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水泥产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来源: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9日

  一季度的产业运行情况作为每年开局,总能对一年内产业的发展形势提供一些警示,也是行业企业制定下一步生产经营计划和行业管理部门调整产业工作的重要参考,因此笔者将今年一季度水泥产业的经济运行情况做简要介绍,供行业参考。并就产业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抛砖引玉,得行业内有识之士出谋划策,共谋水泥产业发展。

  今年一季度水泥产业表现不容乐观,全国水泥产量同比下降,价格持续下滑,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回落,全行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水泥产业面临的下行压力持续放大。

  一季度水泥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收入、效益双双下滑。今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水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72亿元,同比下降6.9%,为2013年以来的首次下跌(图1),实现利润总额32亿元,同比下降67.6%,下降幅度较大图2。其中,东、中、西部规模以上水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11.1%、-7.6%、1.5%,利润总额同比均大幅下降。从分省情况看,一季度仅天津、重庆、四川、西藏四个省(市、自治区)水泥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加,其他省市均无一例外下降,利润总额除四川和西藏同比增加外,另有15个省(市、自治区)出现亏损,亏损面超过40%。

  价格持续下跌是水泥行业效益下滑的直接原因。今年3月份全国通用水泥平均出厂价格比上月继续下降4.3元,一季度累计下降幅度超过10元,前三个月平均比上年同期下降26.8元图3。其中,华东、华南以及西南、西北的部分地区下降幅度较大,降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3月份,除东北地区和广东、西藏的水泥平均价格维持较好水平外,有23个省(市、自治区)水泥平均出厂价格低于300元/吨,其中,有13个省(市、自治区)水泥平均出厂价格低于285元/吨,全国大部分地区水泥价格亮起了“红灯”。

  水泥市场供需矛盾是水泥价格持续低位的根本原因。今年一季度,全国累计生产水泥4.3亿吨,同比下降3.4%(图4),3月份当月全国水泥产量1.6亿吨,同比下降20.5%。分地区看,东、中、西部3月份当月水泥产量同比分别下降25.4%、18.1%、16.8%,1~3月份累计水泥产量同比分别下降5.6%、2.1%、2.0%。其中,3月当月除西藏自治区外,各省水泥产量均同比大幅下降,1~3月份累计产量除安徽等十省市自治区同比增长外(图5),其余省市均同比下降。实际上,3月份水泥产量大幅下降应在意料之中,是水泥企业对前两个月水泥产量大幅增长导致市场供需矛盾加剧的主动调整的结果。虽然一季度全国水泥产量下降,但从目前市场情况看,市场供需矛盾仍未见减缓迹象。

  水泥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今年一季度水泥产业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8亿元,同比下降11.4%,继续延续2011年以来的持续下降态势(图6)。其中,东部地区完成限额以上投资同比增长22.9%,跟2014年下降27.2%相比,出现较大反弹,中部和西部地区完成限额以上投资同比分别下降9.4%和35.3%。分省市看,全国有11省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加,其中,山东、湖南、河北、江苏一季度水泥产业投资位居全国前四位,限额以上投资额度均超过9亿元,增速分别为18.0%、43.3%、23.1%、39.5%。

  水泥产业主要特征及突出问题

  水泥企业两极分化特征明显。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水泥企业亏损面超过40%,亏损企业亏损金额81亿元,同比增长47.8%。而一季度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为32亿元,也就是说,近60%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3亿元,水泥企业经济效益分化明显。水泥上市企业财务报告也在很大程度上佐证了这一现象:从水泥上市公司一季度报告中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水泥上市公司经济效益受产业发展大势影响,同比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但海螺水泥、中国建材等几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仍保持了较高水平,某几家上市公司的水泥利润总额占盈利企业利润总额比例接近30%,且从部分企业集团公布的毛利率看,均大幅超过全行业毛利率12.1%的平均水平,如海螺水泥、华润水泥的毛利率均超过20%。

