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People's Bank of China)上周六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继2006年中期以来又一次以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稳定金融体系为目的的利率调整。中国央行此举同时说明,尽管中国各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均阴霾密布,但中国经济依然增长强劲。
中国央行决定,自2007年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52%提高到2.79%;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12%提高到6.39%。
中国央行周六发布的公告指出,本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目的在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中国政府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今年前几个月的银行贷款额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均已超出预定目标,这增强了市场的加息预期。
上周五,市场上加息传言再起,中国股市应声下滑,基准的上证综合指数下跌0.7%至2930.48点。贷款利率的上调将增加企业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的成本,存款利率上调将提高银行储蓄的吸引力,这都不利于股市的坚挺,股指目前仍处于历史高点附近。
中国调整基准利率总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控制贷款和投资,中国当局惯用的手段是控制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以及上调这些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
尽管如此,随着中国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利率手段料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高盛(Goldman Sachs)的经济学家梁红在一篇盛赞中国央行加息举动的报告中指出,高盛认为上调存、贷利率比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或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都有效得多。
梁红表示,此次加息之后,中国当局可能会采取更多的技术性措施来降低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也有可能进一步加息,同时允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继续走强。
北京的紧缩货币政策表明,中国金融体系对国际金融市场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尽管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但未开放的资本市场和其他金融管制措施使中国得以保持国内利率政策的独立性。中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也不拘泥于教条;经济学教科书认为,汇率、利率和国际收支这三大经济要素中政府最多只能同时控制住两个。
此次只是中国政府自2004年以来第四次加息,四次加息的累计幅度为1.08个百分点。相比之下,美国自2004年中进入紧缩周期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Fed)已将短期利率上调了17次,累计加息幅度为4.25个百分点。
此外,中国此次加息之时,正值经济学家们预测美国将会减息之际,有人担心美国在按揭贷款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会减慢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经济学家们看来,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欧盟和邻国日本是否会进一步加息也越来越成问题。
中国经济已高速增长了10年,最近4年的增幅都在10%以上,中国正在采取措施控制经济的过快增长。经济学家们指出,中国政府在控制物价方面的难度越来越大。政府表示,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目标是8%左右,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涨幅要控制在3%以下。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对人民币汇率的严格控制是决策者担心金融体系失衡的根本原因。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剧增反映出人民币汇率的低估正导致外汇以贸易顺差的形式源源流入中国。这种趋势也造成银行资金过剩,贷款压力加大,从而孕育出通货膨胀率上升和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的危险。
中国央行周六在声明中表示,本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目的有几个: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确保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实现经济平衡增长和结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中国央行1年期贷款利率调整幅度通常都是0.27个百分点,幅度很小。之前三次加息分别发生在2006年8月、2006年4月和2004年10月。上世纪90年代中叶到2004年10月之间,中国央行没有对利率进行过调整。最近两次存款利率上调分别发生在2006年8月和2004年10月。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上周五的新闻发布会上暗示将推行紧缩信贷政策,他表示:“中国经济存在着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问题。”他指出:“所谓不稳定,就是投资增长率过高,信贷投放过多,货币流动性过大,外贸和国际收支顺差过高。”
本月早些时候,温家宝总理向人大代表表示,政府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