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桂南经济区:临港工业、现代服务业、
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桂南经济区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和防城港市及其辖县。该区域土地总面积42473平方公里,占全区的17.94%;2004年末总人口1220.58万人,占全区的25%;地区生产总值1014.83亿元,占全区的30.57%;财政收入108.48亿元,占全区的26.87%。1999至2004年,该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5%,高于全区1.3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79%,均居各经济区之首;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9.7:27.35:42.95调整为2004年的24.07 :31.19:44.74。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是:努力建设成为以港口为依托,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为核心,以合浦、浦北、灵山、邕宁、武鸣、上思、东兴等卫星城镇为辅助,以港口经济、海洋产业、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中国西南部国际贸易和运输中心以及商业、信息中心。桂南经济区按照《规划》定位,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大通道建设,重点发展港口经济、海洋经济、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特色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加快临海工业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近几年来,自治区不断加大沿海地区交通、城市、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特别是200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开展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以推进北海、钦州、防城港三个沿海城市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沿海地区的开发和开放。大会战共实施航道、交通公路、水利、电网、工业园区排水及道路工程等五大类工程共37个子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60.4亿元。截至今年5月,已有35个项目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9.6亿元。防城港20万吨级码头及配套航道工程已试行投产,钦州港10万吨级航道扩建工程、北海铁山港5万吨级航道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目前,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的港口吞吐能力达到近3000万吨,比1997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21%。在加快建设港口泊位和配套航道的同时,加强通港道路建设,逐步建设完善了内地通往港口城市的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以及港口城市通往港口码头的公路、铁路、通信设施,出海大通道已经形成。城市道路、供排水以及沿海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等也在加快建设。随着一批基础设施的建成投入使用,在广西沿海布局大工业的条件基本具备,支撑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将大大改善。
区位优势的进一步凸显,为布局大工业、发展大物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几年来,我区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每年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参与中越共同构建“两廊一圈”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重大机遇叠加,使处于广西对外开放前沿,南向发展、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作为广西充分利用好这些发展机遇的龙头地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抢抓机遇,在加快布局大工业的同时,以港口及出海大通道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信息等第三产业。北海、钦州、防城港三个港口城市着力发展为港口和出海通道服务的运输、仓储等服务业,发展大物流的格局正在形成;南宁市重点发展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初步形成广西商业、物流、信息、金融中心。1997年沿海三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330万吨,2004年达2904万吨,增长1.2倍,其中防城港、北海和钦州分别达到1929万吨、654万吨和321万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6.02亿美元,占全区的37.4%,三市分别为7.35亿美元、1.36亿美元和1.64亿美元。1999年至2004年该区域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2%,高于全区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由1999年的42.95%提高到2004年的44.74%。
临海、临港大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沿海三市充分发挥沿海、临港的独特区位优势,积极改善环境,大力引进大工业项目,加快大工业布局,临海、临港工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防城港市已建成或在建的重大项目有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岳泰饲料公司、新海油脂公司、粮食中转站面粉厂、万鑫钢铁厂、防城港电厂、中油能源高纯复合LPG、南磷磷化等,珠海振戎300万吨沥青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其中已建成的大海粮油等项目对该市经济增长产生了强劲的拉动作用。1999年至2004年,该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14.86%。这些工业项目全部建成后,将迅速壮大该市经济总量。钦州共引进大型临海工业项目26个,如:东油炼厂、钦州燃煤电厂、大洋80万吨大豆加工、华港60万吨大豆加工项目等,这批工业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钦州临海工业总产值将接近1000亿元。北海市先后建成了北海电厂一期工程、北海石化厂、涠洲岛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北海电厂二期工程、林浆纸、LNG、炼油厂等项目正在加快筹建中。我国唯一的西部临海出口加工区——北海出口加工区成为众多投资者关注的热点,已成功引进了来自美、英、东盟国家投资商创办的爱飞电子、晓峰电子、顶业电子、大发电子等项目,总投资额达1500万美元。目前,马来西亚工业园、电线电缆生产、纳米碳酸钙加工等一批项目正在洽谈中。预计加工区今年可实现产值4亿多元。北海出口加工区正逐步发展成为广西投资密度最大、开发强度最高、产出效益最好的对外开放平台,成为广西发展加工贸易的重要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南宁、北海两市按照《规划》的要求,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企业。目前,南宁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入区企业已达24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75家。2004年,高新技术工业产值达31.81亿元;技工贸总收入等主要指标在全国50多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的排位由1997年第49位上升到2003年第30位。北海市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国发海洋科技园、北生药业园建设初具规模,海洋生物、海洋医药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1997年4.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35亿元,高新技术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6.8%提高到46.9%,产品出口额达到2000万美元。