  水泥企业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应是水泥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截止到2014年末,40余家年生产规模500万吨及以上水泥企业集团,水泥熟料生产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比重超过70%,水泥生产能力比重超过50%。从水泥产业发展现状看,产业集团化是目前水泥产业的最优组织形态,其能在很大程度上充分发挥产业化生产的优势,实现资源、能源高效的配置和利用,产品对于市场变化具有较大的调整空间,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企业的盈利能力。水泥企业效益两极分化的现象也印证了我国水泥产业集中度的实质性提高。

  产能过剩依然是我国水泥产业存在的根本问题。产能过剩问题已是老生常谈,但确是近些年来水泥产业存在的最大和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在分析水泥产业情况时总也绕不开的话题。水泥产能过剩早已在全行业内达成共识,且通过近些年来全行业的共同努力,遏制新增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果,新增产能逐年大幅下降,2014年水泥产能净增长基本停滞,2008年以来关停水泥熟料生产能力7亿多吨,淘汰水泥生产能力近10亿吨。但目前水泥粉磨能力仍然超过34亿吨,庞大的产能让水泥行业始终紧绷着化解过剩产能这跟弦。而今年以来水泥产业的运行状况也表明,进一步淘汰落后水泥粉磨能力和加强抑制现有产能释放冲动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水泥生产企业中,水泥粉磨企业数量高达60%,其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粉磨企业近千家,在目前全国水泥熟料新增能力和产量增长已经得到有效遏制的情况下,全国水泥粉磨能力仍然超过34亿吨,数量庞大的水泥粉磨站是主要因素。

  今年前两个月水泥产业的运行状况则突出了抑制现存产能释放冲动的必要性。今年1~2月份全国水泥产量同比增长11.2%,远高于去年全年1.8%和去年前两个月2.4%的增长率,是2013年以后水泥产量增速进入下行通道以来的最高增长速度。受产量激增影响,今年年初全国水泥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2月份全国通用水泥月平均出厂价格达到近年来的最低点,下跌幅度达到9%。价格下滑导致全行业经济运行质量下降,1~2月份规模以上水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仅1.2%,利润总额仅7800万,同比下降97%,处于全行业亏损的边缘。好在3月份水泥企业及时调整生产,避免了市场供需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行业效益,但回想起来仍不免让人心中恻然。2月份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水泥生产企业对当时水泥市场需求过于乐观而导致产能释放加快所致,因此理性组织生产,抑制行业产能释放冲动应是目前形势下稳定行业效益的关键。

  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资金流动紧张已逐渐成为影响水泥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今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水泥企业应收账款净额709亿元,虽然比2014年末减少40亿元,但数量仍然很大,3月末规模以上水泥企业应收账款净额与一季度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达到40%,大企业集团这一比例更甚,部分水泥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显示,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1。大量应收账款的持续存在大大加大了企业的呆坏账风险,更是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率,一季度水泥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为9.9次,比2014年的13.1次下降了3.2次。

  同时企业利用国内贷款额度下降和企业利息支出比例增加则一定程度了显示了企业的经营中的资金困境。一季度水泥制造业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占比为7%,比2014年同期所占比例下降1.6个百分点,比2014年全年下降0.8个百分点,国内贷款额度同比下降超过30%。同时期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企业利息支出总额52亿元,占全行业财务费用的87.6%,这一比例比上年同期略有上升。从部分上市公司一季度财务数据看,一季度企业经营也产生了较大利息额度,如海螺水泥一季度应付利息增加3500多万,华新水泥一季度应付利息增加了6800多万。

  此外,环保设备的投入将会进一步加大水泥企业的成本压力。相关信息显示,目前运营的新型干法生产线中,仍有半数以上的企业没有安装脱硝设备。而在环保考核将逐渐实行“一票否决”的形势下,企业在这方面的刚性投入必不可少,成本压力将会加大,而环保指标也将成为行业进一步淘汰落后的有利武器。

  对今年水泥产业发展的展望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是我国水泥产业发展的先行指标。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增速虽然持续下滑,但仍然然保持了15%的平均水平,其中建筑安装工程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平均在17%以上。2014年下半年至今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额度达到了37亿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累计额度25亿元。同时随着国家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地下管网、城市停车场、国家交通网等基础设施的继续完善,以及新常态以来政府出台的有关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的加快落实,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水泥产业的拉动作用仍然存在。根据近年来我国水泥产量增长率与投资增长速度的相关关系计算(图7),如果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14%左右,建筑安装工程量保持在15%左右,今年全国水泥产量增长速度有可能达到5%左右。

