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退城潮涌,水泥企业何去何从?

来源: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2日
 
    2018是水泥企业的丰收年——从去年9月份开始,水泥价格就一路上涨,今年更是攀升到了历史以来的中高位;2018年又是水泥企业的一个难关年——在“蓝天保卫战”愈加严厉的环保重压之下,一大批水泥企业因为环保压力而被限产、限期整改、甚至关停淘汰。这其中,有一批企业因为共同的布局特点、共同的环保压力、在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共同的命运,那就是——退城。
 
    日前,河北省政府制定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中指出,为了全面完成“十三五”环境空气质量的约束性目标,保证“蓝天保卫战”的阶段性胜利,未来三年河北省将继续致力于化解过剩产能,力争到2020年将水泥产能控制在2亿吨以内;同时以水泥等行业为重点,加快城市建成区重点污染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并明确要求,对环首都圈、环省会圈、张家口市等特殊环境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域、主城区的水泥行业熟料和粉磨站企业,鼓励其通过兼并重组、减量置换等方式加速退出或异地搬迁改造,形成“燕山—太行山”一带点式集聚。这些定点企业的退城搬迁或关停将在2年内完成。
 
    众所周知,“工业围城”是使得河北部分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所以当政府承接起严治大气污染的重压之后,推动城区内及周边的工业企业退城,就是最主要也最有效的应对方式了。特别是涉及到环首都圈等特殊环境敏感区,当城市化发展较为成熟、水泥需求大大减少而对空气质量的要求大大提升时,水泥企业的退城便是大势所趋。在这方面,另一大城市上海也是典型例子。
 
    自2007年开始,上海就开启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生态发展,逐步关停高污染企业,从2009年起上海水泥行业开始进行结构调整,那一年,上海浦东水泥厂、上海水泥厂及上海联合水泥厂三大水泥企业同时开始搬迁;2016年,备受关注的上海万安水泥厂变身为工业遗址公园。自此,上海水泥行业再无一条熟料生产线,仅剩下两家粉磨站企业。
 
    退城可不仅仅是北京、上海这些超级大城市周边的水泥企业才会面临的问题,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始将城市周边水泥企业的搬迁或关停提上了日程:
 
    江西省政府于2016年要求:城市建成区内人口密集区及环境脆弱敏感区周边的水泥等行业中的高排放和高污染项目,应当逐步进行搬迁、改造或者转型、退出;
 
    南昌市政府于2018年8月要求:对能耗高、排放大的水泥等企业,推动企业整体或部分重污染工序向有资源优势、环境容量允许的地区转移或退城进园,实现装备升级、产品升级、节能环保上水平;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以及环境风险、安全隐患突出而又无法搬迁或转型的企业,依法实施关停;
 
    陕西省政府2018年7月要求:陕西省将制定关中地区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企业退出工作方案,率先关停搬迁关中核心区企业,重点压减水泥(不含粉磨站)等行业企业产能;
 
    云南省政府2018年9月要求:加快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重点推动实施昆明、曲靖、红河、普洱、德宏等5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建成区及周边水泥等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2020年底前完成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
 
    如此看来,对身处城市建成区或周边的水泥企业,退城已是大势所趋。退城,无非就是关停或搬迁这两种方式。如果是前者,是选择被兼并重组?还是转型为其他产业?这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应该面对现实、认真思考,谋求最有利的战略。否则,即便暂时没有收到政府发来的“退城令”,若一味追求当下的暂时利益而不去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做更为长远的打算,那么当环保压力大幅度袭来,被动而手忙脚乱地应付各类环保督查以期能继续蒙混下去,显然是不现实的想法,被强制关停往往是最终的结局。
 
    如果是后者,那么政府补贴将是企业面临的最现实、也可能是最大的障碍。
 
    河北省政府在2017年要求相关企业退城时,虽然也曾在政策文件中给出过对于补贴款的指导意见——“针对城市工业企业退城搬迁改造所需资金将主要通过土地置换、资产转让等市场化方式筹措,同时,将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要素配置等政策支持力度。”但现实中,实际实施起来可能不会这么完美。
 
    2014年呼市政府以环保不达标为由,要求冀东水泥内蒙公司对玉泉区粉磨站实施迁建,对此,冀东水泥内蒙公司无异议,同时提出请市政府对搬迁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当时政府批示会全力配合,如需协调解决的问题会专题上报,但这之后,政府对具体的迁建方案、过渡期安排及补偿问题均未明确表态。直至2015年底,冀东内蒙公司的排污许可证到期后环保办不予批复,第二年,呼市玉泉区环保局向冀东水泥内蒙公司下发了行政处罚先行告知书,对其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罚款100万元”的处罚决定。对此,环保局相关人士表示“处罚是手段、搬迁是目的”。冀东内蒙公司由此陷入了“不搬迁就办不了年检、不年检就不能生产、要搬迁又没有方案”的困境之中。
 
    当时代不断变化,大形势如同浪潮般汹涌而来,此时,身处其中的企业似乎都显得分外弱小、无有抵抗能力。那么,在这股已经到来的“退城”潮中,水泥企业到底何去何从?难道只能被动等待、毫无改变的力量吗?从金隅水泥的发展轨迹中,我们或许能窥见到另一种可能性。
 
    2017年,北京市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退出处理危险废物以外的全部水泥产能”。对此,金隅水泥积极配合,于当年4月关停前景水泥,压减产能90万吨。实际上,身处北京这座超级大城市的金隅水泥早就敏锐地嗅到了退城潮的气息了,从2010年后就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持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在2012-2013年间先后关停了包括顺发水泥、兴发水泥等在内的5家企业、外迁一家企业,2014年6月又停产1条加气混凝土生产线,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关停和搬迁共6家企业的10条生产线,同时,对京内外的水泥回转窑进行脱硝改造,对工业生产线实现物料密闭化管理,将仅剩的两家水泥企业——琉璃河水泥厂、北京水泥厂——转型为科技环保型公司,承担危险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致力于做“城市净化器、政府好帮手”。如此积极承担环保责任、为政府分忧的做法,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更通畅的发展渠道。在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中就明确指出,“因地制宜推进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对行业污染排放绩效水平明显好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环保标杆企业,可不予限产。错峰生产企业涉及协同处置城市垃圾或危险废物等保民生任务的,应保障基本民生需求。”
 
    不可否认,在过去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几十年中,城市区及周边的水泥企业为保障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当越多越多的人从乡村走近城市、越来越多的家庭“住有所居”,这份沉甸甸的幸福感里,水泥企业、水泥人的位置无可取代;然而,时代总是在发展,当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城市的钢筋水泥、高楼林立,开始渴望重新呼吸到一口新鲜空气、让孩子生活在蓝天白云下时,水泥企业也必须得及时摆正自己的位置、承担起蓝天保卫战的重任,以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战略意识,或搬迁或转型或退出,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和前瞻性的眼光,谋求新时代新形势下,与城市共发展的双赢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