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下水泥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23日
    摘要: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10月19日发布了《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和《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相关政策出台将给我国水泥工业和水泥企业健康有序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此次出台的政策旨在促进国内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水泥工业整体素质,转变行业增长方式,实现从水泥大国向水泥强国的转变。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改的和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环境下,我国水泥工业利润率将继续保持稳定回升。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水泥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推动国内水泥行业快速发展。据统计,1978年我国水泥产量为6524万吨,2005年的水泥产量达到10.60亿吨,我国水泥年产量净增9.95亿吨。自1985年起我国水泥产量已连续21年位居世界第一位,现如今已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48%左右。水泥产量的迅速增长,从数量上已经基本满足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从目前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状况来看,行业的景气度将继续回升。2006年第二季度行业的盈利能力较一季度持续回升,国内较快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推动了水泥市场的需求和价格上涨,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结构变革促使期间费用率持续下降。根据行业以往的发展经验,9、10两个月是各类建设工程的重要施工期,加上南方受灾地区对水泥需求的增长,可以预计水泥价格将小幅上涨。预计2006年行业利润较上年将有较大增长。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水泥产量同比增长21.3%。1至8月,全国水泥产量76229万吨,增长21%。前8个月,建材行业实现利润318亿元,增长53.2%。其中,水泥制造行业实现利润67亿元,增长1.3倍。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报告预计,2006年水泥产量增幅将在13%以上,全年总产量将超过11.5亿吨;平板玻璃产量增长也将维持10%左右,总量达到4.1亿重箱;建材工业总产值达到11000亿元,增长20%以上。报告预测,下半年建材市场销售将继续保持平稳,价格总体稳中有升;出口增长将维持在25%以上;全行业经济效益同比继续增长,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30亿元以上,较上年增长10%左右。
 
  在我国水泥行业持续发展的同时,行业也暴露出许多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生产能力水平低下等问题。近年来,部分地区和企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大水泥产能,加剧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形势。另外,水泥行业属于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目前形势下,当前国家出台水泥工业发展政策和专项发展规划,旨在加快水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企业重组联合,向集团化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产业的政策目标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推动企业的重组联合,向集团化发展,逐步实现集约化经营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水泥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和竞争能力;2、到2008年底前,要淘汰各种规格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3、提高行业技术水平,鼓励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提升技术水平。
 
  银联信分析:
 
  1、产业发展状况
 
  2006年水泥行业将迎来一个“兼并重组年”。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将向纵深发展:国内各水泥龙头企业加大对目标市场周边的中小水泥企业进行多层次“联合”的力度,从而进一步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同时,外资水泥巨头对国内水泥企业兼并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产业的集团化和集约化成为未来水泥行业的发展趋势。
 
  2、产业政策分析
 
  目前,世界上大型水泥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兼并重组,构建战略联盟以谋求扩大规模已经成为水泥工业的发展趋势,在我国政策的引导下,国内水泥产业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可以预见,通过规模扩张和提高市场占有率来强化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水泥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市场战略。此次我国适时的出台了《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有利于水泥工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有利于企业生产技术的自主创新,有利于推动我国水泥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3、银行投资策略
 
  从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国家鼓励上大水泥企业而对中小型企业实行有保有压的政策。国家提出对于符合产业政策布局合理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建设项目,银行可以根据独立审贷原则提供信贷支持。
 
  从产品市场需求方面来看,今年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也拓展了水泥市场空间,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的投资力度有望加大,市场对水泥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
 
  综合以上产业调控的政策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银联信分析师认为行业的龙头企业的市场景气度将会有大幅回升,银行的信贷投资方向应指向眼下国家鼓励的具有技术、管理优势和资金优势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其中具备发展水泥工业条件的地区的这类企业应是银行方面投资的重点。
 
来源:银行联合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