二、桂中经济区:现代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桂中经济区包括柳州市和来宾市及其辖县。该区域土地总面积32028平方公里,占全区的13.5%;2004年末总人口599.64万人,占全区的12.27%;地区生产总值548.97亿元,占全区的16.53%;财政收入81.47亿元,占全区的20.18%。1999年至2004年间,该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9%,增幅列全区榜首;三次产业结构由25.77:38.79:35.44调整为20.67:48.7:30.63。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是:建设成为西南以及华南地区区域性的工业中心,重要的运输主枢纽和微汽、铟品、蔗糖、日化、有色金属及建材产品的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汽车制造业,稳定发展有色金属和水泥工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机械制造业、制糖、日用化工三大传统产业,大力培育銦制品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经济体系。近几年来,桂中经济区根据《规划》的要求,充分发挥优势,突出发展工业,一批重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工业总量不断扩张,行业结构逐步优化。在加快推进工业化中,柳州市通过转让、重组、并购、嫁接等方式,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提高了生产集中度,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区的微型汽车和中吨位汽车制造、工程机械和通用机械制造,以及钢铁、建材、化工为重点的重工业城市。来宾市成为有色金属冶炼和深加工基地。1997年该区域全部工业增加值85.39亿元,2004年达182.17亿元,占全区的比重由14.7%提高到17.4%。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4.45%。柳州市全部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600亿元,达660.82亿元。柳钢的钢产量突破300万吨,成为全区首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柳钢、上汽通用五菱、柳工集团、东风柳汽、五菱集团5家企业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500强行列。汽车、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27.8亿元。
汽车及机械制造业加快发展。汽车制造是该区最大的支柱产业,也是该区首选的重点发展产业,多年来柳州市坚持走体制改革、资产重组、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即“三改一加强”的路子,通过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资产重组,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了柳州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力。柳汽、柳特分别与东风集团和一汽集团成功重组,柳微与上海大众、美国通用重组成了中、中、外三方合资企业,快速扩大了生产规模。2004年,柳州市汽车总产量首次超过30万辆;柳工装载机产销双双突破1.6万台。华锡集团与中国五矿公司,柳工与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卡特匹勒公司,东风柳汽与世界500强企业法国雷诺和日本日产之间的合资、合作项目洽谈,都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有色、黑色金属冶炼工业成为新的特色行业。桂中地区周边丰富的有色和黑色金属资源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桂中两市尤其是来宾市,在抓好锌、锡、锰、氧化锌产品的基础上,加大以铟金属及其深加工,氧化锌深加工,锰系列加工为重点方向的开发力度,进一步促进有色、黑色金属特色行业的发展。广西华锡集团来宾冶炼厂已建成世界最大的铟冶炼基地。同时,还拥有象州县有色金属加工厂、武宣县冶炼厂、下田锰矿、八一铁合金集团、广西康密劳铁合金有限公司、合山矿务局铁合金厂等冶炼企业。广西汇元锰业一期工程、象州县湘西德邦电解锰、忻城县红渡电解锰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目前,桂中地区锌、锡、锑等有色金属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立德粉和铟的产量居世界第一,氧化锌的产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2004年,来宾市铁合金产量达34.32万吨。
以水泥为龙头的建材行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该区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水泥集约化经营,充分发挥鱼峰水泥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利用市场机制促使其他中小型企业向其靠拢,带动整个建材行业的发展。2004年,该区水泥产量427万吨,占全区的15.2%;其中新型干法水泥160万吨,占总产量的35%。预计到今年底水泥产量将达到600万吨,占全区的20%,年出口200万吨。
糖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蔗糖产业在提高生产集中度和资源综合利用,集中处理糖蜜生产酒精的基础上,重点抓了蔗渣浆板、中纤板、酒糟、蔗果低果糖、有机复合肥等产品的生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柳州市已形成了以柳城凤山糖厂等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组建的凤山糖业集团,其日处理甘蔗能力超万吨。2004年桂中经济区甘蔗产量1434.41万吨,占全区总产量的28.67%;机制糖产量180.92万吨,占全区的29.8%。
日化、制药工业实施名牌战略,一些产品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该区日化工业在国内具有品牌优势,近年来,以“两面针”、“金嗓子喉宝”等品牌为依托,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开发生产技术高档次、产品高质量、用途多功能的日用化工系列用品,涉足生物技术及制药等高新技术领域,成为该区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桂北经济区:旅游业成为经济支柱,
现代农业发展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桂北经济区由桂林市及其辖县构成。该区域土地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占全区的11.75%;2004年末总人口493.88万人,占全区的10.1%;地区生产总值457.11亿元,占全区的13.77%;财政收入42.74亿元,占全区的10.59%。该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99年276.31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457.11亿元,年均增长8.9%;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由34.62:30.49:34.89调整为26:37.2:36.8。
