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区域垄断与并购新局 水泥业投资谁执牛耳

更新日期: 2005年11月22日 【字体:
    据统计,8月1日以来,申万水泥行业指数增长22.71%,其中,冀东水泥、四川双马、海螺水泥、赛马实业等个股的涨幅在20%以上,而同期上证综指仅上涨3.99%。水泥行业基本面好转的同时,水泥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在第二、第三季度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环比上涨。水泥行业是否已经完成调整进入了行业复苏阶段呢?
 
  周期性特征不容忽视
 
  水泥行业是周期性行业,这几乎是共识。但是这个共识并没有成为投资者坚守的信念,有些机构甚至提出“海螺水泥”是非周期性公司的概念,给许多投资者在2004年造成较大损失。现在,部分机构认为宏观经济可能进一步走弱的情况下,却提出行业已经走暖复苏的观点。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再次强调这个最简单的理论概念。周期性行业是指行业的景气度、利润等变化与宏观经济指标,如利率、GDP、固定资产投资等高度正相关。同时,周期性行业具有投资周期长,新项目开工投产时间不确定等特点,一定时间段内价格由供应量变化主导。那么,在宏观经济周期往下的情况下周期性行业的利润将下滑,对于这些行业的投资就该非常非常的谨慎。从历史数据来看,水泥行业符合所有的周期性行业特征。简单地说,如果我们认为2006年中国经济将走强,那么,我们该推荐该行业板块的股票;如果我们认为2006年经济将出现回调,那么我们就该规避该行业的投资。
 
  季节性因素推动利好
 
  最近水泥行业盈利能力上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环比数据好转,同比数据仍然处于负增长的局面。首先,我们认为水泥行业盈利好转主要有季节性因素。二、三季度是水泥销售旺季,因此随着水泥销售量的增加,部分水泥企业在二、三季度实现了扭亏。其次,二、三季度煤炭销售价格出现了全面性的下跌,部分地区部分煤种下跌幅度超过了20%。由于水泥生产成本中有30%左右来自于煤炭消耗,因此水泥企业的生产成本有所下降,盈利能力有所改善。第三、水泥行业在煤电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下,通过技术改造,降低了部分能耗。第四、部分水泥企业非经常性损益增加,如补贴收入、税收优惠等。最后、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新开工项目有走强的趋势,增加了对水泥的需求。
 
  产能过剩成最大阴影
 
  光大宏观研究认为,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周期向下的阶段,因此,作为周期性行业的水泥行业必然将向下调整。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三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货币增速等数据有走强的趋势,部分宏观经济学家也调高了对宏观经济的看法。我们认为,对于水泥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做进一步的观察,但我们偏向负面的看法。2004年以来由于产能的快速释放以及宏观调控,水泥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产能过剩是水泥行业最大的阴影。截至10月底,全国累计水泥产量达到7.563亿吨,我们估计,今年我国水泥产量将超过10.5亿吨。从产能来看,今年预计有近80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陆续投产,年产能增加7000万吨左右,到今年底水泥产能将达到12.87亿吨左右,过剩产能将达到2000多万吨。值得注意的是,水泥库存继续上升,全国应收账款净额增加。10月份,全国水泥库存余额为133.90亿元,同比增长14.90%,比9月份增加了2.45亿元;应收账款净额为310.95亿元,同比增长4.44%,为今年最高点。与9月份相比,应收账款净额增加了5.50亿元。这表明市场压力进一步增大。总之,我们认为水泥行业复苏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行业复苏仍有待观察
 
  我们认为在具有地区垄断优势以及并购题材的公司将具有投资机会。尽管我们认为水泥行业总体产能过剩,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可能保持低位,但是由于水泥是一个区域性极强的市场,具有一定的销售半径。因此,地区性固定资产投资差异以及水泥企业在当地的市场垄断能力将使水泥企业获益。数据显示,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将在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保持相当的增速,从而增加对水泥的需求。北京奥运场馆建设、上海世博园建设、天津滨海开发区建设都将推动对水泥行业的需求。这就是所谓的区域性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带来的区域性水泥市场机会。但是,由于环渤海湾地区以及华东地区水泥产能过剩严重,并没有形成具有地区垄断优势的水泥企业,因此具有投资机会的将是西部地区的具有地区垄断优势的水泥企业。
 
  由于我国水泥业集中度低,行业发展空间大,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并购仍然会不断出现。我们认为最有可能出现并购的将是西北、西南地区,这些区域市场分散,竞争较弱,容易通过并购形成地区的垄断优势。但是由于并购发生涉及许多因素,而一旦并购失败可能导致负面影响,因此并购题材的投资可能面临较大投资风险。
 
来源: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