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忠谈行业转型:灰色水泥绿色路

来源: 来源: 中国网建设频道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0日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成为了被关注的焦点。对此,水泥行业不失时机的及时调整发展步伐,低碳环保技术革新、城市垃圾处理、低温余热发电等绿色转型在业内不断推进,逐步进入攻坚期。怎样看待我国水泥行业的绿色转型之路?水泥行业是否到了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记者采访了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祥忠,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投身于水泥行业数十年的专家,对中国水泥工业绿色发展之路的一些想法与建议。

    记者: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加快,水泥工业有效需求增长明显放缓。在产能过剩矛盾和资源、能源及环境约束加紧的背景下,您认为我国的水泥产业是否已经进入了一次新的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点?这个产业转型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孔祥忠:中国水泥行业在九十年代,技术、设备方面比较落后。针对这样的情况,在90年代末期,我们对行业进行了一些结构调整。

    首先是技术结构调整,先是用国际上先进的新型干法技术取代我们传统的立窑生产技术,并且相应的在装备上引进配套设备,到去年为止,新型干法技术的产量占到全国的百分之九十五了。新技术带来了规模化的生产,举个例子说,原来比较先进的立窑生产技术常规一条生产线年生产十万吨,但是我们现在的新型干法技术生产出来的水泥有两百万吨,大大节省了劳动生产力,不仅如此,还大大减少了水泥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且带动了相应的基建行业。

    其次是行业的结构调整,兼并重组,稳定市场价格。到了2006年(十一五)开始,全国前十家大企业新型干法熟料占市场的百分之五十八。最早全国有五千家企业,现在只有三千多家,但去年水泥的总产量达到24亿吨,像海螺这样的大企业就达到了2亿吨以上。

    第三是产品结构调整,目前,我国水泥产品标准和国际标准是同步的,所以在水泥出口方面不存在产品质量问题。本着服务于市场,服务于未来,现在特种水泥的品种也有了很大发展,例如,油井水泥,大坝水泥,海防工程等特种水泥。

    现在技术已经很好了,品种也在不断地满足市场。因为水泥要消耗煤炭、电力,我们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行业的产能过剩,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下一步我们的转型,就是要走出一条生态、绿色、低碳的新路。例如,我们现在的水泥生产中,水泥行业帮助国家处置工业废渣(钢厂的矿渣,火电厂的粉煤灰等等)能达到百分之50%。对于城市垃圾的处理也是非常安全彻底的。

    记者:在近两年的水泥产业发展过程中,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走在前列的企业,像葛洲坝集团、海螺集团、上海浦东白龙港地区的大型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等,这些企业或政府部门,在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工业废料项目、改进脱硝技术、低氮燃烧技术、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等项目中,有了很大的探索和运用,从您掌握的情况看您,现在这些由高耗能、高污染传统业务向清洁高效现代产业转变的技术,在水泥行业的推广应用情况是什么样的?

    孔祥忠:前面已经谈到,技术层面的调整从90年代末就开始了,在这个过程中还伴随着组织结构调整,现在,很多省基本上以两三家大型企业为主,有利于我们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

    在低碳环保转型方面,我们在不断推广低碳转型技术。例如,在能源消耗技术上,利用污泥、垃圾本身的热量,因为一些化工产品和动物尸体有一定的热量,这些尝试实际上对于我们行业自身也是非常有益处的。在这方面水泥工业能效的提高和环境的改善上面,在国内的工业比其它行业做的更好。

    除了在能耗方面采用新技术,我们还有一个电力节能计划。耗能方面煤炭是瓶颈,占我们生产的70%。在水泥煅烧过程中,燃煤所产生的废气三百多度,过去都是释放到大气中,现在我们通过低温锅炉循环利用,用这些低温气体发电。到目前为止,在全国一千七百多个水泥窑里,有一千两百多个水泥窑都做了这项技术改造。为我们的生产能耗节约了1/3。既降低废气排放,又解决了余热废物利用,而且这项技术还出口国外。这个技术的运用是我们国家参与国际CMD项目(碳减排项目)的主要项目之一。这个项目投入运营后,基本上两年就可以收回成本。

