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水泥市场瞬息万变 三足鼎立格局显现

来源: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发布时间:2007年12月24日

    常言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这句话用在传统的水泥行业来说,似乎已过时。“十五”期间人们关注的是建设新型干法生产线,淘汰落后的速度、比重问题;而进入“十一五”,兼并重组、资本运作让水泥业大开眼界。

    2006年外资的并购引起了业内外的极大关注,各种评论纷至而来。德国海德堡继参股陕西冀东之后,又果断进入辽宁,重金拿下许多大投家欲得到的战略要地 ── 沈阳水泥市场的桥头堡工源水泥厂,海德堡的此举在2006年的中国水泥并购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

    但不出一年,格局重新改写,最大的变数就是海德堡从辽宁退出,而他的替代者是再闯关东的山东大汉 ── 山水集团。山水集团在“十五”初期出尽风头,但在2004年宏观调控后,和国内其他大企业一样,受资金困扰在新线建设上基本偃旗息鼓;2005年为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引入外资,和国际资本摩根士丹利、私人股本基金鼎辉、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IFC)等组建合资企业,计划在2008年香港上市。辽宁是山水市场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步,山水和今年在水泥市场出尽风头的中国建材旗下的中联水泥在山东可以说是两分天下;山水不甘心只在一个市场拼杀,所以一直在力争开辟第二市场。历史再一次给了山水这个机会,山水此次进入辽宁,抱着势在必夺的信心。我们了解到,近日,海德堡和辽宁工源集团解除收购协议,山水水泥接手,已经与其达成重组意向,并且在本溪建设2条5000 t/d生产线,辽阳建设2条4000 t/d生产线,这是辽宁最好的资源与市场位置:既可从两个方向合围沈阳市场,又可呈扇状窥测西南市场,多渠道进入不同市场,占据了极佳的地理位置。在大连准备建设1条5000 t/d生产线,和天瑞共同分享大连市场。

    目前辽宁市场上的另一主将 ── 冀东水泥,冀东水泥的核心市场是京、津、唐地区,辽宁市场是它延伸市场,在“十一五”期间作为重点发展区域。唐山每年都有一定量的水泥流入辽宁西部地区。冀东已在鞍山和辽阳建设两条生产线,但规模不够,在市场还形成不了话语权。今年国家对60家重点企业出台的政策,无疑像雨后甘露一样,给冀东水泥的发展增添了助力。今年是冀东水泥发展史上最具辉煌的一年,生产线的投产、开工、签约令人目不接暇。据说,冀东在辽阳两条线的定板,冀东水泥是下了很大力量,也表明了在辽宁水泥市场的决心。

    河南民营企业天瑞集团在河南一鸣惊人,2004年大多水泥企业的发展都陷入困境,但天瑞集团却一花独秀,连下几城,确立了在河南水泥的龙头地位。但天瑞集团并没有就此罢手,广开渠道、招贤纳士,积聚人才,又开进了辽宁,在大连建设两条5000 t/d生产线,速度之快,令辽宁同行刮目相看,二线投产在即,两线并立在辽宁大地是第一家。辽阳的两条线马上也将启动,在建设的速度上走在了前面。2007年9月17日,国际私募资本巨擘美国KKR公司拟投资1.15亿美元,收购其43.2%股权,注入了新的资金力量,极大促进了其在辽宁的建设规划。

    山水、冀东、天瑞这三家企业集团都是来自于国内水泥产量大省,并且都具有外资背景。几年的征战造就了丰富的市场经验,都有自己一本明晰的战略,可以说,对辽宁水泥市场的主导权他们握有重要砝码,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

    同时我们看到,不仅上述三家在辽阳处集结,本地企业 ── 富山水泥也看中了这块要地,在辽阳建设2条5000 t/d生产线,摆下了角逐的态势。

    众多大企业的进入形成了辽宁水泥市场竞争的格局,促进了水泥结构的调整。但是,可以看到,辽宁水泥结构调整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新线、淘汰落后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广东、河南等地的经验值得借鉴,都会给予辽宁水泥市场启示:

    广东采取控制投资节奏,减缓市场压力,同时建设大集团水泥基地,大企业间对市场进行分析、对话、依据市场需求对产品细分,并作出调整,在短暂时期的沉寂之后,迎来了水泥市场的二度活跃;

    河南破“旧”立“新”,新线建设与淘汰落后同步,是保障其持续三年的市场稳步向好的最重要因素,保证了市场的健康成长;

    新疆利润的稳定增长取决于供需关系的把握,以需定产是市场稳定的前提;

    四川水泥价格走高,主要因素是市场容量在不断扩大,新线的建设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云南市场由高走低,主要原因:一是新增产能过大,二是投资下降,两者使水泥运转率不高,造成利润趋薄。

    湖南的新线建设热潮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可以说湖南、辽宁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总量控制、区域布局已被企业、政府所关注,但如何把握建设与淘汰节奏、稳定市场供需关系,这些动态的变化应该是更重要的。因此,我们说,辽宁已经成为大企业所关注的要地,市场瞬息万变,在新一轮投资竞争中,谁能及时地把握市场、适应市场,就能主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