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水泥行业现状堪忧结构调整将向纵深发展

更新日期: 2006年04月12日 【字体:
    2005年的惨淡经营使许多水泥企业刻骨铭心,全年水泥行业累计生产总量10.64亿吨,经营规模同比增加近10%,而经营业绩却下降50%,全国水泥生产企业5148家,亏损企业数为2241家,亏损面为43.53%。银河证券高级研究员洪亮日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剖析了水泥行业目前经营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和行业发展趋势。
 
  四大瓶颈制约水泥业发展
 
  洪亮认为,目前制约水泥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整体发展水平粗放,能源成本高。二是总量供大于求导致行业整体效益下滑。水泥行业低水平总量过剩问题突出,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左右水泥的产量及价格,价格战成了企业拼市场的惟一手段,无序竞争导致市场环境恶化。三是结构性矛盾突出,落后立窑水泥比重仍比较大,生产企业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低。四是水泥行业税负过高。
 
  另外,水泥行业也受其他因素影响,比如近两年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抑制了我国房地产业增速,使水泥行业受到影响。
 
  “奖优限劣”政策促进结构调整
 
  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相应的政策来改善市场的竞争环境,推动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合理配置。目前正在水泥行业推行"奖优限劣"系列政策,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替代立窑等落后生产线的力度将会加大,水泥企业余热发电系统的政策扶持力度也会加强。
 
  据预计,到2006年我国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将达到50条左右,新增产能4000万吨。到2006年底,全国水泥产能将达到13.7亿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量的比重将由2005年的40%提高到45%。水泥行业内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将更为明显。
 
  洪亮表示,"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水泥行业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是提高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充分利用工业废弃物为原料。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水泥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使用其他行业的废弃物---矿渣、炉渣等进行生产,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区域化和城镇化是未来5年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目标,将成为促进水泥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外资的进入将提升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有助于具有核心优势的公司快速扩张壮大。
 
  兼并重组进程加快
 
  洪亮分析,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2006年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将向纵深发展,并推动整个行业兼并重组的进程。一方面,国内水泥龙头企业对目标市场周边的中小水泥企业进行各种层次的兼并,以求得进一步发挥规模效益。如海螺水泥引进了MS和IFC两家战略投资者,冀东水泥、亚泰集团在不断寻求并购良机。
 
  另一方面,外资水泥巨头在中国水泥市场积极布局设点,对中国水泥企业兼并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典型的案例有:豪西蒙入股华新水泥B股,并拟参与河南省水泥行业整合;德国海德堡受让冀东水泥子公司股份,主打西北市场;世界水泥巨头拉法基并购瑞安建业后,又整合西南水泥市场,收购最大的竞争对手四川双马,成为西南地区水泥业的领军集团拉法基,分别持有内地12家国有水泥厂的股份;摩根士丹利添惠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将联合鼎晖中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资5000万美元,并购山东水泥集团有限公司30%的股份。水泥行业在并购重组的带动下,未来几年将迎来新的发展良机。
 
  有关权威人士预测,未来几年我国水泥行业将进入一个兼并重组的时代,水泥行业将三分天下:一是大型国有水泥企业对周边地区中小水泥企业进行收购兼并;二是台资水泥企业通过收购华东沿海地区的水泥企业,以华东地区为生产基地,成为未来内地水泥市场新的生产集团;三是外资水泥产业投资和控股国内水泥企业。
 
    行业赢利水平有望提高
 
  洪亮指出,水泥虽然受宏观调控影响正处于阶段性周期底部,但随着供求关系的逐渐改善及生产成本的下降,以及国家建设新农村的需要,水泥行业有望于2006年逐步走出低谷。目前,在水泥生产中煤电成本占到总成本的60%以上。
 
  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平均每年降耗约4%左右,在煤、电价格维持不变的情况下,水泥行业年节约成本将在46亿元左右,行业利润总额有望提升33.46%(注:以2004年数据进行测算)。但实际情况可能达不到这一水平,因为要实现4%的降耗目标,企业需要增加一定的投入,环保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尽管如此,由于前几年水泥行业赢利水平的基数较低,从2006年开始,赢利水平仍有望逐年提高。
 
来源:中国工业报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