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改革 目标高质量发展
—— 2019年中国大型水泥企业领导人C12+3峰会侧记
4月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关于就《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公告中对水泥行业提出了新要求引得业内高度关注。
其中,该指导意见稿以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对水泥行业结构调整,明确了新的政策红线。可以肯定,当前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下,以新发展理念,将推动水泥行业进一步向高质量发展。
就在国家发改委发文第二天,备受瞩目的“2019中国大型水泥企业领导人圆桌会议(C12+3峰会)”如期召开,未来水泥行业发展态势如何,于会上有了更加清晰明确的答案。
“2019年中国大型水泥企业领导人圆桌会议(C12+3峰会)”于4月9日在上海召开,此次峰会的主题是去产能淘汰落后、促创新优化结构、稳增长供需平衡。实际上,作为业内重要标志性会议,“C12+3峰会”自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业内视野,并始终对行业发展态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本次峰会上,乔龙德会长担任峰会主席,受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委托,总经理曹江林代表中国建材集团,与海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登榜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会议。峰会由常务副会长孔祥忠和副会长、秘书长崔星太联合主持。
会议中,水泥行业大佬们围绕主题就哪些重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又达成了哪些相关共识?未来将会对行业带来一系列的哪些影响?
机遇和挑战交织下的行业定位
纵观近年来,水泥行业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推行错峰生产,强化行业自律、降库存保供给,使得行业经济效益明显增长。
2018年我国水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8823亿元,同比增长25%;利润1546亿元,同比增长114%,创下历史新高。但是在市场环境一片利好的情况下,依然还有很多不足。如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泛东北地区还亏损严重;水泥淘汰落后产能多年,执行并不理想一系列问题暴露,使整个行业稳增长还存在不平衡和种种挑战。
在此背景下,2019年成为了行业面临机遇和挑战交织之年。
本次会议的举办切中了当下行业热点和未来行业发展重点,积极引导行业面向高质量发展。智能化是当前行业发展的一个重点,也是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议开场,乔龙德会长发表的讲话给整个会议定调,并指出了当前形势下,水泥行业2019年工作定位。
中国的水泥工业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总体正处在不断提升与优化的进程中。当前水泥行业主要矛盾仍然是产能严重过剩。产能置换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致使产能过剩矛盾还在加剧,产能利用率还在降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一些落后产能随着水泥产品价格的恢复与上涨,至今未能主动退出市场和被淘汰。
乔会长说到,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随着节能减排、大气污染治理和绿色发展的新要求,随着智能化、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新要求,水泥行业必须进一步建设与提升技术装备水平。近两年,水泥行业开展自律互律、错峰生产、保持市场供需动态平衡,使经济效益明显增长;但一些企业片面追求效益,技术进步、装备提升投入不足,排放治理不利,粗放型经营尚未改观。
随后,在如何贯彻中央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供给侧改革和节能减排要求推进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常务副会长孔祥忠提出了会议将确立的三大任务。淘汰落后产能一定要有突破和推进;创新提升二代技术一定要进一步加以推广;从而切实达到经济效益稳定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在各方努力下,最终目标是使水泥行业真正成为有社会责任、有良好信誉、产品品质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下水泥行业利润的取得,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背景下并不牢固。去年东北等局部地区曾一度爆发惨烈的价格战犹如历历在目,便可窥见一斑。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何以得到根本解决,成为了探讨的焦点。
高质量发展中的去产能和创新转型
当前水泥行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产能严重过剩,去产能步履艰难,转型升级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绩。2018年水泥行业经济效益形势一片大好,但在这种情况下,水泥行业主动退出产能的困难也同时增大。
水泥行业要取得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积极响应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坚定不移地去产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项目建设。
在本次会议中,结合当前的行业情况,各大水泥集团负责人一致认为,大企业应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要积极维护各区域的水泥市场平衡,落实执行好错峰生产,走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
