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影响,水泥行业或将继钢铁、煤炭之后迎来转型阵痛。
产量首现萎缩 利润大幅度下滑
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水泥行业产量出现了25年来首次萎缩,为23.5亿吨,同比下降4.9%;同时,行业经济效益也出现大幅下滑,全年实现利润330亿元,同比下降58%。
据数字水泥网统计,2015年全国31个省级地区中,有9个省出现水泥行业亏损,约占29%,河北和山西是行业重灾区。其中,山西亏损最严重,亏损约21亿元,其次是河北,亏损15.4亿元。总体来看,北方地区省份亏损较为严重,南方省份大多保持盈利。
亏损企业之中,上市公司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发布的2015年业绩预告显示,由于市场低迷、量价齐跌等原因造成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产生重大亏损近17亿元。此外,四川双马、福建水泥、亚泰集团等6家上市企业也先后发布2015年业绩亏损预告。
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院长周云峰表示,目前在我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水泥企业有25家,在对其2014年年报和2015年前三季度季报统计归纳后他们认为,除6家水泥企业同比增长外,其余19家水泥企业利润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2015年是我国水泥行业近10年来最艰难的时期,行业预计的需求拐点提前到来使得企业措手不及。”中材水泥董事长隋玉民表示,一方面,行业企业为了不丢失市场份额而轮番掀起了价格战,甚至不惜低于成本价进行倾销,各省、区行业自律纷纷被打破,多数区域的企业处于无序化的恶性竞争状态。另一方面,行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工作推进缓慢,难以在短期内从根本上改善行业现状,而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却日趋显现,整体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2016年和去年相比需求量可能还会下降,但供给量却还在增加,新建、在建熟料产能还有两亿多吨,这些都释放出来以后,水泥产能将达到40亿吨,产能利用率也就50%多,这是水泥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前几年每年全行业还有七八百亿元的利润,2015年却有半数企业出现亏损,2016年如果做不好,可能面临全行业亏损,甚至比现在的钢铁、煤炭行业更困难。”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认为。
产能利用率下降却新建不止
“产能过剩、供求失衡是水泥行业的老问题。”南京凯盛国际总经理冯建华认为,水泥产能严重过剩,新增产能屡禁不止是导致2015年水泥行业效益严重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冯建华表示,以前,华北、华东是严重过剩地区,西北、西南情况较好。但是,如今,连新疆、内蒙古人均水泥产能也超过了5吨,水泥价格长期只有150元/吨左右。他举例,2015年1月~10月,新疆累计亏损额达8亿元,虽然10月单月实现盈利,但全年很难实现扭亏为盈。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现在新增产能也较为严重,2015年1月~10月亏损额已达3亿元~5亿元。
针对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国家多次发文限制新增产能。其中,国发〔2013〕41号文要求:各地方、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但是,仍有一些地方新增项目屡禁不止,一些违法违规项目堂而皇之通过公示。
北方水泥总裁张传军透露,以东北为例,国家掌握的东北地区在2015年新投产的只有山水喀左和大鹰昌图两条生产线,事实上东北地区2015年建成投产的还有鸡西赛龙、四平天茂、辽阳恒威、辽阳银盛、白山山水等5条生产线。也就是说,建成投产的生产线要比国家掌握的高出3倍还多。更为严重的是目前新建还在继续,国家掌握的东北地区没有在建生产线,而事实上东北还有哈尔滨冀东等5条生产线在建。
“这些产能全部投产后,东北地区熟料产能将过剩55%,企业不亏损就不正常了。在这个比谁更抗亏的竞赛中,包括新建企业在内没有一个赢家,国家税收损失更大。”张传军认为,新增产能绝大部分增加了本地的市场压力,加剧了恶性竞争,价格创历史新低,东北地区行业利润2011年盈利14亿元,到2015年预计亏损20多亿元,地方税收同时大幅度下降。因此,立即停止新建和在建应该成为遏制新增产能的重要举措。
抓住调整转型的黄金窗口期
不过,在中央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各地政府今年在去产能的执行力度上变得更加主动。
经过梳理发现,目前,河北、宁夏已明确提出水泥减产目标。河北省长张庆伟表示,今年内将压减水泥150万吨。到“十三五”末,水泥产能将控制在两亿吨。而宁夏将利用两年时间减少产能500万吨,产能利用率将从50%提高到80%。新疆乌鲁木齐则在今年初开始拆除8万吨水泥生产线。此外,安徽、山东、湖南、甘肃等也提出清理水泥“僵尸企业”计划。
冯建华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传统依靠量的增长来获取规模效益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水泥企业必须通过整合优化实现未雨绸缪。
今年伊始,宁夏建材、祁连山、北新建材等8家上市公司发布实际控制人策划战略重组的公告,意味着中材集团与中国建材两大建材央企的重组进入实际操作层面。而在过去几年,中国建材已重组了4亿多吨的水泥,使水泥行业的集中度从18%提高到现在的53%。
宋志平认为,整合要以联合重组、资源整合的方式,解决行业集中度和布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减少增量,优化存量;优化要以技术、管理、商业模式、机制的创新,持续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和竞争实力,实现从无机成长向有机成长的转变。
“面对行业已进入微利的新常态,作为水泥企业要认识到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的必要性,要有计划地通过淘汰或等量置换等方式,严格执行错峰生产,控制产能发挥,改善供求关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全面转型与调整,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与模式。”隋玉民认为,首先,水泥企业要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做好现有产能升级改造,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效能;其次,要立足水泥主业,充分掌握市场寻求,随产业延伸发展寻求新的产品方向,不断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推进产业相关多元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第三,要重视环境友好战略对水泥行业的可持续推动力,实现创新驱动下的绿色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方向转型升级。
隋玉民指出,水泥企业要积极推广各类节能降耗的先进技术,进一步挖掘水泥行业的节能潜力;要积极贯彻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要重视废弃物协同处置工作,水泥企业要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城市生活垃圾和危废的特性,从战略高度获取固废资源,实现企业在城市规划、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要积极开发利用电石渣、粉煤灰等废弃物生产水泥技术,推动资源综合有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发展循环经济。
周云峰也认为,每一次大的科技创新都给水泥企业带来了重大机遇,增强了水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动力。比如预分解窑煅烧技术大幅度降低了吨熟料热耗,节省了大量的能源,降低了水泥企业的运行成本等。“分析水泥行业的未来技术走向,除节能降耗这一永恒主题之外,低碳、低排放正逐步成为水泥生产新的主题。降低碳排放,实施更严格的粉尘排放标准,控制水泥粉尘中的PM2.5含量,将是水泥行业削减产能的‘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和手段。”他透露,近期中国建材联合会提出了“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研发”这一前瞻性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包含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课题,其所在的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也参与其中。
“‘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尚有20亿~25亿吨的市场需求托底,因此必须抓住这段调整转型的黄金窗口,坚定不移做好供给侧改革,果断地去产能、调结构,彻底扭转行业命运。如果久拖不决,未来将不再有合理的盈利支撑结构调整,也不再有充足的时间解决过剩矛盾,‘十三五’之后,一旦行业滑入减量期,问题积重难返,调整起来会更痛苦。”宋志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