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在国内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之下,我国水泥工业产能严重过剩、需求增长严重不足的矛盾凸显,出现了行业性的生产、销售、价格和效益全面下降。产品难销售,货款难回收,企业没效益现象,全行业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2015年,全国水泥产量自1990年来第一次出现年度负增长,水泥价格大幅下降;经济效益大幅下滑,规模以上水泥企业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只有330亿元,比上年下降58%,比历史最高年份减少700多亿元。东北、华北、西北水泥行业形势更加严峻,盈亏相抵后整体处于净亏损状态。可以说,2015年是中国水泥历史上最寒冷的一年。
进入2016年以来,由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加大环保治理和监督执法的作用逐渐显现,水泥行业形势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暖意。3月份开始水泥产量扭转下降局面,4月份全国多数地区水泥价格开始有所回升,5月份继续上涨,有力地支撑了水泥全行业扭亏为盈。据统计,1~8月份,全国水泥累计产量15.4亿吨,同比增长了2.5%;全国水泥价格261元,同比提高了1.2%,今年首次由降转升;规模以上水泥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85.2亿元,同比增长18.3%,也是今年首次由降转升;亏损企业亏损额129.7亿元,同比下降了18.2%。这进一步印证了水泥行业整体经济效益已经开始从去年谷底出现回升。
尽管前三季度水泥产量、价格总体呈上涨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仍属于在去年大幅下跌后的恢复性上涨。1~8月份,规模以上水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97亿元,同比仍然下降4%;企业亏损面近40%,仍然居高不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8.1%,增幅同比继续下降;房地产投资虽然略有反弹,但仍处低位。最近全国20个城市相继出台房产限购政策,对水泥市场的心理预期也会产生影响。煤炭限产后导致价格大幅上涨,公路运输更加严厉治超大大增加物流成本,这些都将增加水泥生产和销售成本。所以说,当前水泥行业形势出现的一些好转势头还很不稳定,而且地区间差异也很大,阶段性特征明显。特别是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没有根本缓解,产业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市场环境还不够完善、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等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总体来看,水泥行业形势仍然非常严峻,还不能盲目乐观。
持续抓好错峰生产促进行业提质增效
党中央、国务院对水泥工业高度重视。针对近年来水泥行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严重问题,国务院先后于2009年和2013年下发了关于抑制产能过剩的国发【2009】38号和化解产能过剩的国发【2013】41号两个重要文件,都把水泥行业列为重点。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34号文件又专门印发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个文件虽然是面向整个建材行业,但真正重点仍然是产能严重过剩的水泥行业。
有了好的《指导意见》,关键的关键还是要认真落实好文件的精神。特别是在化解“过剩产能”上要下真功夫。比如,要严禁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支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业态和商业模式,主动退出综合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过剩产能,增强盈利能力,等等。
关于在北方地区全面推行水泥错峰生产,这是改善水泥行业管理的一项创新性工作。通过近两年的试点和试行,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受到行业内外的充分肯定和高层领导的重视。这次《指导意见》以国务院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在北方采暖地区的采暖期全面试行水泥熟料(含利用电石渣)错峰生产,以此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压减采暖地区熟料产能,同时有效避免水泥熟料生产排放与取暖锅炉排放叠加,减轻采暖期大气污染。《指导意见》还要求其他地区水泥熟料装置在春节期间和酷暑伏天也应错峰生产。近期,工信部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就进一步做好2016~2020年期间水泥错峰生产下发专门通知,对此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总之,搞好水泥错峰生产,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压减产能,但可以在某一阶段有效压减产量,改善供求关系,缓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是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具体体现,是促进水泥行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措施。希望在2016年冬季错峰生产工作中,大家总结经验,凝聚共识,诚实守信,加强自律,严格他律,齐抓共管,抓出成效,取得实效,为实现水泥行业提质增效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