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模:打破思维定势 突破行业发展困境

来源: 来源: 中国建材联合会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2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减缓、发展动力改变、发展方式转换。对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也是一个市场倒逼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去年以来,经济发展继续延续着经济下行的态势,行业和企业都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和市场需求萎缩的双重压力,许多过去潜在的问题凸显,矛盾更加激化。在这样的困难时期,需要我们振奋精神,把握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突破发展思维定势,打破发展路径依赖,以创新思维突破发展困境。
 
    行业发展现状
 
    1.宏观经济发展走势
 
    今年一季度国家统计数据显示,除了出口增速有所增加外,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均出现下滑,并创下数年以来的新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6.4%,为近6年最低;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5%,是2001年“入世”以来的新低。此外,今年一季度全国铁路货运量和全社会用电量表现疲弱。1~3月份铁路货运量与1~2月份累计全国铁路货运量都同比下降0.1%;1~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仅0.8%,增速创近6年新低。这些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市场需求乏力,实体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将对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发展形成很大压力。
 
    2.一季度行业发展状态
 
    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来看,实际上从2012年起就开始进入增长换挡期,增速放缓。2013~2014年总体上行业经济运行仍处于平稳、较快运行区间,但是在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下,特别是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大幅放缓,对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需求萎缩,进一步加剧产能的严重过剩,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降到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3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66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5%,增速比1~2月份回落1.9个百分点。1~3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同比增长6.8%,增速比1~2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施工面积增长3.7%。房屋新开工面积23724万平方米,下降18.4%,降幅扩大0.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6791万平方米,下降20.9%。
 
    今年1~3月,主要混凝土制品产量增速下降或出现负增长。混凝土电杆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同比增长1.45%,同比增速减缓14.3个百分点,混凝土预制桩产量出现负增长。由于环保工程、污水处理、区域调水供水工程建设投资持续稳定,混凝土排水管和混凝土压力管生产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规模以上企业的商品混凝土生产保持了适度增长,累计产量3.0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5%,同比增速加快9.3个百分点,比2014年全年增速下降4.7个百分点。这种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企业兼并重组的效果,并不是市场需求的拉动,这可以从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增加得到印证。
 
    作为主要由基础设施和房屋建筑投资拉动的产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的发展形势与宏观经济走势基本一致。但是,作为终端产品产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整体上受益于服务于多个社会经济领域的对冲机制,不仅有基础设施、房屋建筑、市政建设,还有公路、铁路、水利、水电、港口、水工等许多领域,不同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不同,一些地区和产业受益于政策性投资驱动。总体上看,今年一季度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经济运行基本保持平稳。
 
    3.今年经济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中央政府为控制经济下行趋势,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出台各种促进投资政策。国家正在实施的“三大战略”,即“一带一路”、长江黄金水道城市群,京津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这些国家财政投资项目将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随着这些项目工程的开工建设,对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需求将随之上升。但是,这些投资阳光不会普照,将聚焦于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项目,例如铁路建设以西部地区为主,水利工程建设更是集中在西部一些地区。因此,虽然行业总体发展将保持稳定增长,一些地区和行业仍将面临困难局面。
 
    从反映发展预期的社会投资来看,今年1~3月,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投资完成额为327.8亿元,同比增长3.98%,同比增速大幅减缓24.4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增速回落11.1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国家正在加大改革力度,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政策拉动效应将在今年下半年显现,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今年总体上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是,更长远来看,国家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将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市场需求不可能长期依赖国家财政投资拉动。实际上,国家推进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已持续了20多年,目前所处的转型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机遇期,企业一定要加快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大势。
 
    当前行业发展的特点与困境
 
    1.市场进入门槛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中,除纤维水泥板/硅钙板和预拌商品混凝土以外,都是品种众多的终端产品,本地化市场。全国大大小小企业数以万计,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产业结构问题不显,但是当市场需求潮落,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结构问题凸显,企业之间低价恶性竞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很突出。混凝土制品产业中,以混凝土管行业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全国有5000余家混凝土管制造企业,其中仅有约1000家企业获得政府颁发的混凝土压力管生产许可证。近10年来,因PCCP管在大口径、高工压和长距离输水方面的优良性价比,被长距离调水和区域供水管线建设所采用,培育了10家左右的大型混凝土压力管生产企业和一批上市公司,如宁夏青龙、新疆国统、山东龙泉、北京韩建河山、山东电力管道、浙江巨龙等,不仅为国家工程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引领了行业的发展。但是,混凝土管行业中大部分企业固定资产在500万元以下,年产值在500万~1000万元。约1/3以上企业固定资产只有几十万到百万元,年产值300万元以下。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是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必须通过提高技术、质量、安全等市场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
 
