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泥工业“一带一路”研究系列之二——海外布局重要进展和成果

来源: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3日

    编前语:中国水泥协会一直积极指导参与水泥工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等前瞻性、全局性问题调研,针对行业转型升级、改革发展、科技创新、经济共性问题等提出政策建议,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科技部、工信部、国际机构委托的研究课题。为了更好地总结中国水泥协会政策研究成果,推动行业发展,本栏将聚焦“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等政策热点,陆续推出政策研究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水泥工业带来机遇和挑战,中国各大水泥集团纷纷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合作,进行战略布局。上期《中国水泥工业“一带一路”研究系列》从“政策解读与挑战机遇分析”方面进行了研读,本期将介绍“海外布局的重要进展和成果”,阐述水泥行业贯彻落实“一带一路”的实践,敏锐把握中国水泥工业构建国际水泥新秩序的发展趋势,共同探索水泥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
    一、政策利好,内部外部双重需求驱动
    1.经济好转,政策利好
    2015年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为67%,当年全国水泥行业利润总额329.7亿元,同比下降58%,利润不到2014年的一半,全国水泥企业3392家,有34%家企业整体亏损。然而,2016年1-5月水泥利润44.9亿,实现扭亏为盈。虽然2016年上半年水泥利润同比下降26.6%,但随着去产能因素凸显,2016年下半年水泥价格迅速抬头,前3季度水泥利润248.7亿,同比增长34%。预计四季度水泥行业效益将继续向好,单月利润有望持续创出年内新高。预测全年将实现效益稳增长,全行业利润有望达到400~500亿元。
    近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提高机电、成品油等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16]113号),经国务院批准自2016年11月1日起,提高机电、成品油等418种产品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率。其中涉及建材机械行业的多项产品,如水泥回转窑、石灰石分解炉、水泥全自动灌包机、其他水泥包装机、球磨式破碎及磨粉机器、其他破碎及磨粉机器等,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7%。这将促进我国水泥领域机械产品出口增长,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水泥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经济“新常态”同技术资本扩张之间的矛盾。践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外输出先进技术和装备、资本,不但是我国水泥企业缓解这种矛盾的出路,也是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的合理释放。
    2.三大内部需求驱动水泥企业海外布局
    经济形势好转,政策优惠力度大,水泥行业在国内利润增长,能支撑水泥企业海外拓展。从内部需求说,“一带一路”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机部分,是对外开放战略的创新。内部需求有三大方面驱动中国水泥企业海外布局,践行一带一路。
    (1)逐步拥有核心技术、渐成创新体系,具备海外发展能力。
    中国水泥工业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通过对欧洲日本水泥工业较为发达国家开放,引进技术和成套装备,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和创新体系,拥有了水泥领域设计制造、工程建设、对外贸易的国际化大型集团,水泥产业取得明显进展,对促进中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整体工业进步起到了巨大作用。我国水泥产业在工艺装备研发、建设水平、生产管理水平、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诸多方面有着显著提高,具有市场竞争力。现在中国国内经济增长缺乏动力,水泥工业盈利下降,发展动力将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通过投建新线来扩张企业产能规模的空间已经不存在,寻求新的市场空间、持续提升企业业绩水平是大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需要新形式的“开放”。
    (2)遵循历史规律、拓展海外市场成为战略核心。
    根据国际经验,累计人均水泥消费量约为22吨时内部水泥需求量将会降低。我国1981-2015年累计人均水泥消费为22.29吨,我国2014年水泥产量24.8亿吨,人均水泥消费量1.82吨;2015年全国水泥产量由增长变为下降,为23.48亿吨,人均水泥消费量1.71吨。因此,无论是从累计人均水泥消费量还是水泥产量的数据来看,中国都面临国内水泥需求下降、去产能化的客观局面,并且在“新常态”宏观背景下,水泥需求下降的情况可能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水泥工业盈利下降,发展动力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通过国内投建新线来扩张企业产能规模的道路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在国际市场寻求投资空间,向海外市场拓展业务、持续提升企业业绩水平是大企业发展战略核心内容。
    (3)成长为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是最终目的。
    践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外输出先进装备、技术和资本,是我国水泥企业解决主要矛盾——经济“新常态”同技术资本扩张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中国水泥工业在国内产能过剩被严格控制,从增量市场开始进入存量市场,因此需要在国际市场寻求投资空间,向海外市场拓展业务成为重要选择。而“走出去”战略能够缓解国内市场投资压力,起到疏导作用。单从产能规模来说,国内排名前十的水泥大企业都能跻身国际前列,但能够达到跨国公司标准的企业却很少。中国水泥企业“走出去”的本质是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快速成长为大型跨国公司。
    3.三大外部需求驱动水泥企业聚焦“一带一路”政策
    三大外部需求也驱动水泥企业聚焦“一带一路”政策。
    (1)沿线国家基建需求旺盛。“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在有市场需求、生产能力不足的发展中国家,以投资方式为主,结合设计、工程建设、设备供应等多种方式,建设水泥生产线,可以提高所在国工业生产能力,增加当地市场供应。
