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缅甸始终是无法绕开的战略要地。
作为中国水泥行业的领军企业,海螺水泥有着战略、资源、技术、资金、机制等竞争优势。在缅甸,这里水泥价格约是国内的两倍,而且市场刚刚开放,未来市场巨大。
海螺集团董事长郭文叁如何下好这盘从没有下过的棋。
告别云南海螺,记者从昆明直飞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空中行程2小时。
在昆明登机气温还只23度,到了曼德机场温度已陡升至30多度。一个中等身材的干练中年男子来接我们,一问得知他就是海螺缅甸区域主任、缅甸海螺公司总经理李鑫。
采访在接机的路上即开始了。
“你们正行驶在缅甸唯一一条高速路上”,记者看到,高速上很少有其他车辆,路面与国内的省级公路类似。路两旁满眼是亚热带成片的芭蕉林,低矮的木棚,很原生态的国家,一切如同处女地……给记者直接的感觉像是国内上世纪80、90年代水平。
三年前,郭文叁带着海螺一帮人来缅甸找市场,李鑫介绍说,海螺集团从2011年开始考察印尼、缅甸东南亚等市场,通过近三年的调查,在选矿、选厂、选择营销渠道和分析投资环境等方面收集了大量数据,经过缜密的研究分析,最终决定在印尼、缅甸、老挝投资建厂。其中,2012年10月,海螺集团在印度尼西亚第一大岛——加里曼丹岛一片荒芜的土地上首先动工建厂,从此迈出了中国海螺走向国际化企业的第一步。
缅甸项目要稍晚些,因为直到2012底,缅甸颁布了新的《缅甸联邦共和国外国投资法》,规定了允许外国投资的商业活动,以及需要成立合资企业才可以进行的商业活动。
李鑫说,“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一直鼓励省属大企业‘走出去’,海螺正是响应这一号召的先行者。其实,直到2014年1月24日,海螺水泥联合缅甸MYINT投资集团公司组成联合体,成功中标缅甸工业部第三重工集团下属皎施水泥项目。通俗地说,海螺水泥通过与缅甸一家公司合资联合并购了一家缅甸经营困难的国企。
记者对海螺水泥在缅甸的首次并购产生了浓厚兴趣,其效果如何?
通往皎施工厂的路很多都是土路,驱车路上尘土飞扬。李鑫说,为了今后方便运输,公司马上还得自己修路,在缅甸,一切主要靠自己。缅甸同样很缺电,全国电力供应只能满足市场需求26%,同样能源解决也得靠自己。显然,在缅甸建厂与国内有着太多的不一样。
但,海螺人又一次“闪电”般带来“惊喜”!
记者来到并购的皎施项目工厂,这里位于缅甸曼德勒省皎施县,距离皎施县城约10公里,距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约70公里。与此工厂相近约数公里的地方,仍有一座缅甸另外一家国有水泥工厂正在生产。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座工厂的大烟囱上空,海螺这边空气清新,那边则浓烟滚滚。正在工厂里的缅甸海螺常务副总夏贤清说,海螺工厂仅用四个月就完成了6项大技改、144项小技改。
国情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管理不同,技术标准不同。面对全新的考验,李鑫总结说,围绕“尊重、互信、包容、互通”八字工作方针,海螺在缅甸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国内落后产能转移,而是输出海螺最新的装备与技术、要做环保型企业,同样还要尽缅甸海螺的社会责任,参与当地的文化教育建设与慈善事业。
李鑫说,“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一直鼓励省属大企业“。路两旁车因为对方也是国企,刚收购时,缅甸员工一直处于观望状态,海螺管理人员就七个字,从我做起,带头干。夏贤清说,刚来时,生产线窑头上堆了10吨废熟料粉,几年都没人清理,再不清理,极易引起坍塌,海螺管理层们就先从打扫卫生开始,一天二天,缅甸员工没人帮忙,第三天他们终于也加入清扫队伍了……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海螺的缅甸模式辛苦背后更多是收获。
皎施水泥厂隶属于缅甸工业部下属第三重工集团公司,接管时拥有员工262人。海螺管理人员仅几个人,李鑫深有感慨的说,没有海螺大家庭,我们寸步难行,缺钱给钱、缺人给人、缺设备给设备,国内大后方,总是以超常规速度给予我们一切支持,在缅甸,每一根钢筋都得从国内进口。
缅甸海螺人又一次交出“喜人”答卷。
2014年3月,海螺人进驻,2014年8月完成一条400吨生产线技术改造, 2014年11月15日,在老工厂旁边开工建设一座新工厂,建一条5000吨世界一流的生产线。新工厂项目工期15个月,李鑫说,新生产线投产后,每天的净利润将达到100万人民币,两年即可收回成本。
技术改造后的老400吨生产线,在技改完成当月,就单月生产1.2万吨熟料,创该厂历史记录。
中午时分,温度已近40度,海螺人带我们登上工厂旁的矿山顶,在那里可以一览新工厂全貌。
大约十几个大小标准足球场的平地上,巨大的厂房已经完成框架,窑炉已开始搭建,近百米长的生产线正在建设,宿舍区主体结构已经建成,办公楼也快完工……
缅甸皎施,海螺人在这里正在与时间赛跑,他们即将完成了一场漂亮的“闪电”水泥大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