该区域的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是: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农林资源为依托,以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和基础设施为支撑,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农林业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工业。根据《规划》定位,桂林市把旅游业、现代农林业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作为重点来抓,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以来,桂林市围绕建设大桂林旅游圈目标,精心组织编制了《桂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部分重点旅游县和景区的建设规划,引导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整合开发以漓江喀斯特地貌景观、资江—八角寨丹霞地貌景观为代表的自然山水观光旅游产品,以灵渠、靖江王城王陵、龙脊梯田、桂海碑林、荔浦龙怀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以桂林乐满地、阳朔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印象&S226;刘三姐、三江程阳桥侗族风情等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旅游产品。配套建设和完善景区道路及环境保护、会展商务、信息咨询、文化娱乐、旅游购物、旅游文化街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着力整顿规范旅游市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倾情打造大桂林旅游新形象。1999到2004年,桂林市接待国内游客由838万人次上升到1031万人次,年均增长4.2%,接待境外游客由60.5万人次上升到80.77万人次,年均增长5.9%;旅游总收入由36.6亿元增加到50.14亿元,年均增长6.5%;旅游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由8.4%上升到12.1%。旅游经济已成为桂北经济区特色经济的主要支撑和体现。
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桂黄公路现代观光农业带初步形成,雁山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已建成。各县依托农科所和依靠有关部门带动建成了优质谷、优质水果、银杏、罗汉果、毛竹、野生山葡萄、红豆杉等一批农业示范基地,引进和培育了北京汇源、桂林福润肉类食品加工、富民达绿族园、莱茵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各县建立了一批冷库、一批农贸市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明显加大。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加快,各级各类中介组织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超过4000家,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0家以上。农产品销售协会200多个,其中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超过30个。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带动了桂北农业的较快发展。农业总产值由1999年的14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75.03亿元,年均增长6.23%。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特色工业发展加快。围绕自治区提出桂林市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是突出重点,抓好电子信息城、医药城、食品加工基地和中高档客车生产基地。目前“两城两基地”的一批项目正在加快实施中。二是推进技术创新,努力提高工业技术含量。近几年来,新上了包括基因工程、子午轮胎、大宇汽车、桂林集崎等一批技术创新项目。三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上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资源型加工项目。如发挥桂林水质好的优势,引进娃哈哈纯净水生产线;全州县新上60万头猪的雨润屠宰生产线;恭城县引进汇源果汁加工生产线等。四是加快企业改组改制,通过资产重组,促进企业上市,扩大企业规模,加快产业升级和工业结构调整。五是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快速发展。区内电子信息城、数显量具出口基地、光纤传输基地开发中心、天和药业新基质贴膏产业化、三金药业西瓜霜系列产品产业化、医药城等项目有的已建成,有的正在加快实施中,环保产业园已得到国家发改委立项,朝阳工业园区、孵化创业城、海外留学生创业园等一批新的园区正在抓紧规划建设。2004年高新技术工业产值达13.05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6.05%。新设立了苏桥园、铁山园、信息产业园等三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已入园和确定入园的企业达30多家。
四、桂东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
发展外向型企业和现代农业取得较大进展
桂东经济区包括贵港市、玉林市、梧州市和贺州市。该区域土地总面积47887平方公里,占全区的20.23%;2004年末总人口1583.18万人,占全区的32.4%;地区生产总值801.36亿元,占全区的24.14%;财政收入66.16亿元,占全区的16.39%。1999年到2004年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8%。三次产业结构由40.91:27.59:31.5调整为32.25:36.33:31.42。
该区域的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是:建设成为发挥“承东启西”作用,接受粤、港、澳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区、乡镇工业和外向型农工贸基地。近几年来,桂东经济区充分发挥毗邻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中,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加强与广东转移产业的对接, “玉贵走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已初见成效。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已初具规模。四市规划建设了一批城市工业区,通过“筑巢引凤”和“引凤入区”,加速接受、吸收、消化转移产业,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三资企业、出口创汇产业。以宝石加工、玩具加工、纺织、电子为重点的东部产业转移项目明显增多,对外出口额占广西的比重有所提高。近几年来,粤港澳客商落户梧州上亿元的有鸳江丽港、新港码头、锻压机床等7个项目。2004年,梧州市引进工业项目201个,到位资金8.92亿元;贺州市新开工的各类规模以上项目为699项,比上年增加251项,其中东部产业转移的项目达553项,占新开工项目的79%。玉林、贵港市也相继承接了一批粤港澳产业转移项目。同时,还通过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坚持招大公司、引大项目,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玉贵走廊”建设取得局部突破。桂东经济区在接受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中,外向型经济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2004年,桂东经济区直接利用外资1.3亿美元,占全区直接利用外资额的23.4%,所占比重仅次于桂南,排全区第二位;外贸进出口总额84997万美元,占全区外贸进出口额的20%。
