能上的作用,提高职工素质,教育和鼓舞职工在国家建设中建功立业。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历史上,我们大力提倡“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给予高级技工很高的荣誉和待遇,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高级工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工会更应当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抓住机遇,在培养大国工匠和培育工匠精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