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建材与河南投资集团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的公布,一直悬而未决的同力水泥资产归属问题终于尘埃落定。9月27日,中国建材(03323)发布公告,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中国联合水泥与河南投资集团签订股东协议,订约方同意于中国成立合营公司。公告称,合营公司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92.25亿元,其中,中国联合水泥将以现金形式,出资55.35亿元,占合营公司注册资本的60%,河南投资集团将以投入注资资产的形式,出资36.9亿元,占合营公司注册资本的40%。河南投资集团是同力水泥的实际控制人,两家成立合资公司,意味着同力的实际控制人将转变为中联水泥。
根据中国水泥协会数字水泥网产能数据库统计,整合前,河南省内熟料产能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天瑞、中联和同力。整合后,合资公司水泥产能规模将跃居河南省首位,占省内熟料产能的比重达到30%,河南水泥市场再生变局。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将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河南的水泥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整合双方资源,发挥企业优势,打造集水泥、商混、骨料和水泥制品为一体的大型建材产业集团。
同力水泥曾于2017年7月公布拟与控股股东进行资产置换,将水泥业务与母公司的收费公路业务进行置换,并于9月份完成该项置换,公司已将水泥产业整体置出,置入其控股公司-河南投资集团持有的许平南高速公路资产,现有业务变为基础设施建设和高速公路。2018年9月,河南同力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变更为河南城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其实,同力早已有意退出水泥业务。2014年9月,在河南省政府发布的《关于转发河南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方案(2014~2017年)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优先支持省内水泥骨干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兼并重组本地水泥生产企业。推动同力水泥公司采取定向增发等方式逐步退出水泥领域。”根据河南省政府的要求,同力退出水泥业务是必然之势,天瑞和中联均属于优先支持的省内骨干企业,两大企业均欲将同力水泥收入襄中,但最终是由天瑞接手还是中联接手同力一直悬而未决。同力为国有控股企业,由河南省发改委全资企业河南省投资集团控股,中联为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子公司,有央企业背景,同力更倾向于由中联进行整合,但是,一直占据河南省龙头地位的民营企业天瑞也希望能通过整合同力资产巩固其在中原市场的地位。于是,在资本市场上我们看到了变幻莫测的局面,同力水泥于2013年10月公告公司拟向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定向增发4800万股股票,这一预案于2014年5月得到证监会批复核准,定增完成。在同力水泥的2014年半年报中显示,同力水泥第一大股东为河南投资集团,控股58.74%,而第二大股东为中联水泥,持有股权比例为10.11%,第三大股东是鹤壁市经济建设投资集团,天瑞并不在前十股东名单中。然而,在同力水泥的2014年年报中,天瑞集团赫然出现在前十股东名单中,且成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3.58%,而中联水泥则退至为第三大股东,仅半年时间,同力水泥的股权就再次发生了重大变化。
天瑞集团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通过二级资本市场三次举牌最终取得同力水泥15.03%的股权。但是,从2017年同力水泥的三季报的股东名单中已不再有天瑞集团的名字。今年7月,同力宣布置出水泥资产后,天瑞借同力股价大幅上涨之机出清了手中的全部同力股票,虽然未能达到市场整合的预期目标,但也获取了较好的股票收益,据测算,此番资本运作天瑞净赚了12亿元左右。河南三家主导企业本已通过同力的资本纽带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三者间的竞争关系,而今,同力水泥资产转让给中联,使市场竞争格局再次发生演变。
市场重新洗牌,打破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天瑞、中联和同力是河南省水泥熟料设计年产能均达到上千万吨以上的三大主导企业,一直保持着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合资公司成立后打破了原有的竞争格局,市场面临着重新洗牌的过程。
同力的水泥熟料产能布局分布在河南省洛阳、驻马店、鹤壁、三门峡和新乡五个地区,近几年随着经济增长放缓,河南省水泥市场需求也呈现出下行走势。“十二五”前三年河南省水泥产量年均增速达到12%,2014年大幅下降至不足2%,2015年至2017年连续3年出现负增长,企业收益逐年下降。产能过剩、需求下滑,使得水泥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增加了公司盈利的不确定性,为了增强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及竞争力,提升上市公司盈利的稳定性及持续性,同力调整了主营业务,即退出水泥业务,改为主营高速公路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
