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百年华新演绎蜕变传奇

更新日期: 2019年02月25日 作者: 本刊特约记者 张力峰 【字体: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也掀开了华新抓改革、谋发展、铸辉煌的序幕。
 
    与40年前相比,华新水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年产能从40年前的不足93万吨增至1亿吨,增长了107倍;销售收入从5600多万元增至270亿元,增长了481倍;总资产从6818万元增至300多亿,增长了440倍……华新从一家在黄石仅有单一水泥产品的水泥厂,发展为全产业链、一体化、在国内外拥有190余家分子公司的全球化环保建材集团。
 
    纵观华新改革开放的40年,历史清晰地刻画出一道“V”型反转轨迹:
 
    前二十年,从“远东第一”跌至“全国第一”、“全省第一”,华新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不断积蓄力量,夯实基础;后二十年,从“走出黄石”逐步“走出湖北”、“走出国门”,华新依靠创新推动转型发展,持续迸发活力,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年均30%的增长,推动百年企业华丽蜕变。
 
    一、在危机中拉开国有老企业改革的序幕
 
    上世纪70年代末,曾经创造无数辉煌的华新暴露出了危机:设备老化,规模小、人员多、成本高、效率低、没有经营自主权等等,严重妨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改革初见成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华新开始逐步实施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改革工作。
 
    1985年,华新实行领导体制的重大变革,全面推行了厂长负责制,形成了“厂长中心地位确立、党委核心作用得以发挥、党政关系协调一致、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化、配套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等5大特点,理顺了党、政、工的关系,使生产经营机制明显优化。
 
    在厂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华新对干部人事制度也进行了大胆改革,打破了干部、工人界限,搬掉了机关管理人员的“铁交椅”。1987年,华新开始推行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与黄石市政府签订了“三包一奖”承包合同,从单纯追求产品吨位转变为谋求经济效益,实现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全面转型。同时,华新还从分配制度和用工制度上入手,按照“横到边、纵到底”原则,实施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进行企业工资制度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修订完善了全厂劳动定员标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1986年,湖北省政府在“六五”计划中提出全省组建“十大”企业集团,华新水泥集团被列入其中。在黄石市政府主导下,华新水泥厂与湖北省红旗水泥厂于1988年2月,联合成立“华新水泥厂(集团)”。
 
    初步的改革使华新尝到了甜头:1988年,华新产量、产值、利润分别比改革前的1978年增长了24%、37%、156%,职工人平收入增长了125%。
 
    成功进行股份制改造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华新人还是感觉到,不管怎样改,企业总有许多“绕不过的弯、跨不过的坎。”比如,不堪重负的企业办社会问题、企业包袱沉重、后劲不足,资金短缺而筹资难,尤其是在原有体制框架下,企业经营机制难以转换,企业还不能自如地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等。
内外夹击下的华新被逼到了“出局”的边缘。
 
    象华新这样一个国有老企业,唯一的出路只有深化企业改革。早改早主动,晚改晚主动;小变小发展,大变大发展。
 
    在国家经贸委会和湖北省及黄石市体改委的支持下,华新于1992年3月被湖北省政府列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试点企业。
 
    1993年,华新水泥厂实行了股份制改组,企业一分为四:水泥主体组成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生活后勤部门组建为华新生活服务公司;学校与医院等部门组建为华新公共事业公司;同时将石棉制品分厂分立出来改组为华新水泥纤维制品厂。
 
    1993年11月28日,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黄石市宣告正式成立。傅本一当选为董事长,并兼任公司总经理。华新A股股票于1994年1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1月,公司又发行了8700万股B股股票,于1994年12月9日在上海证卷交易所上市。华新成为中国水泥行业首家A、B股同时上市的水泥公司。
 
    1996年,“华新水泥集团公司”更名为“华新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时,按母子公司体制规范运作管理。1994年6月“华新水泥厂(集团)”重组为“华新水泥集团公司”。1996年,“华新水泥集团公司”作为试点单位,经黄石市政府批准,更名为“华新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股权结构和融资渠道大胆变革
 
    1999年3月,华新在公司股权结构和融资渠道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变革和尝试:采取定向募集方式在国内首次引进战略投资者,向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厂商———瑞士豪西蒙公司发行7700万B股。由此,豪西蒙持有华新水泥23.4%的股份,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得到了明显的完善和提升。在公司的重大决策上,形成了股东之间平等协商、董事会为核心的体制。
 