  应对目前形势的建议

  虽然我国水泥产业发展的外部拉动作用依然存在,但是解决产业自身矛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才是走出目前产业困境的根本方法。

  首先,水泥企业要加强自律,主动维护产业发展环境。一是要严格控制产能释放冲动,尤其在水泥市场需求放缓的情况下,本已突出的市场供需矛盾将会变得更加敏感,如果水泥企业能够理性分析市场,合理控制产能释放速度,行业仍能保持稳定发展,但是如果产能释放冲动不能有效抑制,则市场供需矛盾会进一步激化,今年年初的情况重现也绝非危言耸听。二是要严格遵守国家下发的一系列针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要求,不违规上线,保持住目前来之不易的遏制新增产能的成果,避免产业矛盾进一步加大。

  在此仍要呼吁大企业集团发挥行业发展领导者和行业秩序维护者的重要作用,带头遵守有关政策规定,不违规新增产能;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组织生产,在区域内采取停产、减产、错峰生产等措施,维护供求平衡和市场秩序;同时主动发挥产业优势,通过适当调节上游产业的生产和产品流向调整市场环境,维护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自身利益。

  第二,水泥企业要积极发挥能动性,主动寻求解决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等资金困境的方法。水泥产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主要受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到位率影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一季度末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拖欠的各项应付款1.8万亿元,同比增加19.4%,其中拖欠工程款8942亿元,同比增加17.7%。投资方拖欠工程款,施工单位拖欠水泥生产企业货款,是最近几年影响水泥企业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对此,建议水泥企业一方面要团结一致,尽可能抵御应收账款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要加强自律,摒弃不公平竞争的想法,避免产业竞争秩序进入恶性循环。实际上,一些地区的水泥大企业集团,通过其在区域内的市场影响力,已经有效控制了应收账款的继续扩大。

  针对行业融资困难问题,企业应加强“抱团取暖”意识,积极寻求新形势下的合作模式,通过加强合作构建企业利益共同体,在解决共同发展问题的同时,可以进一步规范市场环境和竞争秩序,同时加强寻求具有资金优势的其他行业企业或机构合作。

  第三,努力寻求精益化管理,挖掘降本增效潜力。要向行业内优秀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降低管理成本,通过挖掘生产工艺潜力,从每一个工艺参数入手,以每一个微小的改进为出发点,努力寻求生产工艺改进的极致,积微成众,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同时加强生产质量和安全监管,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保证正常的运行效率。

  第四,加快结构调整,尽快转型升级是企业实现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所在。建议行业企业积极适应新常态,主动探索转型升级道路,努力做到引领行业新常态。紧紧抓住下游产业的整合期,加快延伸产业链步伐,建立科学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紧跟工业现代化发展方向,抓住“中国制造2025”工业战略发展期,加快发展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努力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积极探索建材产业发展与互联网的融合点,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聚集的优势,发掘企业新的经营模式和销售渠道以及新型宏观资源支撑平台。

  第五,呼吁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水泥产业的关注和工作力度,加快引领水泥产业走出困境。一是要加强监管力度,严格贯彻国务院41号文件精神,坚决遏制并查处违规项目建设,保证遏制新增产能工作的顺利推进;二是加快制定新的落后产能界定标准,严格现行的能耗、环保、质量标准,并建议加入独立第三方专业检测和评价机制,推动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三是呼吁政府管理部门认真研究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应与垃圾焚烧享受同等优惠的政策,近年来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水泥产业在社会循环经济中的节点作用日渐突出,水泥企业对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担当意识不断加强,但就实际生产情况而言,协同处置设备的购买和安装成本很高,而且相比使用燃煤,垃圾焚烧的实际成本也要更高,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对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调研,对工程建设给予合理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对焚烧垃圾给予一定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