    再有,近一段时期国家城镇化的推行,很多大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现在很多垃圾焚烧厂设在城市的周边,一方面焚烧垃圾产生的废气、残渣影响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焚烧剩下的垃圾焚灰是有害的,还需要进行二次处理,送到水泥厂的话还需要进行酸洗。国际上的办法是利用水泥厂帮助城市处理这些城市垃圾、污泥和危险废物。现在我们的新型水泥窑的温可以达到1700度,比垃圾炉的焚烧安全得多,处理能力要大很多。相较城市垃圾焚烧炉更安全、更彻底、规模更大、环评指标更高,可以废物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率更小。可以说,现在我们每座城市的大型水泥企业都负担着处理城市垃圾的工作,例如2008年,北京水泥厂就负责全北京市的垃圾处理。

    记者:高耗能、高污染的灰色水泥产业向绿色、生态化发展转型的过程是需要一个时间的,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您认为哪些因素可以推动这个转型的时间能加快一些?

    孔祥忠:我认为未来主要的政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革,让部门衔接的更为紧密,例如,政府层面应该把商业混凝土归为工业部门,在国外一些大型的水泥厂和混凝土厂是不分家的,有利于整个水泥产业的快速发展。

    体制上应该站在国家层面高瞻远瞩,不但要鼓励节能环保技术、工艺的运用,并且要更好的协调各个部门的关系,打破过去僵化的体制问题。

    例如,水泥厂上了环保项目,我们希望环保部门能够认可并且体谅水泥企业,不能完全作为环保部门去管理,因为毕竟是企业需要以生产水泥为主,希望能够在不影响水泥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加上一些环保项目。再有希望在做这些环保工作的时候政府层面能够有一些政策上的鼓励。

    记者:在水泥工业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水泥工业给城市公民留下了良好的节能印象。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水泥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工业生产厂家,它们在生产水泥产品的同时,还兼带有处理和利用城市废弃物的功能。您认为我国的水泥工业应该向国外学习哪些经验?

    孔祥忠:矿山开采后的绿化,保障生物多样性,这是国际上大型水泥企业的做法,也是我们正在推广的做法。国际上,矿山开采之后还要有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不仅仅是绿化。在矿山开采之前,要看看矿山上有多少植物、动物,做一个统计。国际上在开采之后,继续往下延伸,会形成一个水系,开发成游览中心,可能环境比过去更好。国际上有很多公园都是在废旧矿山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我们水泥行业已经有几家已经开始尝试做了。

    其次,我们需要学习国外企业管理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当然这不仅限于水泥行业。国外的大企业把所有职工的健康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为当地做出贡献。现在国内的一些企业把利益放在第一位,企业责任感缺失,对厂里职工健康安全关心不够,对职工的培训太少。培训不需要花费很多,但是,培训会对员工今后的就业、生活产生很好的影响,并且会增强企业的认同感。

    再有,我们原创性的技术太少,不光是水泥行业。创新分两个层面,国家创新和社会创新,社会的创新是放到企业里面的,但现在很多企业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没有哪个企业愿意投资做创新,即便是创新,也大都是封闭的,目的是为了把同行打败。在创新方面,国外是由行业协会来做的,每个企业出钱、出人,有了新技术,大家共享。但在我们国家层面上,政策方面没有形成鼓励机制,或者是国家投资创新,但是监管缺失,最后导致没有人愿意做原创。

    记者:作为水泥行业的专业性协会,在水泥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路上,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

    孔祥忠:大的方面,基于工作的经验和与国际上的联系交流,我们行业协会每年都要开国际交流会议,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经验,不断努力改革。

    其次,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立足本土特点,以国际先进的节能减排,绿色生态为方向,综合行业内部的信息,为行业争取一些政策支持。

    再有,在金融方面,协会会为企业节能减排项目联系金融机构,做一些银企对接的工作,为我们水泥企业的绿色转型争取实质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