    而华新通过直接导入世界著名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和科学的管理指标体系,使华新的管理体制提前与世界接轨。在企业战略管理上,公司目前已经做到了战略管理的系统化、连续化、数字化;在财务预算管理上,建立起了完善的财务、投资管理与控制系统,形成财务硬约束机制;在信息化建设上,公司建立起了涵盖全公司范围的MIS系统、ERP系统及Intranet网络;在工程建设上,已形成了完善和成熟的工程项目管理和控制方法。
 
    随后,公司按照深化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改制工作。集团内部分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及集体企业华新建安公司、工贸公司、铸业公司、精密铸造公司、商贸公司、职工医院、纤维公司先后完成产权改制,改制后的单位隶属关系全部转入社区;华新宾馆、包装公司、监理公司实行管理层和职工参股,成为有限责任公司。截止到2006年底,顺利完成集团单位“转让资产、转变身份、转换机制”的改制工作。
 
    2007年,股份公司成功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和A股定向增发工作,使企业改革获得了实质性突破,理顺了集团和股份的关系,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得到进一步规范,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深化股份公司内部改革与结构调整,不断完善公司劳动用工制度、社会保险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
 
    由于正确把握政策,顾及职工利益,工作深入细致,因而整个改制过程未发生群体性事件。不仅妥善安置了原有的3200余名职工,确保了一方稳定,而且使企业放下了包袱,轻装上阵,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增强了活力,加快了发展,盈利能力得到提高。
 
    二、在激情中吹响向行业顶峰冲刺的号角
 
    翻开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史,被国家建材局定型为湿法窑标准而广泛推广的“华新窑”,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华新在生产技术上的优势逐步消失,影响力逐年下降。
 
    推进生产工艺和装备的升级换代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春风激发了华新开放发展的激情。1993年,满载着华新人希望的4号窑正式破土动工。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的4号窑,引进的是国外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干法生产线,这对于与湿法窑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华新人来说,注定是一个全新概念。工程总指挥李叶青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盯紧施工图、吃住在工地,想方设法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并自主开发了计算机软件,将计划、资金、材料、统计、设备等纳入管理网络,组建公司设备安装技术队伍,逐步独立完成有关项目,不仅节约了大量外汇,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队伍。1994年12月,华新4号窑建成并实现大窑一次点火投料试车成功,比国家计委核定的工期缩短了近半年,比国家同期建设同等规模的项目节省投资2亿多元。
 
    4号窑是华新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国内外水泥专家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技改奇迹。”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三峡工程被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上海浦东大开发的进程加快,一个依托沿江、沿海的经济带正快速成型。
 
    面对这些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华新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思想大讨论。反对意见认为:上马5号窑会使公司背上巨额债务。为此,李叶青拿出了详细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6年4月,华新职代会表决通过,明确把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的5号窑作为企业发展重点。1997年10月31日,5号窑正式开工建设。
 
    作为当年国家建材局“九五”第一年唯一开工建设的大型项目,李叶青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一系列创新思路:实施技术与经营对口的优化流动设计;实行招标分包与“点菜吃饭”相结合的招标采购运行机制;建立以目标管理为核心、以项目法人负责制为主体的规范管理体制……
 
    1999年2月,5号窑一次点火成功,比国家经贸委核定的30个月工期提前了14个月,节省投资3.8亿元,创造了国内同行业中工期最短、投资最省、技术装备最先进、实际生产能力最佳等多项之最,被国家建材局认定为水泥工业技术进步的样板工程。
 
    5号窑的建成投产,不仅使华新的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再次跃居国内前列,为华新后来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走出黄石向外拓展加快发展
 
    20世纪末,中国水泥工业进入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面对日趋激烈和复杂的市场经济竞争形势,如何将华新这艘巨轮乘风破浪领向21世纪?
 
    在理性地分析中国和世界水泥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后,身为管理学博士及水泥工艺专家的李叶青断言:华新要想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开阔视野,走出黄石,在中国水泥市场重新整合之前,以最经济的投资、最先进的技术、最良好的效益为目标,在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和市场前景看好的地区建厂,加快发展步伐。
 
    经过缜密的调研和比较,公司制定了令业内外瞩目的“十字型”发展战略:以武汉为中心,沿长江黄金水道向西南和东南延伸,沿京广线南北发展。
 
    通过自主设计、制造和安装新型干法生产线,华新2002年走出黄石,2003年走出湖北,先后建成宜昌、阳新、武穴、西藏、昭通、信阳、株洲等生产线和岳阳、武钢、南通等粉磨站,走上一条‘由旧变新、由大变强’的快速发展道路,成为全国性的水泥企业。
 