据数字水泥网统计,成立合资公司前,同力在河南拥有9条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水泥熟料设计产能共计为1225吨/年,其中7条线规模为5000t/d,占其全部产能的89%,水泥资产优良,且区位优势突出。同力的产能布局与其他大企业的正面冲突相对较少,只有在洛阳与中建材发生重叠,在新乡与天瑞重叠,而在驻马店和鹤壁市场相对独立,在豫西和豫北的竞争优势较为突出。天瑞和中联无论谁拿下同力,都能大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
从河南省三大主导企业的产能布局来看(见河南省前三主导企业产能布局图),天瑞和中联产能布局较为广泛,交集的地区也较多,两家企业在郑州、平顶山和南阳均有熟料产能布局。其中,在郑州和平顶山市场,天瑞占据主导地位,其熟料产能规模占区域的比重分别为37%和60%,而中联的产能规模占区域的比重分别仅有11%和13%;在南阳市场则是中联占据主导地位,其产能规模占区域的比重为48%,而天瑞只有13%。中联收购同力之后,在豫西拓展了三门峡市场,在豫北拓展了鹤壁和新乡市场,在豫南拓展了驻马店市场,明显增强了对豫西、豫北和豫南的主控能力,同时洛阳布局与豫中平顶山、郑州连成一片,可充分发挥市场的联动效应。
天瑞是全国水泥行业前十大企业之一,也是河南省水泥龙头企业,其水泥业务覆盖河南、辽宁、黑龙江和安徽等省,在成立合资公司前,天瑞是河南省最大的水泥企业,但熟料产能也仅占河南省全部产能的23.5%,仅高于位居河南第二的中联500多万吨,其熟料产能主要分布在郑州、平顶山、新乡、许昌、南阳和信阳等地,在核心消费区域豫中地区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和市场主控能力。天瑞作为一家民营水泥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近年来加大了对市场的整合力度,在并购市场上非常活跃,先后收购了河南本省几家水泥企业,同时又在资本市场上积极收购同力及山水的股权,但同力水泥资产最终旁落中联,控股山水也是举步维艰,这也提示出水泥企业在资本运作过程中要注重风险防范。
河南是中联水泥第二大核心市场区域,中联在河南的水泥熟料产能主要分布在南阳、洛阳、安阳、郑州、平顶山和焦作等6个城市,拥有水泥熟料产能1700多万吨,约占河南省熟料总产能的18%。中联收购同力水泥资产后,其在河南熟料产能达到2900多万吨,约占河南省的30%,反超天瑞,成为河南的龙头水泥企业,产能布局由原来的6个城市拓展至9个城市。
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豫西、豫南市场影响明显
目前河南省行业集中度低于周边山东、河北、陕西、湖北四省,本次交易有利于提高河南省水泥行业生产集中度,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有利于主动压减竞争乏力的过剩产能。
收购前,天瑞、中联和同力熟料产能占河南省熟料总产能的比重分别为23%、18%和13%,前3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为54%,收购后,同力水泥资产并入中联,安阳湖波水泥以年产574万吨熟料产能规模成为河南第三大水泥企业,前三企业产业集中度也提升至60%,前五企业产业集中度提高至68%,较收购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
合资公司成立后,对市场影响最大的区域是豫西地区(包括:三门峡和洛阳)和豫南地区(包括:南阳、驻马店和信阳)。整合前,中联熟料产能在豫西和豫南地区均为约区域的占三分之一左右,整合后,在豫西的熟料产能占比达到72%,在豫南达到48%,分别提升了38和17个百分点。在豫南区域中联与天瑞两家熟料产能合计占区域的比重达到67%,区域产业集中度得到大幅提升,有助于市场的协调和良性发展。
豫中(包括:郑州、许昌、平顶山和漯河)和豫北(安阳、新乡、焦作、濮阳、鹤壁、济源六市)是河南省水泥熟料产能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河南省约68%的熟料产能集中在这两大区域,这也是众多水泥企业聚集地,除了三家主导企业,水泥行业前十大企业中金隅冀东、山水集团以及本土优势企业孟电集团和湖波水泥等企业均在此区域建有熟料生产线。豫中是天瑞的核心市场区域,天瑞在河南的熟料产能68%集中在豫中地区,占豫中比重约为46%,区位优势明显。同力在豫中没有熟料产能,中联在豫中的熟料产能占比不足10%,因此,中联收购同力水泥资产对豫中的市场影响不大。
豫北是一个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的区域,天瑞、中联和同力在豫北区域均有熟料产能生产基地,但规模相差不大,三家合计熟料产能占区域比重不到40%。收购同力水泥资产,中联在豫北的市场份额扩大,豫北区域的集中度也有一定的提高,但由于豫北市场总体的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主导企业的市场控制力仍然较弱,此次收购同力对豫北地区的总体影响较小,但中联对鹤壁和安阳局部区域的控制力会有所提升。
河南投资集团与中联水泥成立合资公司整合水泥市场是河南省政府推进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水泥行业加快市场整合的大势所趋。从此次市场整合的初步效果来看,河南省产业集中度有了明显提升,但与《河南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方案(2014~2017年)》提出的“前3家企业(集团)的水泥熟料产能集中度达到75%以上”的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后期市场整合的空间仍然较大。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去产能措施的加快实施,河南省水泥行业将迈向更加良性的运行轨道,中联、天瑞等省内企业也有望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