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前治谈“JT”窑的推广价值

来源: 发布时间:2007年01月29日

   我作为一个老水泥工作者,哪里搞水泥我就到哪里去。

   为了深入了解“JT”窑与“JT”技术。去年上半年,我走访了南京建通官塘水泥厂,下半年与袁克兰一行赴广西百色与蒲庙考察。这次会前又专程去了江苏磊达,由于磊达拥有两条25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和六条“JT”窑,他们的经验和体会最宝贵、最真实。通过座谈,磊达的汤总和技术人员认为:

  1. 磊达原来的立窑技术在立窑行业也是领先的。通过用 “JT”技术对老窑进行改造,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热耗、电耗接近2500t/d新干生产线的指标,熟料成本也能与2500t/d相媲美。

      通过参观座谈,我感受到了缪建通同志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倾注全身心去推进立窑技术的进步,把立窑技术推向了辉煌的顶点,对此我对缪建通同志表示深深的敬意。

      2. 汤总认为:“立窑终究是立窑。”“JT”窑生产的熟料质量与以前比没有什么变化,熟料强度大约比新型干法熟料低2~4兆帕,而且立窑熟料质量的不稳定性也是很明显的。但是即使熟料强度在58兆帕左右也是能生产42.5水泥的。

      立窑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在中国,曾经一度成为水泥工业的主导,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92年开始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但当时还不具备大规模建设新型干法生产线的条件,立窑在此背景下,迅速的发展起来。当时的立窑可分为三种情况:

      1) 10~15%为技术先进、管理完善的立窑;

      2) 各项指标落后、被社会上视为脏、乱、差、污染严重的立窑企业,也占10~15%,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形象;

      3) 介于上面两者之间的企业,占了大多数。

      但是,立窑毕竟是传统、古老的技术,“JT”技术推动了立窑技术的进步,增加了活力,但和新型干法工艺比,还是属于落后工艺,落后工艺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

      我前两天到徐州,参加淮海中联主持的关于3700t/d生产线技改论证会。

      淮海中联的3700t/d新型干法线是引进罗马尼亚Φ5.8×100M窑改造而成的,2006年该窑检修了6次,每次检修费用在200~300万元,80%的人力与精力去维护它。生产熟料成本比万吨线高37元/吨,和5000 t/d 线比也要高10多元。尽管3700 t/d线能够生产52.5水泥,但自从拥有了10000 t/d和 5000 t/d 生产线后,它已没有了市场竞争能力,因此,企业强烈要求停掉此生产线。

      说到落后生产工艺,它不仅仅指立窑,还包括湿法窑、中空窑、立波尔窑,甚至是小型的新型干法窑。

      因此可见,淘汰落后不仅是淘汰立窑,只要没有竞争能力,即使是小型新型干法窑也属淘汰之列,产业政策虽未列,但业主也会自行淘汰的。

      “用最低的能耗获取最大的利润”是当前最大的课题。

      3. “JT”窑有没有推广应用的价值?我在磊达看过后,觉得有推广价值,但是推广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在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指出:到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比例达到70%以上,这意味着落后工艺不会超过30%。但目标是写在纸上的。在规划中还提到2010年水泥年需求总量约为12.5亿吨,但去年一年就达到了。

      新型干法的发展比我们预想得还要快,现在粉磨站的发展非常快,如雨后春笋。原来700~800公斤熟料产1吨水泥,目前500~600公斤熟料、甚至450~500公斤熟料就能生产1吨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线实际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能力,新型干法熟料强度高,增加了混合材的掺加量。保守的估计,2006年的新型干法水泥产量超过了50%。照目前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速度,立窑的30%市场份额就很难说。我曾形容大型新型干法水泥象“泥石流”一样,来势非常凶猛,不可阻挡,大家要认清这个形势。

      所以投资一定要谨慎,要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要了解市场环境,要了解周边的企业,虽然文件上说是到2010年立窑还会有30%的市场份额,但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这个比例可能还会小。总之,在投资用“JT”技术去改造立窑,一定选择大型化新型干法生产线的产品覆盖不到的地方

      现在提倡节能、循环经济,各省的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动作都很大。北京在2002年已经全部淘汰立窑;浙江用两年半的时间将4000万吨的立窑淘汰出局;去年以来河南、山东、湖北又先后发文,加快了淘汰的力度和进度。所以对老的立窑进行改造,一定要考虑市场环境和地方的政策,在大型新干法水泥生产线覆盖不到的地方是可以推广的。

来源:数字水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