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有哪几大个看点值得重视?

来源: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2日召开会议,备受瞩目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会期正式确定,将于10月26日至10月29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是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重大问题,而审议“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也将是五中全会的核心议题。
 
    “十三五”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表面上看,“十三五”规划是在制订五年规划,深层次看,其实是对中国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和发展能力的判断。对于决策部门来说,对中国当前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转型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难度,都需要有足够的估计。当前,中国面临着空前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压力,“三期叠加”所代表的多种矛盾将在未来五年集中显现,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与深化改革也将面临着战略上的艰难平衡。
 
    因此,中央对“十三五”规划将定下何种基调?“十三五”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未来发展的思路何在?中国将呈现何种发展格局?可以期待,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国家层面的“十三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目标、战略重点、主要发展思路等,都将公之于众,成为国内各级地方、各个部门制订“十三五”规划的参考依据。
 
    在笔者看来,“十三五”规划有几个看点值得重视:
 
    看点一:经济增长目标。鉴于“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保持一定经济发展速度是关键。而在下行压力大、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保增长成为第一要务是合情合理的。
 
    眼下关心的问题是,中国应以何种增速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目前,关于“十三五”规划会否下调经济目标引发激烈争论。鉴于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稳增长任务加重,有专家认为,可以将“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下调至6.5%。但也有专家认为,尽管6.5%是一个更合理的选择,但7%可能才是更合情的结果。如果按照传统规律,定在6.5%能留出较大的政策空间,但政策之“锚”的作用不明显,可能导致目标形同虚设。而且以7%为目标并不意味着实际增速会大幅高于7%,也不意味着中央不能容忍增速跌破7%。
 
    在笔者看来,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面临的增长任务目标也各不相同,估计不少发达地区将会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在经济新常态之下,如果全国是6.5%的平均增速,那么地方经济一般而言就不能低于这一速度。就此而言,在“十三五”期间,恐怕需要全国都保持住7%左右的经济增速为宜。
 
    看点二:区域发展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形成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梯度格局,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面向东南部海洋的开放。未来中国的发展,需要在战略格局上平衡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陆,这种调整不止于过去扶贫式的西部大开发,而是通过西部地区的系统发展与开放,构建起中国新的增长基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多种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都会在区域发展的结构性调整中找到着力点。
 
    看点三:市场化改革和转型升级。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政府保增长的压力也随之大增,中国政府很容易走向通过政府干预、政府投资、政府扩张信用的方式来拯救经济。但这种短期救市的副作用很大,代价很高,除了直接投入的成本很高昂外,最大的害处是推迟了市场出清的调整过程,在救市的同时又制造了新的结构问题。因此,决策部门应该调整思路,只要中国经济有托底的手段,就应该进行市场化的调整,并借此机会推动市场化改革。
 
    当前中国正处在“十三五”规划制订的关键时间节点,面对中国经济持续增大的下行压力,决策部门应该吸取此前在实体经济及股市动荡中的经验教训,调整思路,坚持市场化改革,避免政策措施阻碍市场的自我出清。越是在经济转型时,越应该坚持市场化的改革。这才是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
 
    看点四:增加财政控制力。中国经济中的行政力量推动虽然依然重要,但是外部社会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在不断增大,社会经济运行的机制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十三五”规划中必须考虑更多的因素和更大的范围,财政的宏观控制能力就是五年规划应该大力加强的内容之一。在未来,财政问题涉及财政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涉及中国的外债扩张问题、涉及到地方债发行与地方债务管理、涉及到税收政策调整与税制改革、涉及到产业投资方向、涉及到政府和部门收费制度的改革,甚至还涉及到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等等。由此可见,增加财政的宏观控制力,对中国未来的国家治理有重要作用。
 
    总之,面对新常态、树立新理念是“十三五”规划时要坚持的出发点和大原则。新常态不是一个被动等待的外部环境,不管是中央还是各级地方不仅要去适应它,调整发展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转变发展观念,主动引领新常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寻求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十三五”所要的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如果在新常态下的调整中,能够培育出以市场化方式成长的创新点,中国经济再创奇迹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