    预拌商品混凝土产业是近10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异军突起的建筑材料产业,产值超过万亿元。上游水泥产业大举进入商品混凝土,带来了现代材料制造业的发展理念,使得这个过去依附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材料加工业转变成了现代工业意义上的材料制造业。形成了从材料设计、原材料制备、混凝土生产到运输物流的产业链,有些企业向上延伸到骨料和矿物掺合料,向下游延伸到混凝土施工环节,搞“交钥匙工程”,对硬化混凝土的质量负完全责任。纵向整合虽然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但全国大大小小8000余家混凝土生产企业的现状必须改变,要大幅提高产业集中度,走集团化、集约化创新发展的道路,商品混凝土行业才能健康发展。近年来,一些大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使得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家还没有认识到预拌混凝土产业的发展规律,产业结构的调整还需要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
 
    2.产能严重过剩与同质化竞争
 
    预拌混凝土的生产方式是间歇式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产品是个性化定制的,混凝土工程施工是高时效性的,这些特点造成了预拌商品混凝土产能配置“天生”就会过剩。发达国家的产能利用率一般不会超过50%。但是其产业集中度比较高,市场竞争比较理性,很少有恶性的价格竞争,这保证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相比之下,我国商品混凝土产业和水泥一样,已经形成了非常严重的产能过剩,难以化解。由于混凝土生产工艺成熟、装备技术的供给外部化,企业之间的技术产品同质化程度很高。同时,现阶段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市场竞争难以公平和有序,导致价格恶性竞争、应收款居高不下(很多企业的应收款占销售收入100%以上)、产品和服务质量下降的问题普遍存在,不仅使得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而且造成大量工程质量隐患。由于这些质量隐患大多数为耐久性问题,几年以后才开始逐渐显现,所以没有受到政府主管部门应有的重视。
 
    3.政府管理缺位错位,产业政策缺失
 
    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开始关注商品混凝土产业,国家统计局已将商品混凝土纳入材料制造业领域,并实施了经济统计。但其他相关产业部门之间的管理存在错位和缺位。一方面,由于历史的沿革,建筑施工管理部门在继续延续着对商品混凝土企业的行政管理,这种管理不可能是对制造业的管理,因为政府部门职能定位不同,例如住建部2014年11月发布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将预拌混凝土企业列入建筑施工承包企业管理,技术负责人具有工程序列高级职称或一级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即可。另一方面,工业管理部门对新兴的商品混凝土产业了解不多,而且与建设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未能将商品混凝土产业的管理职能接过来或者形成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这种状况造成了长时期的商品混凝土产业发展管理政策缺失。
 
    由于缺乏行业准入政策研究和有效的行业准入管理,大量中小企业进入这个对混凝土结构质量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这些企业缺乏研发能力和创新资源,其材料设计技术与生产装备技术来源只能外部化。企业之间技术同质化,又进一步加剧了产能严重过剩条件下的恶性竞争。许多落后企业依靠偷漏税或偷工减料得以生存。除此以外,突出的问题是应收款居高不下,而且日益严重。这些问题和风险最终将转移到混凝土工程质量上。因此,解决政府管理的缺位、错位的问题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协会为此做了不懈努力,积极向工信部反映情况。最近,住建部与工信部开始协同,推进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应用,对预拌混凝土生产进行管理。4月23日发布了征求《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类似地,随着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工业化建筑部品制造业正在形成,同样需要住建部和工信部的协同管理。
 
    4.创新能力不足,思维定势难破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加快发展速度和做大企业规模是许多企业的成功路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和许多制造产业一样,商品混凝土行业陷入了同质化产能严重过剩的竞争陷阱。在这种环境中,由于创新能力缺失,企业发展产生严重的路径依赖。许多企业仍然寄希望于发展初期类似“禁现”的政府政策鼓励和保障,仍然寄希望予市场需求不变或竞争环境不变。发展思维急需转型升级。商品混凝土产业从与落后的现场搅拌混凝土竞争,发展到与拥有相同技术装备的企业竞争,并且面对着新的低碳、环保、高性能要求的市场需求升级。当前,政府在大力简政放权,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个市场竞争的铁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为产能严重过剩,依靠发展速度和企业规模实现发展的路径已走到尽头。企业必须摆脱这种路径依赖,打破思维定势。长期以来,许多混凝土企业特别是中小混凝土企业忽视技术创新,缺乏创新能力。这些企业在新常态下的激烈竞争中,不可能生存下去,必须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式,向有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竞争优势的企业靠拢,通过加盟等形式,实现合作共赢。
 
    5.缺乏新技术支撑,转型升级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