    2005年8月,华新西藏日产1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竣工投产,该项目为湖北省对口援藏项目,树立了由“输血式援藏”向“造血式援藏”转变的标杆和典范。
 
    截止2018年6月底,华新西藏区域先后建成三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累计实现工业产值85.12亿元,累计销售水泥1459万吨,向当地上缴税收12.59亿元。
 
    2009年,国务院发布抑制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文件,不再新批水泥项目,水泥企业的规模扩张转向兼并、重组。华新先后并购了房县钻石、郧县金龙、京兰三源、万源大巴山、大冶华祥等水泥厂。
 
    在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下,借股东豪西蒙和拉法基合并的契机,华新于2016年整合了拉法基中国的资产,巩固了 “十字型”战略布局。
 
    抢抓机遇布局海外市场
 
    华新是中国水泥工业“走出去”的先行者。当其它水泥企业不计成本盲目扩张时,华新已经意识到,中国水泥行业即将进入产能过剩时代,开始逐步放缓国内水泥业务新建扩张的步伐,并积极筹划海外发展布局。
 
    2013年8月,华新塔吉克斯坦亚湾工厂顺利建成投产。这一落子海外的第一步,不仅正式开启了华新水泥国际化发展的新篇章,也极大改变了中亚地区的水泥市场格局。
 
    2014年9月,在习近平主席和拉赫蒙总统的见证下,华新与塔国政府签署新的合作协议。凭借着“中国制造”的过硬实力,华新生产的产品迅速成为塔国水泥市场第一品牌,并帮助塔吉克斯坦首次实现水泥出口,一举从水泥进口国变为水泥出口国。荣获塔吉克斯坦工业与新技术部颁发的2017年度塔吉克斯坦“优秀工业企业”和“最佳出口企业”两项殊荣。2014年,华新柬埔寨工厂建成投产。华新水泥也替代进口水泥,大大降低该国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华新在“一带一路”国家建成的三条15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国际上延续了百年企业的良好形象。
 
    2018年10月31日,为了表彰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单位,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授予华新“建材企业‘走出去’发展先进单位”称号。
 
    2018年,华新海外发展再次取得新进展,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年产400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的文件,相继获得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批准,华新水泥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历史上首家外国独资建材企业。根据协议,华新计划在乌国吉扎克州境内投资3亿美元,建设新的水泥生产线。项目分二期进行,每期200万吨,一期项目预计2019年完工,二期项目预计2020年完工。目前,在中乌两国政府的推动下,华新在乌项目的电力、道路、基建等工作已开始快速推进,预计在2019年下半年,乌兹别克斯坦本地生产的华新水泥将会面市。
 
    三、在创新中实现“水泥摇篮”到“环保先锋”蜕变
 
    让“灰色”水泥转型为“绿色”水泥,让美丽家园保持山青水秀天蓝,这是华新人实业报国的初心,也是作为一家百年企业的责任担当。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了给企业打造一个能够提供持续创新动力和成果的平台,1997年,公司创建成立了华新技术中心。该中心1998年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2012年升格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中心成立21年来,以技术中心主任李叶青领衔的华新科技人员,实施和完成了华新所有重大技术创新项目。
 
    在新型干法生产线项目建设中,他们把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和企业自主创新结合起来,自主设计、制造和安装新型干法生产线,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100%。
 
    目前,华新是国内行业唯一能自主设计、制造和安装国内最大万吨水泥干法生产线整套主机设备的企业;享有水泥窑、磨、篦冷机等系列技术专利30多项;在大型球磨、立式辊磨、高效选粉机、篦冷机制造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01年,针对我国水泥工业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粗放式使用混合材等现状,华新展开了水泥低环境负荷化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低环境负荷化成套技术与装备核心技术,并陆续在湖北、云南、河南、西藏、江苏、湖南、四川、重庆等国内地区和塔吉克、柬埔寨、蒙古等海外国家的20多条生产线上进行成功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业内专家评审鉴定,该研发系列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重大科技成果11项。
 
    引领中国水泥行业环保转型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城市生活垃圾的安全、无害化处置,成为各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
 
    针对中国生活垃圾“成分复杂、热值低”特性,华新研发团队利用水泥窑独有的高温、长流程与碱性环境特点,致力于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成套技术的研发和实践。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水平的整套技术与装备;取得了91项相关专利,涵盖城市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工业危废、污染土、漂浮物、医疗危废六大处置平台。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技术日趋成熟,项目运行效果显著,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
 
