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率先实现水泥立窑全部退出的启示

来源: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16日

    2007年12月19日,浙江省最后一座生产水泥熟料的立窑被爆破拆除,标志着我国水泥工业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立窑时代在浙江省彻底结束。浙江省在各省率先全部淘汰了立窑,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实现PC窑(新型干法窑)达到100%的省份。这样卓越的成绩令人振奋钦佩,可喜可贺!

    在水泥工业发展历史上,立窑作为一种最古老的熟料煅烧装置已经年满150岁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当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已淘汰了立窑,而代之以各种旋窑之际,我国水泥工业迫于当时国内外的困难形势,无奈地走上了“回头路”,重新大规模启用了立窑。从此,一段漫长的立窑时代开始了。当时立窑水泥产量大增,的确缓解了经济建设对水泥的急需。全国水泥产量由1955年的450万吨猛增到1960年的1565万吨,其中立窑水泥的比例相应地由2.7%陡升到30%;1975年立窑水泥的比例达到62%,1984年达76%,同年我国水泥产量为1.23亿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水泥生产第一大国。所不同的是,日本全部是PC窑水泥,而我国却是76%的立窑水泥,14%的湿法窑水泥,10%的老式旋窑水泥,PC窑水泥竟是空白。一时间,国际舆论一片哗然,有的不屑一顾,有的严正质疑,嘲讽贬责,甚至恶意中伤,不一而足。事实上,立窑水泥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根据科学发展规律,国外的这些反应倒也从反面给我国水泥工业发展方向的正确决策多少提了一个醒。鉴于巨大的惯性作用,1988年立窑水泥的比例冲高到83%,上世纪90年代仍维持在80%左右。直到2001年,PC窑经历了几代人近3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实现了重大突破,这才拉开结构调整、淘汰立窑的序幕。2007年,全国水泥产量约13.8亿吨,其中立窑水泥已下降为47%,PC窑水泥则上升到53%,其他的湿法窑和老式旋窑已淘汰殆尽。

    浙江省2000年的水泥产量约5000万吨,除了个别几条400t/d~700t/d的PC窑和约20条600t/d~800t/d的湿法窑外,95%以上为立窑,是全国立窑比例最高的水泥大省。在短短的7年之内,浙江省水泥工业打了一场“漂亮仗”。2007年,浙江省依靠新建的80条PC窑生产线生产了1亿吨以上的水泥,而且还率先淘汰了全部立窑,一跃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100%PC窑的省份。如此巨大的变革成果,浙江省是如何付诸实现的?其经验和启迪值得总结交流。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和文明建设的成绩斐然,2001年和2006年全省人均GDP分别已达14655元和31684元,名列各省之首。全社会的价值观趋向在经济发展和工业文明意识方面与立窑落后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已激化到顶点,因而“起爆”。

    第二,浙江省委、省政府解放思想,正确贯彻中央的改革开放方针,创造性地顺应天时民意,引导支持国企改制、民企创新;浙江省水泥协会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水泥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落实完善立窑退出补偿机制,发挥了政府和协会应有的关键引导和协调作用。

    第三,广大浙商(水泥企业家)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非凡胆识的优良传统,勇于创新,坚韧不拔,追求实效,加之民间资本比较雄厚,有眼光,善经营,他们对先进与落后、利润与风险的判断能力比有些水泥专家还精准果断得多。一旦看准,他们就会毅然决然放弃立窑,大力新建PC窑,抢占商机。当浙江省的市场容量接近饱和时,他们又争先把PC窑建到了全国26个省市,其开拓勇气和商业谋略可见一斑。

    以上3条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任何一条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浙江省之所以能速战速决地打赢这场“翻身仗”的重要主客观资源的作用所在。

    对于其他兄弟省份及其现有的立窑企业,如果说有点启迪的话,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发展,要文明,要看准大方向,与时俱进,落实立窑退出机制,选择最佳出路,改行转产,或欠发达地区有条件的企业可适当考虑改为JT立窑等。

    据悉,河南省立窑已全部关停,安徽、陕西、吉林、湖北、黑龙江等省的立窑也已所剩无几;山东、江苏、广东、江西、河北、广西等省区的立窑退出也在加速之中,祝愿他们早日取得胜利。希望各省共同努力为全面结束我国水泥立窑时代,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水泥强国做出新贡献。