坚持大企业带动,促进中小企业加快成长。桂东经济区坚持以支柱行业的骨干企业为依托,以市场导向来提升企业规模和调整产品结构,培育了玉柴机器、广西黑五类集团、平南水暖器材厂、贵港市源安堂制药厂等一批上规模的大中型企业,形成了玉柴王牌动力、南方黑芝麻糊、桂花牌水暖器材、肤阴洁等一批名牌拳头产品。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发挥大中型企业的引导、带动作用,通过建立一批工业园区,引导中小企业由分散向园区集中,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污染,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提高了投资效益。依托现有基础和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把乡镇中小企业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初步形成了以食品、饲料、制药、工艺品、羽绒、服装、皮革加工为支柱的中小企业体系。
现代农业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二是重点抓好梧州市现代农业实验区、玉林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贺州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目前,这些农业示范园已开始发挥示范推广、辐射的带动作用。三是按照《规划》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梧州市、玉林市、贵港市、贺州市分别建设了一批优质谷、玉桂、八角、畜禽水产、反季节蔬菜、优势水果、经济林等商品生产基地。四是加大农业科技进步力度,农业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实施农业种子工程,大力繁育、引进、筛选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品种的科技含量。推广新的耕作、饲养管理新技术,科技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五是着力培育壮大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龙头企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效果。
五、桂西经济区:有色金属基地、
水电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山地种养业加快发展
桂西经济区包括河池市、百色市和崇左市。该区域土地总面积87024平方公里,占全区的36.77%;2004年末总人口984.35万人,占全区的20.13%;地区生产总值509.34亿元,占全区的15.34%;财政收入59.66亿元,占全区的14.78%。1999年到2004年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7.6%。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37.95:29.55:32.5调整为2004年的32.14:36.18:31.68。
该区域的战略定位是:建设成为广西南亚热带“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基地、重要的糖业基地、以铝、锡、铟、锰等为重点的有色金属基地,重要的水电基地。几年来,根据《规划》要求和自治区加快建设以铝工业为重点的百色新工业基地的工业发展思路,加快桂西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水电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水电基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红水河流经桂西经济区,区域内可建8个梯级电站,到目前已经建成6个,装机容量438.2万千瓦;在建两个,装机容量460万千瓦。另外,在建的百色水利枢纽工程装机容量54万千瓦。已经建成和在建的水电装机容量合计952.2万千瓦,全部建成后,将为广西“西电东送”基地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将有效缓解电力瓶颈制约。2004年,该区域发电量109.3亿千瓦时,占全区的29.3%;当年底装机容量275.3万千瓦,占全区的57.4%。
铝、锰和有色金属工业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形成。百色市突出抓好铝资源开发利用,铝工业迅速发展。平果铝氧化铝二期工程建成投产后,氧化铝生产能力达到70万吨/年;百色银海铝业公司最终将形成年产20万吨电解铝生产能力;隆林、德胜等铝厂的改扩建工程正在加紧实施;年产氧化铝160万吨的华银氧化铝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平果-百色铝工业带初步形成,中国重要的铝工业基地正在崛起。河池市重点加强了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的整顿和调整,资源开采逐步走上有序发展轨道。同时,加快南方有色冶炼公司6万吨电解锌、堂汉锌铟5万吨氧化锌及一批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的技改,扩大了有色金属冶炼和深加工能力。目前,以河池、南丹、环江为轴心的有色金属工业带初步形成。崇左市围绕建设最大锰业基地的目标,加快锰矿资源的有序开发。大新锰工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大新锰矿30万吨/年锰矿采选工程、天等锰矿10万吨/年锰矿采选工程先后建成投产,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的采用,使锰产品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正在向锰深加工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从初级锰矿石到锰深加工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产品链。
制糖业在全区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稳固。加快糖厂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糖业企业集团。糖厂改制后,逐步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提高了制糖业的竞争力,为桂西糖业应对我国加入WTO后的严峻挑战奠定了良好基础。围绕蔗渣、糖蜜利用及蔗糖深加工,糖业综合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2004年,该区域甘蔗产量1790.4万吨,占全区总产量的35.78%;机制糖产量218.5万吨,占全区的36%。
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2000年,自治区实施了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在边境地区集中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极大地改善了边境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边境地区以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契机,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带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加快发展。2003年,自治区又实施了东(兰)巴(马)凤(山)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用两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解决东兰、巴马、凤山三县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突出问题。目前,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已全面建成,为革命老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坚持开发式整村推进扶贫,老少边山穷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2004年底,三市贫困人口由1997年的305万人减少到127万人。
综上所述,通过《规划》的实施,五大经济区特色产业的加快发展,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全区优势互补、相互涵盖、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