不难注意到,在发改委最新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征求意见稿)》中,限制类、淘汰类中水泥企业均有涉及。足见政策压力下,水泥行业必下非常之功,解去产能难题。
会上,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曹江林阐述了中国建材集团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的立场和观点,并在讲话中分享了中建材董事长宋志平提出的“理性看待成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长期硬仗;高质量发展,用好去产能和创新转型两把剑;勇担责任,大企业要继续发挥好中流砥柱的作用”等三大观点,他表示,中国建材集团一定围绕本次会议提出的三项主题任务继续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排头兵,在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中积极践行大企业责任,与其他企业“共商、共建、共享”,共同推进行业健康发展。
针对大企业在去产能中的大作用,峰会邀请南方水泥总裁肖家祥作了题为“继续发挥大企业引领作用,坚定推动供给侧改革,努力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报告。并向与会企业领导人提出了六点建议:坚决落实减量置换,遏制新增;多措并举,有效淘汰落后;坚持推行错峰生产,稳定行业效益;继续开展联合重组,整合区域市场;加快技术进步,全面提升水泥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守法经营,提供优质产品,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毋容置疑,水泥需求下降和去产能是客观事实。对于水泥行业来说,化解产能过剩的形势依然严峻。然而,为水泥行业“瘦身”不能靠限产来“节食”,唯有淘汰落后的产能,才能让这个行业摆脱有害的脂肪,拥有真正健康的体态。
在行业继续坚定不移推动去产能下,加速转型步伐,布局多元业务亦成为了大企业的必由之路。
必须做好“强力推进技术升级、强力推进绿色转型、强力推进行业自律”的“三个强力推进”。海螺集团董事长高登榜强调,当前去产能工作缺少有效的推动机制,不同区域间的供求矛盾依然严峻,这些都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隐忧。要保持行业难得的良好发展势头,实现稳步增长,必须要统一认识,完善机制,强力推进行业自律。
峰会上参会企业领导人先后分别发言,围绕会议三大主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总结发言中,乔会长提出了五个要求,第一是治理大气污染攻坚战;第二是大企业率先淘汰自己落后产能;第三,大企业带头淘汰32.5水泥;第四,错峰生产不仅要坚持,而且必须是全方位的覆盖;第五,C12+3大企业禁止跨省产能置换买卖,要通过集团内减量置换,确实减量,优化结构。
总之,企业更应该加强社会责任感,在智能化、员工收入、绿色矿山等方面加强投入,支持水泥产业智能化发展。
凝聚共识,携手共创砥砺奋进
作为行业重要标志性会议,伴随每年C12+3会议召开,其主题都是针对当时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和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大家在一起共商行业发展大事,大企业集体发声,引领整个行业发展。水泥行业近几年能够健康发展,和每年召开C12+3会议是息息相关的。
又一次共识的凝聚,又一次智慧的迸发,化为推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力量!与以往的C12+3峰会一样,2019上海峰会会议期间,与会企业领导人针对由中国水泥协会起草的《2019年C12+3峰会共识和行动方案》讨论稿的内容进行了沟通,达成了重要共识。
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与会企业领导人一致认为:行业协会和大企业有责任共同推进中国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这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是提升水泥行业在国家和社会就要良好形象的举措。为此,要坚决推进去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推广“二代水泥”研发成果,全面提升水泥行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强化行业自律,推行错峰生产,供需动态平衡,稳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提升行业良好社会公众形象。
当前,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国家政策层面再次发出“将改革进行到底,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号召。C12+3会议也必须提升会议的质量和水平,拔高站位定位,更重要是用治本和治标统一的思维方式,运用国家政策和行业法规治理行业的方法,以从提升行业整体水平的高度谋划当今思考未来。
“为了落实三个共识,我们需要在六个方面形成工作新格局,这也是协会服务水泥行业发展的具体工作内容。”乔龙德会长作会议总结发言,指出未来水泥行业的工作重点有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去产能为重点工作,水泥行业要通过兼并重组,建立区域性的联合公司等多种尝试,不断细化政策法规,深入全面地去产能。二是水泥企业要通过技术升级和资金支持两轮驱动不断提升和改造自己,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将水泥行业全面带进中国创造的新时代。三是将水泥行业经济效益稳定在正确的轨道上,所以稳价稳增长是水泥行业持久发展的大计。
水泥企业当前高质量发展道路怎么走?海螺集团董事长高登榜一语中的,须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势,坚持效益与创新并重、智能与环保并行、政策与自律并施,追求效率更高、供给更有效、结构更高端、更绿色可持续、更有序和谐的增长,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相信在中国水泥协会的指导带领下,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水泥企业以“改革再出发”的精神和勇气,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凝聚共识,合作自律,一定能够稳步推进和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