    (2)国际水泥市场需要再平衡。中国水泥产量二十余年稳居世界首位,生产设备、工艺日臻成熟,中国企业已初步具备与欧洲老牌水泥厂商竞争的实力、具备改变国际水泥市场格局和引导发展的能力。中国水泥企业有能力改变世界水泥市场格局,世界水泥市场也需要中国水泥企业带来革新风暴。
    (3)中国亟需建立自己主导的国际水泥市场秩序。中国企业通过输出资本、技术装备、工程建设、管理方法和环境治理能力,参与全球水泥市场产业链的利润分配,确保“走出去”高端化,探索新型合作模式。
    二、“一带一路”海外布局及重大成果
    中国水泥企业海外拓展历经三个阶段,从水泥、熟料产品出口阶段,到劳务出口、生产运行管理承包阶段,再到以水泥建设工程带动水泥技术、装备和服务出口阶段,以先进实用的水泥技术和装备、高性价比和周到服务赢得了海外的客户认同。
    中材国际已连续7年获得全球市场份额第一,是全球最大的水泥工程系统集成服务商之一,目前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50多条生产线,2016年中国中材建设与阿尔及利亚签订承包价值30亿元的两条水泥生产线。
    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企业境外在建国际工程项目分布于非洲、东南亚、中东和南亚等国家,项目承接以总包、分包及生产运营等不同形式进行。中建材国际装备作为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专业的建材装备和服务提供商,自2005年开始进入国际水泥成套装备市场以来,先后在中东、非洲、中亚、美洲等多国完成了十多个水泥厂总承包建设。
    海螺集团已先后完成对印尼、缅甸、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周边国家的投资考察和规划布局。目前在印尼、缅甸、柬埔寨、老挝、俄罗斯等5国已基本落实的项目,可形成熟料3700万吨、水泥5020万吨产能。印尼南加首条生产线已经投产、第二条生产线正在建设,西巴、南苏、北苏、孔雀港等项目已开工或开展前期工作。缅甸在曼德勒与工业部合作的皎施日产5000吨生产线项目已经开工,巴安等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集团计划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150亿美元,力争形成4500万吨熟料、5000万吨水泥产能,并投资煤炭等能源开采及深加工项目。
    冀东水泥在南非、东南亚等地区布局,在南非建立日产28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配套6MW纯低温余热发电EPC总包项目,设计能力年产100万吨水泥。投产赞比亚一条年产130万吨配套余热发电的生产线。
    海螺水泥已先后完成了对印尼、缅甸、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周边国家的投资考察和规划布局。上峰水泥在吉尔吉斯斯坦克明区投资设厂。
    华新水泥在塔吉克斯坦现建有两条年产熟料80万吨的生产线,并在柬埔寨以购买股权的方式入主柬埔寨CCC水泥公司,未来将着力挖掘中亚、中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机会,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10个海外工厂投产运行。红狮水泥在缅甸、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等地投资约22.5亿美元。
    同力水泥为顺利投资莫桑比克项目,以自筹资金6122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中非同力投资有限公司。
    合肥院和北方重工共同承担的南美地区承接完整的水泥厂EP项目——巴西Mare Cimento水泥公司Mizu水泥厂日产3000吨熟料生产线投产,由合肥院负责工程设计和技术服务,并提供大部分机械设备及全部电气自动化装备,创造了巴西水泥厂建设最短工期的记录。
    可以说,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共技术设施薄弱,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中国产品和技术的实际需求,中国水泥企业大集团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技术,在投资建设水泥项目的同时,带动中国大型装备出口、设备成套、工程总包、产品和劳务输出等相关业务的海外拓展,取得重大成果。
    三、 中国水泥工业践行“一带一路”的挑战
    “一带一路”不仅有助于中国书写全球经济规则,更有助于中国重新构建世界政治结构。水泥行业是我国工业基础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前景下,将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利润低、技术短板、恶性竞争是我国水泥工业“走出去”的最大挑战。
    1.利润低,多数限于中低端市场,尚未进入高端市场
    据统计,我国2006-2015年“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每年派出专业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四万余人,为世界60余个国家与地区建设了280余家现代化水泥厂,每年水泥产能高达3.5亿吨,其中大部分是成套水泥技术装备工程总承包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项目,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按水泥产能计算,已占国际市场38%份额,然而净利润只占国际市场的7%左右。我国水泥厂建设周期普遍比欧洲承包商少一年左右,主要依靠低价水泥装备和压缩建设期与欧洲等老牌水泥厂商和设备供应商竞争。
    2.整体技术水平有短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水泥工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98%以上的新型干法生产,熟料热耗、水泥综合电耗、综合能耗、劳动生产率等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水泥产量占全球总量60%以上。我国在主机设备和成套辅机装备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然而,我国水泥工业在前沿创新、原创性研发、自主设计、单机性能、管理方式、工艺流程效率、环境治理、使用替代原燃料、水泥窑协同处置、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等方面,与世界一流水泥厂和装备供应商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3.部分企业输出落后产能、造成恶性竞争
    部分企业和个人将国内已经淘汰的“立窑”、“湿法窑”输送到国外;印尼、中亚、非洲等热点区域中国水泥企业投资扎堆,造成恶性竞争。
    如何在保持优势的同时,避免上述问题,是中国水泥企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议题。下期中国水泥工业“一带一路”研究系列之三将会从“战略思想与政策建议”方面着重讨论,共同探索水泥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