    2017年1月9日,华新“水泥窑高效生态化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成套技术与应用”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成为水泥行业在水泥窑协同处置领域唯一获奖单位,有关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加快推广应用”。
 
    目前,华新水泥在湖北、湖南、重庆、广东、河南、云南、四川等省市运行和在建的环保工厂共计31家,年处置各类废弃物能力超过550万吨。
 
    截至2018年底,华新水泥已安全生态化处置生活垃圾504.41万吨、市政污泥181.9余万吨、三峡库区水面垃圾漂浮物71万立方米、危险废弃物11.3万吨、污染土77万吨,修复城市毒地上千亩,年生活垃圾处置量已占全国水泥窑协同处置总量的61%以上,占湖北省水泥窑协同处置总量的95%以上。
 
    其中,武汉市30%的生活垃圾、90%的城市污泥由华新进行无害化处置,河南省信阳市、四川省万源市、云南省昭通市以及湖北省的十堰市、赤壁市、应城市、秭归县、南漳县和湖南省的株洲县、攸县等市县100%的生活垃圾和污泥均交给华新处置;而鄂州市和武穴市100%的生活垃圾,湖北省黄石市、宜昌市、大冶市及广东省江门市、重庆涪陵市100%的生活污泥也由华新进行环保处置。
 
    电商创新实现水泥网上买
 
    随着智能移动等信息化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华新水泥积极探索信息化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提前布局创新型商业模式。
 
    21世纪初,华新在国内水泥行业中率先引入世界一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华新已经在信息化开发、应用等方面有着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行业领先的产供销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华新水泥在行业内率先实施电商模式转型。2014年5月,“华新商城”作为水泥行业首个电子商务平台正式上线。
 
    相较传统销售模式,华新水泥电商平台更加强调便捷性等客户购买体验,结合多样化客户需求逐步开发电商平台功能,从而实现所有客户均可通过电脑、手机、400客服平台等快速实现产品咨询、价格比较、购买、防伪查询等实时服务,实现从“下单到结束”三步完成。同时,通过引导原有渠道资源转变为物流配送商和服务商,使之成为电商模式下供应链的延伸,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有效缩短客户提货时间。
 
    截止2018年,华新已组建1200多家电商平台支点门店,网上水泥销量占公司总销量比例已达到90%。持续拓展基于“互联网+”的营销生态圈,将助力华新实现核心市场“电商+物流网”覆盖率达到100%。
 
    高新建材拓展填补国内空白
 
    近年来,华新水泥把握国家“补短板、促转型”机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成功研发及应用推广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路面铺装、建筑结构、轻质保温、华新防渗宝、华新砖业等系列新型绿色建材产品。
 
    2018年7月1日,华新研发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公司在转型升级上又迈出坚实一步,为公司今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7年11月15日,华新武汉长山口环保工厂厂房的最后一根无配筋大梁,被成功吊装落位。这标志着由华新研发的超高性能混凝土——“超可隆”正式面市,填补了国内特种环境下建筑材料的空白。,2018年,华新“超可隆”首次成功应用于水泥工厂窑尾钢烟囱防腐改造工程,为钢烟囱防腐改造工程提供一种全新解决方案,可大大缩短工期,提升材料防腐蚀和耐久性能。
 
    截至目前,已拥有新材料领域发明专利4项,先进智能制造领域发明专利3项和实用新型专利技术30项。
 
    二次创业加快“百年复兴基地”建设“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党的十九大再一次吹响了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
 
    2018年,华新积极落实和深化省市工业强市赶超发展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华新黄石“退城入园”、“华新黄石百年复兴基地”等项目建设,在家乡黄石打造全球最先进的建材、新材、环保、装备四大产业基地。
 
    根据项目规划,华新将停产华新黄石分公司现有2条旋窑生产线和华新装备公司现有生产线,在阳新县富池镇投资32.5亿元循环产业园建设全球最先进的绿色建材生态产业园和循环科技产业园项目,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工业危废和污染土预处理生产线及配套工程等五个项目;投资22亿元在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国际先进的年产2万吨新型环保装备和智能化水泥装备生产线、年产10亿只热封袋生产线、年产20万吨新材料生产线、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品生产线及新研发的高新建材产品项目等多个项目。
 
    目前,华新新材料与智能装备制造科技园项目和华新绿色建材生态产业园项目,分别于2018年8月5日和9月15日正式开工。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新也迎来112岁华诞。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年首项重点工作。
 
    华新的干部员工将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进一步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争创更加优异的业绩向建国70周年献礼,续写华新新的辉煌篇章!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